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中学,甘肃 天水 741501)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同时对外面的事物认知不全面。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将德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存在自私自利、攀比、厌学、逃学、赌博、看不健康的书籍、吸烟、喝酒等行为;同时,近年来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暴力和霸凌的现象屡禁不止,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攀升,犯罪呈低龄化。青少年德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和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德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良好品德和品格的重要内容。德育对学生有重要意义,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了大量的德育思想,能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支持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明确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德育,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保证德育的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道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理解道德的作用,并从思想上接受道德要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这一课时,教师要重视课堂氛围的建设,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优化思想道德品质。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和学习相关的视频,包括各种学习情境、学习及生活中的作业等,并带领学生思考视频内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享受学习”这一主题,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一些和学习相关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开展和知识相关的问答竞赛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教材内容,深化的学生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伟大的教育家荀子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其形、色、声并茂的特点,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生动具体化,以此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强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使课堂更具吸引力,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敦煌莫高窟、泥人张、剪纸艺术、苏州园林等优秀的文化成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国歌,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合作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当下初中生必备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师可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德育。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分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借助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初中生正是活泼爱闹的年纪,合作能力还须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可将德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相互协作,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使其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需要在小组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小组的学习目标共同努力,从而完成集体主义教育。教师要对表现良好的学生提出表扬与鼓励,引导其积极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培养团结互助的品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安排时间紧张,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多。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将精力都投入学习中,教师也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教授上,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德育。但道德与法治课程自带思想与品德教育的属性,而德育的渗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教师更应为德育渗透创造契机,通过开展课堂活动渗透德育。教师立足学生实际,丰富活动内容,将教材知识与德育内容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例如:学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学无止境》一课后,教师依据本课主题开展讨论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与话题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事例等讲给同学听,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谈谈自己对“学无止境”的看法,或者谈谈自己最佩服的人。通过课堂活动,学生对“学无止境”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学到了古人、伟人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变化过程中,不仅教师的教学形式要求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学生的学习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仅讲述课本中的知识要素,很难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适当扩大范围,丰富德育内容,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社会大课堂的规则,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成功,从而丰富德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提高的学生德育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完善教学制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学习,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不高,也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须创新教学方法,应用微课教学,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有效渗透德育。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圆中国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身边有趣的东西,分享有价值的东西,利用微课辅助学习,包括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的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更加专注,仔细听讲,积极思考,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榜样是仿效的楷模,是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犹如冬天里的一股暖风,悄无声息地飘进人的心里,净化人的心灵。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楷模,同时,也要具体到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例如:在上政治课时,为了进一步落实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以榜样作用为引导,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应有效结合教材内容,从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故事、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领会教材中所提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以之为榜样,不断改善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入手,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在课堂上,以情感教育为手段,真正做到在学习上关心、在生活中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关心”感情,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关心”感情,形成出自责任的“关心”品质,进而为整个德行发展奠基。
在德育中,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学生德育效果的反馈,还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效果。传统的评价方法,如笔试或口试,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如观察、访谈、日志写作、小组互评等,以获得对学生德育成果的全面了解。同时,为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教师应综合使用各种评价工具,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公正的评价。此外,及时的反馈和鼓励也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通过有效的评价策略,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德育成果,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价策略提高德育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他们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随后,学生可以通过日志写作,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践行这些美德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班级和学校中的行为,了解他们对传统美德的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使他们从同伴的角度看到自己在德育实践中的长处和不足。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既公正又有针对性。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德育效果。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与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实现德育的渗透,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结合,师生一起努力才能有所突破。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主动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尽快完善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学生新时代下的自我防御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