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芳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 311200)
过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侧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德育渗透,导致语文课堂“重知识,轻素养”,影响了教学的完整性,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悖。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可以利用古诗文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分析和感悟中助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合理开展古诗文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作用。在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抓住课堂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感知诗句或字眼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品质,渗透德育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诵读中掌握古诗文的情感基调,还能在分析中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实现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
信息时代,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会对学生思维、品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形成助人为乐、以大局为重等优良品质,教师应合理利用古诗文渗透德育,借助诗中的道理或诗人的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样不仅可以维持良好的社会风气,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古诗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合理且有效地诵读,对培养学生人格、道德品质有着积极作用,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导学生要多维度分析问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教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坚韧不拔。重视古诗文诵读并合理渗透德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认知,让学生在获取文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的情操、道德品质均得到良好的发展。
对于古诗文而言,题目是“眼睛”,好的古诗题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德育中,教师可以将古诗词题目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积极探索背后的内涵,以强化德育思想感悟。具体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题目,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并向学生普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让学生结合题目分析古诗的类型、主题和情感,深化对古诗文的感悟。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的教学为例:为了落实德育目标,教师应注重对古诗题目的解读,强化学生的认知。首先,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古诗前,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题目,并提出问题:“结合古诗题目,猜一猜诗中可能说了什么?”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基础,从“塞”这个字猜测古诗可能与“边塞”“战争”“荒凉”等相关。由此,学生通过题目可以对诗的类型进行划分,认识到这是一首边塞诗。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微课视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诗人的生平及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助力学生推测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对古代“边塞”的重要性产生充分的认识。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古诗内容,结合古诗题目和微课视频内容,认识到诗中的“胡马”对当时中原人民的威胁,以及诗人对“龙城飞将”的信心。基于此,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作者诗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让学生的爱国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
高质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留心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和深化。诗词中的情感多隐藏在文字之中,遣词造句越精巧,其中蕴含的情感就越充沛。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诗词大多具有代表性,作者遣词造句的水平较高,选用了各种意象和手法突出思想情感及人生哲理。对此,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巧妙用字,通过分析、对比和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字词展开正确分析,再结合个性化感悟增强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仿若置身于诗句描绘的情境中,能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的教学为例:诗人利用简短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盛景,完整地表达出了自身情感,教师在渗透德育时应注重挖掘诗中的字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全文,细细品味其中的精髓,发挥想象力尝试还原诗中的画面:“早春的夜里,洁白的雪梅悄悄绽放,恰逢漫天飞雪,朵朵飞花簇拥着梅花。清晨诗人外出看到眼前一片洁白,仔细看去却是梅花、白雪融为一体,仿佛在比美,诗人内心纠结,不知该如何评判,最终认为论洁白,梅花要逊色三分,论幽香,雪又输了那么一段。”由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发散思维,对诗句形成感性认识。随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研读“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要求学生抓住诗句中的“争”“降”二字展开分析,并提出问题:“这两个字常用在人身上,为什么诗人会用来形容梅花和白雪呢?”学生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发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利用“争”“降”两个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梅雪争春图”,充分表现了雪花、梅花的活泼与娇俏。最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梅雪真的在争春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探究“争春”一词背后的深意,认识到是诗人在心中暗自掂量,客观评判事物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梅花和白雪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从而将德育更好地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侧重带领学生了解诗句大意和主旨,并未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意象,也会忽视意象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应将古诗词中的意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指导学生在分析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助力德育的融入,间接强化德育渗透的力度。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的教学为例:为了推动德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探究诗中意象,强化德育的渗透力度。首先,学生诵读古诗词后,认识到这首诗是边塞诗,主要描写的是将军雪夜准备率领士兵追敌的壮举,整首诗遣词造句风格较为豪迈。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此类古诗的特点产生了深入的理解。随后,教师应按照诗句顺序展开讲解,学生则对“月黑雁飞高”一句产生疑惑,认为雪夜月黑,本不是大雁飞翔的正常时刻,为什么诗人会这样说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认识到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并非眼中所见,而是一种意境,“月黑”且“雁飞”说明是敌人惊动了大雁,交代了时间的同时又烘托了出战前紧张的气氛。同时,后两句中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着重描写了奇寒天气下,将军率军出击的场景。诗句一方面突出了将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严寒景象中战争的艰苦和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最后,教师联系当前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讨论当前所处和平时代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无数将士守护国家安宁,才为我们提供了和平、安逸的生活环境。结合古诗意象展开分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加强德育的渗透。
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及表达技巧,在德育视角下,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能辅助学生情商的提高,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和情感的同时,通过探究诗歌形式、写作手法等多种表达技巧,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并将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提升德育的感召力。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本诗时,除了要理解诗句大意外,还要深入挖掘诗句中蕴含的哲理,落实德育培养目标。首先,教师在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诵读古诗,从诗歌形式入手,分析古诗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郑板桥在自己的竹石画作上,题写了这首七言绝句,赞颂了竹子的优秀品格。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古诗的“诗眼”,深入探究诗中蕴含的哲理,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句中,“咬”字是字眼,巧妙赋予了竹子主动的意味,是竹子深深扎根在岩缝隙中,而非从岩缝隙中生长出来;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一句中,“任”字是字眼,表达了诗人性格中的洒脱,也赋予了诗歌更具灵性的意象,突出了竹子的坚强挺拔,即便面对狂风也不改本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诗句后,提出探究问题:“诗人利用竹子表达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诗人利用竹石比喻人格形成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收获感悟: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学习竹子坚韧不拔、不怕风吹雨打的宝贵精神。教师以古诗词学习为契机,积极渗透德育素养,以培养学生不惧困难的品格和乐观积极的态度,为培养根正苗直的优秀人才做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以五言、七言居多,具有灵动、押韵等特征。古诗文中也存在较多的励志言语,能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念,能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此,教师应结合德育要求,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以配乐诵读、短剧表演等方式,增强德育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及时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同时深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保证德育的质量。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的教学为例:文言文是古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素材,但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应结合古文创设情境,以提升德育的亲和力。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以《铁杵成针》的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正式研读文言文前,对其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同时,向学生讲解《铁杵成针》的寓言故事,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有效教学,让课堂富有亲和力。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文言文,搭配节奏轻柔、缓慢的乐曲,采用齐读、男女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悟中明理”。由此,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最后,当学生掌握文言文大意后,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情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婆婆”“李白”等人物,融入自身理解后生动演绎,从而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并深入掌握文言文中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视频导入、角色扮演等方式,组织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文言文内容,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行探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保障德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人格的形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深挖古诗文中的德育元素,并多维度引导学生思维,逐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古诗文诵读为载体,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