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24-06-12 01:18赵宗政
关键词:红色法治道德

赵宗政

(济南市长清区第三初级中学,山东 济南 250308)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让学生拥有爱国情怀,具备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是思政课堂的重要任务目标。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的讲解和灌输,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知行合一效果不理想。加强实践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契合进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行走的思政课”突出“行走”二字,它能有效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社会变化、国家发展,从而形成爱国主义观念和家国情怀,提升思政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一、“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特征

(一)理论联系实际,倡导知行合一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主动性较差;教师讲授以理论灌输为主,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对社会现实、国家政策、文化变迁、时代风貌等都了解甚少,教育效果较差,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行走的思政课”倡导自主学习,从“做中学”,从“学中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理论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认同思政课的正确价值观并将其践行到实际生活中。

(二)多元评价课程,注重实施过程

“行走的思政课”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成果多元,因此教学评价时应区别于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根据一定议题,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思政课堂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教学评价不能一刀切,师生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共同商讨设计评价标准,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力。此外,还应注意评价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态度、参与方式、参与技能等,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模式,综合促进思政理论与实践结合效能的提升。

(三)讲求学科融合,呈现综合效能

行走的思政课要求多学科融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联性,促进学生思政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需要多学科思维,互为补充,方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统筹归纳和梳理所学知识和理论,形成独立的判断,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和理解理论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全面掌握知识,提升各项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学以致用,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行走的思政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策略

(一)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帮助学生坚定理想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它分布广泛,影响深远,在新时代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红色文化涵盖物质、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层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遗留的遗址或雕塑、博物馆等,如延安的革命博物馆、杨家岭旧址,平山的西柏坡,江西的井冈山等红色遗址,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成果。精神层面,包含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诞生的精神力量,或是价值理念,或是政治信仰,或是道德规范等,如延安精神、汶川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文化感动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并激励人民不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文化方面,包括各种艺术作品以及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等,如脍炙人口具有艺术力量的红色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作品,振奋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不断前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将这些红色文化渗透进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感,引领学生感受家国情怀、革命精神、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实践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或实际调查走访,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红色精神。如今网络和视频技术日益发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云实践”,足不出户了解和感受隔时空、隔地域的红色故事等。在实践内容设计时,可以鼓励学生探究红色遗址、挖掘红色故事、访谈红色人物等,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科教兴国、文明城市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红色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演红色故事、撰写红色感悟等,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诠释与理解。这些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产生认同感;二是让学生树立红色价值理念,坚定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创新离不开红色文化的融入,在红色文化的感召下,“行走的思政课”便有了依托,能直击学生心灵,促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

(二)弘扬先进文化魅力,引导建立文化自信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文化、思考文化,提升文化感知力和领悟力,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意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闪烁着璀璨的光辉。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可以借助本地的文化特色,唤醒学生的文化感受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以组织观看文化类专题视频,或者实地参观文化博物馆等,让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学习先进文化,接受熏陶,进而落实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一次文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社区、博物馆、文史馆或其他文化场所,为之提供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解决某个问题或多个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使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精神,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意愿。如山东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孔子故里等,让学生感受儒学文化,体会其思想的意蕴深远以及对后世乃至当今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山西和陕西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文化,挖掘关于黄河的故事,体会母亲河赋予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各地都有当地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不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提升人文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善于发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其融入生活实践中,并将生活中的文化精神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使二者充分结合,将“行走的思政课”切实融入课程设计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还应基于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接受能力等,科学设计实践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厚植文化情怀,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实行现场体验教学,强化学生社会责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方能出真知。实施现场教学或模拟现场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自己化身为“社会人”,进入社会角色,从而体会社会各个角色承担的责任,提升公民意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众多,涉及社会规范、为人处世、家国情怀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行走的思政课”延伸至具体情境中,如文化场所、博物馆、社区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教学“生命的思考”这个课题时,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观看关于生命的纪录片,如动植物生命的顽强、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等,无论动植物还是人类自己的生命,都散发着无限的光辉。学生初步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珍贵,就更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并不只有吃饭和生存,还有奉献与真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向孤儿、孤寡老人、垂危病人等献上自己的爱心,或者到公园、博物馆、社区等公共场所义务劳动,帮助建设公共环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悟生命、思考生命。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将这些场所化为“课堂”,让思政课走进现实,现场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关于生命的意义,思考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想到了雷锋同志,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却拓宽了其生命的厚度,一生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有的学生想到了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她并没有被病痛打倒,在艰难困苦中活出了精彩人生;有的学生想到了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配得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还有的学生想到了无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者,虽然都很平凡,但他们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他们就活出了生命的意义。总之,让思政课“走进”现场,学生更能贴近社会角色,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四)开展行业体验活动,引领体验幸福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教师不仅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社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还应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身,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技能、涵养品德、妥善与人交往、实现人生价值、获取幸福生活。社会生活由各行各业组成,包括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将“行走的思政课”发挥到极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各行各业,感受普通劳动者的点点滴滴,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生活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比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社区,做服务志愿者,帮助基层工作者帮扶困难群众,排解群众急难愁盼之事,如统计社区老幼数量,建立社区文明档案;帮助开展文娱活动、读书活动;普及法律知识等。教师也可以指引学生到革命博物馆或文化展览馆等文化场所做文化引导员,向游客介绍相关故事和知识,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农田,和工人、农民一起体验辛勤劳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劳动中感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砖一瓦才能构筑高楼大厦。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去拜访体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聆听他们的故事,从中感悟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体会日常奋斗的幸福。总之,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工作特点,学生通过实践学习交流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基本运行状况,从而理解:现代公民都有自己的角色,如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社会才会稳定和发展,人们生活也才会越来越幸福。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学习和体验到了书本中得不到的感悟。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和锻炼,达到了知行合一,能科学运用知识理论,在实践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不断提升,增长自己价值的同时,更能服务社会,获取幸福人生。

猜你喜欢
红色法治道德
红色是什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红色在哪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追忆红色浪漫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