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辉
(东营市实验小学,山东 东营 257091)
德育是一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引导人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小学美术则是一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小学美术中落实德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因此,将德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十分必要。教师须重视德育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祖国山河、名胜古迹、传统文化、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等,这些元素可以帮助教师拓宽德育视域,构建德育体系,由课时主题发散教育思维,设计课堂德育目标。此类教学元素能帮助教师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场景,提高学生对德育内涵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小学美术作品是多元审美意蕴、优秀情感思想的结晶。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传播德育精神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其创作理念中含有丰富的德育精神。此类德育精神具有积极向上、情境感召、发人深省的特征,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精神意蕴能使学生联想到个人经历和实际生活,促使学生从中获得德育精神的启示,增添精神动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述课程教育目标,既是小学美术的必要教学目标,又是德育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小学美术与德育存在共性目标。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不仅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德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含审美意趣、审美意识、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达能力等元素,包含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等多元过程。在课堂德育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展示、讲解和分析,引导小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德育内涵,从中提炼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和创作欲望。审美能力和德育品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德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小学美术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领域,还有丰富的传统美术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小学生了解这些传统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美术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流派,让小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对学生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的塑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的本质,感受美的价值,从美术作品的多元主题意蕴中提炼积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德育还可以通过主题探究、观念渗透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教材入手,依托课时主题,深入挖掘教材深意,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将其概括归纳出来并与美术教育主题相结合,融入教学环节中,以便在授课过程中自然地引入德育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明确课时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德育相匹配的课堂渗透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工具、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涵与课堂美术知识内容深度融合,达到有机渗透的教育目的。
以鲁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巧用瓶盖》的教学活动为例:本课教学内容重点在于启发学生了解瓶盖在美术创作中的多元应用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以深度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德育元素。如:在教材展示活用瓶盖设计趣味玩具的部分,教师可以从中提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德育内涵;在探究把瓶盖制作成的创意生活工具(门铃、风铃)、玩具的部分,教师可以联想到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德育内涵。从教材中提炼德育元素是落实德育的首要步骤,能为课堂德育渗透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小学美术课堂分为实践课堂、鉴赏课堂等多元类型。其中,鉴赏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阵地。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融汇德育观点,将审美活动和德育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德育信息中审美,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德育元素,挖掘其中的“美”。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其次,教师可以将德育观念融入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德育内涵。如此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以鲁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中国民间美术·年画》一课为例:年画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鉴赏并探究年画的审美意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德育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设计鉴赏活动,步骤如下所示: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老鼠娶亲》《门神》等经典年画作品供学生自由欣赏。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年画的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出发,指导学生分析其审美价值,提炼年画所表达的信息、寓意和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年画的艺术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年画中蕴含的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感受艺术角色的魅力。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鉴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将德育观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综合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依托教学主题和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践行德育行为。适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行为包括小组分工、观察讨论、记录总结、分工实践、评价修正、成果汇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竞争机制的引入下,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尊重他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例如,在鲁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中国民间美术·器物》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主题创作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件器物进行主题创作,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小组学生可以从主题内涵出发,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以思维发散,如:选择“和谐”作为主题,器物的造型可以融入橄榄枝、和平鸽、鲜花等物象;色彩可以选择蓝天、白云等象征和平宁静的颜色。在手工实践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器物,在制作过程中融入“和平”理念。在成果汇报环节,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作品中“和平”的设计理念,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如此设计合作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涵养德育素养。在主题创作过程中,学生能深度分析主题,从主题中提炼德育元素;学生能在构思环节将德育主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深刻的德育认知;学生可以在实践创作环节将对德育内涵的解读以艺术加工的形式展现在作品中,赋予艺术作品鲜明的德育主题特征;学生可在创作展示环节向观赏者分享个人德育感悟,以此升华德育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内涵和意义。如此设计能将德育贯彻落实于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促使课堂德育目标落地。
以鲁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陶泥的世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组织创作活动“用陶泥制作餐具,展现勤俭节约的美德”。在自主创作过程中,学生要深度分析“勤俭节约”主题,将主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学生可以思考餐具的设计意义和用途、应用场合和人物等。在实践创作环节,学生可以将对德育内涵的解读以艺术加工的形式展现在作品中,例如,学生可以在餐具作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勤俭节约”意义的图案或文字,赋予艺术作品鲜明的德育主题特征。
建立合理的画评机制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德育视域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内涵,还要关注学生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思想道德内涵。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盲区,及时实施补充性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道德行为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教师可以设立“道德风尚奖”等奖励,表彰那些在绘画中表现出高尚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这样的奖励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
例如,在鲁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十二生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的“生肖”作品时,可以着重关注学生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思想道德内涵。例如,在评价一个学生的“龙”的生肖作品时,可以关注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认可。如此设计画评机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组织探究活动、鼓励主题创作、搭建画评机制以及拓展美术课堂等多种方式,有效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充分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