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研究高中古诗文品拓写教学,建构古诗文教学“品—拓—写”策略,引导学生发掘古诗文蕴含的情愫,加深对古诗文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塑造美好心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品拓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7-0004-03
古诗文教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审美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古诗文品拓写教学研究旨在通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建构,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诗文。
“品拓写”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品读古诗文,让学生由阅读的浅状态向深度理解漫溯,由字析理、由形象体悟情感;通过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比较中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焕发语文课堂的盎然生机;通过译写、仿写、改写、创作古诗文,以及引生活活水,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体验写作的快乐,从而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下面结合课堂实例谈高中古诗文品拓写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一、品读的策略
(一)着眼大处,体验感悟
教学高中古诗文时,教师应注重古诗文的整体性,依据古诗文的特质,让学生充分阅读古诗文,获得原始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如在景、事、情的勾连中体会古诗文的起承转合;在了解古诗文的创作意图、表达主旨、形象情感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其行文脉络背后的意蕴;通过诵读、美读,体会作者语气的变化,进而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通过“读—感受—生疑—思考—再读—再品味—再思考—顿悟”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鉴赏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张,并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语势的变化,体会李白笔下的神仙世界。在教学《锦瑟》时,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诗中的轻重音及节拍的长短变化,以获得对这首诗的初步审美体验。抓住诵读的节奏与情感这两个关键要素,学生便可获得对古诗文的直观印象。又如笔者在执教省级公开课《登高》时,指导学生根据诗义读出感情色彩。如首联的前半句要读得高亢激昂,后半句要读得回环婉转;颔联中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延长“木”“江”的发音;颈联中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通过初步体验感悟,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了大体的把握。
(二)咬文嚼字,涵泳体味
每一个汉字都是汉文化的全息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揣摩古诗文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探析关键词句的多义性、丰富性、唯一性,深入品味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炼字、炼句处,关注古诗文中“陌生化”和“前景化”的语言表达。另外,学生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咀嚼与品鉴语言内涵,对感兴趣的语言进行反复揣摩。
如笔者在执教省级公开课《登高》时,让学生分析意象,品读悲景,比较“风急天高猿啸哀”与“两岸猿声啼不住”(李白《早发白帝城》)的不同。学生由“啸”与“啼”这两个字悟出“啸”字不仅从侧面写出了风之迅疾,更凸显了悲凉之意。同样写鸟,杜甫笔下的飞鸟应该是一种在什么处境中的鸟?链接《归园田居(其一)》与《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这三首诗歌中作者均借助“鸟”这一意象表达情感。陶渊明用“羁鸟恋旧林”写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官场、俗世中的种种束缚的厌恶;毛泽东用“鹰击长空”表达凌云壮志;杜甫用“渚清沙白鸟飞回”展现了鸟在低空回旋的状态,恰如其晚年处境——“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三)切己体察,与作者对话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穿越时空,想作者之所想,感悟作者的喜怒哀乐,并对照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与情境相通相连。
如在解读《项脊轩志》结尾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时,教师可让学生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思考“以这样貌似无关大体、淡而无味的语句作为全篇的收尾有什么样的用意?请代入作者视角,想一想”。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想作者之所想,可以了解到作者还在原地徘徊,仕途不畅,因而,在面对这棵茁壮成长的果树时,生发愧对逝者之感。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生活中的一些“物是人非”的场景,从而对文章所蕴含的伤感、无奈及对往昔人、事、物的怀念感同身受。这样就能让学生经字句进入作者创设的生活情境,从而体察作者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微妙心理。
二、拓展的策略
通过聚焦核心素养,组织更多的古诗文课内外阅读与指导交流活动来拓展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师生的互动,从而彰显古诗文高效课堂的活力。
(一)披文入情,发掘情愫
师生通过解读古诗文,创造性地探求文字背后的形象、情节和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意境及人物形象来再现情境。
如笔者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想象:拥有过人才华与勇气的烛之武,却遭到不公的对待——“圉正,三朝老臣,不得升官,须发尽白”,在漫长的岁月里,烛之武是怎样渴望为国立功,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呢?请写一段话,描述烛之武担任圉正(养马的官员)时内心的悲哀与感伤。在学生获得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后,又引导他们感悟文章开篇的内容:“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烛之武被起用,而他在假意推辞之后,坚定地肩负起挽救国家的艰巨使命。”由此,学生对烛之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诗眼——“忧”,再抛出主问题“曹操‘忧什么?又是怎样表现‘忧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诗作,揣摩诗作的情感以及抒情的手法。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了解到曹操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结合曹操的“忧”,说说其抒写了什么“志”。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得出结论:抒发了广纳人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壮志。
(二)联想比较,升华思想
教师可以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比较,由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由明显确切的“直指意义”到空灵变化的“联想意义”,体会作者的“别有用心”。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文体创作特点的角度解读古诗文,发散思维,这样做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柳永的《雨霖铃》,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解读,会发现这首词具有细腻铺陈、因果暗藏的情节性:因为骤雨,所以才都门帐饮;因为雨歇,所以兰舟催发;因为催发,所以到了执手凝噎的最后时刻;因为远行,所以推想别后的烟波浩渺、旅途孤寒。全词由“长亭送别—骤雨—帐饮无绪—雨歇—兰舟催发—凝噎—别后推想”,构成了小说般的因果链条,使得作者把短暂的送别写得一波三折。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基于单篇的对比阅读、拓展阅读、主题阅读等。如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刘邦阵营中各角色与项羽阵营中各角色之间的性格差异及其对最终结局走向的影响。比如同是统帅,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长于应变;项羽守义直率、忠厚光明、寡谋轻信。张良和范增都是谋士,前者老练多谋而从容不迫,后者老谋深虑而心急气躁。樊哙和项庄同为武将,前者粗犷无畏,更具光彩。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分析这两个人是如何从自己的角度立论和进行驳论的,让学生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做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体会情理兼备、刚柔并济的驳论语言艺术。
(三)挖掘精神,涵养性情
为学生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古诗文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直入古诗文深处与作者对话,切身感悟作者的精神,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更深入地体悟所学、体悟人生。
如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相关背景,谈谈王安石与司马光共有的精神品质。学生发现,他们俩同朝为官,虽政见不一,但都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他们一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折不屈”。又如教学《短歌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揣摩情感、品析手法的基礎上,进一步拓展,抛出问题: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在学生回答后,鼓励学生树立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抱负。
三、写作的策略
鼓励学生译写、仿写、改写、创作古诗文,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风格、题材、意象等,从而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译写、仿写、改写、创作古诗文,合理转换古文与现代文,进而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内涵,提高写作能力。
(一)把握意脉,仿(化)写古诗文
从训练学生写“绝句”“律诗”“文言小传”开始,以炼字、选词、和诗等方式入手,让学生在简单而富有趣味的微写作中学习古诗文遣词造句的技巧。教学一些古诗文时,教师可以以写作结,加深学生对文脉、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如教师在执教《陈情表》一文时,让学生于课后以《我读〈陈情表〉》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有学生仿照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创作《临江仙》一词来表达自身的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文坛群雄。晋有李密留其名。忠孝竟两全,不惭世上英。陈情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祖孙之情如山重。古今多少泪,尽蕴此文中。”此词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对李密的敬重。其他学生阅读后,能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体味她真挚的情感,教师让学生引用或化用《声声慢》中的词句,以“易安,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用第二人称对话李清照。如此,学生能更好地体味词人晚年“无处话凄凉”的心境。
(二)创设情境,学写古诗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深度解读与分析,进而学习创作古诗文。
如教学《将进酒》时,引导学生基于自己最有体会的一句进行创新写作。有学生基于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了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有学生基于诗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写了一首词《天仙子》:“今宵酒醒别梦残,举杯复饮欲邀天。年年岁岁寂寞短,江月畔,愁渐远,秋月春风杨柳岸。”这得益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诗文,并巧妙引领学生练写古诗文。
(三)链接生活,融汇生命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教师要使古诗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色彩,有效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化生活为诗,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引“源头活水”,以得“清渠”,从而让学生在倍感新奇的同时摄取广泛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仿李白满腔愤懑呼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语气、神态,体会李白的遭遇与苦闷,理解李白超脱的精神和傲岸不屈的人格魅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诗人的作品,深刻体会他们在风雨如磐的时代中满腔的爱国之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将爱国之情融入作品之中的,并思考当今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进而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要链接生活,融汇生命。
笔者所在课题组对高中古诗文品拓写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限于时间、条件及能力,研究停留于比较浅显的层面。今后,笔者所在课题组将基于课题继续探索,争取能有更大的收获。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高伟毅,刘淼.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 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曹海明,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5] 李丰孟.古诗教学引导深度阅读的三个层级[J].考试周刊,2012(80):27-29.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