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2024-06-12 12:09:12李艳琴
关键词: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李艳琴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法治精神。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扬,更是对现代教育的回应与贡献。思政教师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方法,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法治意识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法治意识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0

初中阶段是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当前教学中切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等,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融入教学,可以极大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向往“真善美”的意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成效。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1.道德至上

道德至上指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优先性,其主张人们应当以道德准则为红线,以此指导个体或集体的行为,评判社会现象,乃至治理国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即道德原则,“利”则指个人私利。这句话表明,君子应以道德为重,而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孟子以此为据,明确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发扬这种善良的本性。道德至上的理念也体现在道家思想中,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即尊重事物的规律性、自然性,顺其发展乃是正理,只有遵循道德准则,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当今社会,道德至上的理念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遵循道德准则,促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有韧性,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约束自己、对待他人。

2.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领域广泛,而且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科技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随着历史的推进,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展现了其包容性和创新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成果和独特的建树。以古典文学为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再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苏州园林、福建土楼,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哲学。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虽然主要源于自身传统,但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精髓。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唐朝时期,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保持其活力和创新性。

3.和谐统一

和谐统一即“和合共生”,其中“和”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不是相互排斥或对立。“合”即整体性、统一性,即不同事物之间的有机融合。因此,“和合共生”表达的是一种多元共存、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传统文化中,“和”也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人格境界。古人认为,只有以和谐统一为目标,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才能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正是追求和谐、崇尚统一的道德追求。

再从哲学角度来看,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违逆自然谋求利益。人类应当认识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以和谐为目标,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只有如此方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对当下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天人合一”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反思、启示,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之由来。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三观”品行

“三观”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即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决定其看待问题的方式角度,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改造;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个体的经历、背景、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价值观则决定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冲突时,如何做出决策。就目前来看,部分初中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公德和他人感受,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初中生成长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和爱情观;“礼义”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性,教导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敢于担当、遵守法律法规。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人类最基本、最崇高的情感,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尊重、奉献和牺牲。这种情感源自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国家、民族利益的维护和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情怀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表现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志士仁人身上,更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尚未成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可能会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产生动摇。

优秀传统文化为爱国情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像儒家认为个人应当以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尽绵薄之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与社会乃至国家息息相关;墨家的“兼爱非攻”号召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生命、热爱和平;法家的“法治”观念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依赖于法律,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到法治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应当遵循法治原则。

3.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全面渗透“优秀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教育体系”之要求,贯彻学习“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育实效”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即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体而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传承,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政策指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统,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1.情境创设,增强导入效果

情境创设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衍生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交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情境创设通过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或事件,让学生在设计好的环境中体验、感受、思考、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少年有梦》这节课为例,在导入环节引用一些经典的古文诗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少年壮志,凌云九天”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类诗句传递出的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正是本课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选取一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少年英雄或伟人年轻时的梦想与追求作为例子,比如周恩来、邓小平等,讲述伟人们年轻时的故事和奋斗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力量,并以此为榜样,树立自己的梦想。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请学生谈一谈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或追求是什么,及时发现学生在价值观层面上存在哪些问题,对其答疑解惑。如组织学生围绕“梦想与实现的差异”“追梦之艰难”等主题深度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带动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为后续教学铺路。

2.依托课本,展开辩论探讨

思政教材含有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认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辩论探讨是一种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在《情绪的管理》这节课中,教师引用源自《礼记·大学》中的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强调了个人情绪管理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讨,话题为“情绪管理是否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正方观点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绪管理智慧,如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养心寡欲”、庄子的“心如止水”等,这些思想都可作为情绪管理的指导原则。反方则表示,现代社会的情绪管理应该基于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而不能依赖于古文化。在思考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调节管理,比如当面对压力和焦虑时,借鉴庄子的“心如止水”,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平静;面对挫败和失落时,借鉴孔子的“中庸之道”,保持一种平衡客观的态度。最后总结:传统文化中的情绪管理智慧相当于心灵层面的指导,而现代心理学则提供了多种科学方法,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影响。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掌握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

3.生动化教学,强调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遵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原则,通过研究分析特定的事件现象,揭示其规律或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选择与文化相关或隐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当代社会的道德与法治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内在思维创造力。

《预防犯罪》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以及预防潜在犯罪意识的发生。为使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根植于学生心间,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首先展示一些与犯罪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强调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与个人的品质修养和法律意识密切相关。然后出示案例:小李曾因犯罪而入狱,在服刑期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在出狱后改变自己,远离犯罪,成为一个有正当职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种行为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省自律”等思想;同时,意识到个人的错误,并愿意承担责任,这种品质也符合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等理念;相反,如果屡教不改、继续犯罪,不仅会让本人再次面临法律制裁,也会让他失去更多宝贵的人生机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改过自新”等思想对于预防犯罪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比较异同,渗透文化精髓

对比教学法不仅仅是对不同事物进行简单的比较,更是对本质、特征、优劣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其优点和不足之处,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以《师生交往》这节课为例,先向学生介绍中西方的师生关系背景知识:西方国家注重个人的独立自由,中国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比如西方的师生关系更加追求平等、尊重,而中国的师生关系则体现在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等方面。讲解本课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或情境,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师生的交流形式,具体来讲,在西方国家,教师允许学生直呼其名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中国学生则使用敬语称呼教师并且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传统礼仪、自己是否因情绪或其他原因冲撞过教师、怎样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收尾阶段,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指出中西方的师生关系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方式和礼仪规范等问题,为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总之,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为今天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第二课堂》2023年第10期。

[2] 胡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教师博览》2023年第30期。

[3] 张光迎《“知行合一”思想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30期。

[4] 王晶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28期。

[5] 邢新玲《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探究》,《成才之路》2023年第27期。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