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6-11 12:23张梦媛卢晓琳胡进静赵晓玲周伦理
南方农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成渝科创种业

张梦媛,卢晓琳,胡进静,赵晓玲,周伦理*

(1.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1130;2.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

农业现代化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持续过程,完善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研发一系列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并加速其应用推广,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1]。

1 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研发是种业的核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2]。2021 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3]。2021 年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4]。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5]。2021 年11月,成都市印发《发挥区(市)县改革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2022 年,成都“落子”建圈强链行动,聚力细分赛道和前沿领域聚焦20个重点产业,其中便规划了“现代种业”这一都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同年重庆印发《重庆市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成渝两地努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

现代种业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源为对象,融合基因组学、转基因等新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商品化种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端核心基础。产业链上游涵盖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选育环节,中游涵盖繁育加工环节,下游涵盖种子产品营销服务与产业功能拓展服务环节。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是指在农业种业领域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服务和支持机制,主要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种业科技研发与创新、农业园区建设与示范、种业企业引进及培育、产学研合作、种业科技创新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组成部分。这个体系旨在促进种业创新、提高农作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食品需求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 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1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成渝地区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成渝地域相接、气候相近、农业主导产业相似,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最优、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种质资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利用价值高,有高等植物一万多种,粮食作物中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地位突出,经济作物有油料、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等,因而成渝种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6]。

2.2 种业科技研发与创新

成都市是全国重要的三杂种子主产区之一,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整个种业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7]。以“川单”“成单”“雅玉”系列为代表的杂交玉米品种丰产性、抗逆性都有突破性进展,以“成单202”为代表的高赖氨酸优质玉米育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川麦”系列为代表的小麦品种实现了产量、抗病及品质的不断突破,“绵杂麦168”的审定开启了杂交小麦成功选育的先河;以“川油”“蓉油”“绵油”“南油”系列为主的油菜品种,双低品种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正在向适应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品种方向迈进[6]。重庆市组建水稻、生猪等种业科企联合体10个,培育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超过200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0余项,耐热优质杂交水稻、优质糯玉米、超高含油量油菜、晚熟柑橘、榨菜、脆李、特色蔬菜等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

2.3 农业园区建设与示范

自四川省发布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以来,成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联农带农紧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林业)园区[8]。其中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2019年成功跻身首批5 个国家级种业园之一,也是西南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2020 年获批四川省级现代种业园区。截至目前,天府现代种业园已聚集了30家种业及关联企业,建成以1 866.67 hm2万亩杂交水稻为主的种业基地2 333.33 hm2,年产杂交水稻种子48 万t,制种量占成都市的53%,产品远销东南亚;年生产马铃薯原种3 400 万粒;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四川省水稻技术应用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创新转化基地等签约院校企地类合作项目11个[9]。

2.4 种业企业引进及培育

在国际种业企业中,拜耳、科迪华种业销售总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巴斯夫、利马格兰等构成第二梯队,市场份额占16%左右。而国内种业形成了以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国种业50强在成都市登记备案的企业有11 家;注册资金500 万元以上企业30 余家,3 000 万元以上企业21 家;市级以上龙头制种企业6 家,省级龙头制种企业3 家[7]。其中,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金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公司辅导期[8]。此外有自主选育或参与选育品种权的企业30余家,但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品种还很缺乏。而重庆市“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仅几家,90%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65%的种子企业几乎没有科研投入,绝大部分种子企业是通过品种权的买断来获得品种经营权而从事种子经营活动[10]。

2.5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成渝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科技项目扶持等,以激励企业和机构参与到种业科创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国家基金支持方面,由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行业团队参与种业企业的投资和管理。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促进提高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市场营销能力,进一步提升种子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11]。四川省9 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共有6个获得制种基地大县奖励资金,共计1.8亿元,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到位资金7 406万元。

2.6 产学研合作

川渝地区农业人才合作密切,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 余项、科技攻关130 余项,整合共享川渝2.5万名科技专家资源。2021 年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产教联盟,联盟立足现代农业特色,践行“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开展现代农业相关产业规划,以提高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农业产业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目的,以产业价值提升为纽带,凝聚成渝两地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构建具有显著性和代表性的农业产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成渝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7 科技创新基地

在农作物育种基地方面,成渝地区拥有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8 个、杂交玉米基地县1 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4 个,省级优势种子制种基地13 个,初步建成了以川西平原为主的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制种优势区,以安宁河流域为主的杂交玉米制种优势区[12]。在畜禽育种方面,现有各类种畜禽场(站)582 个,其中国家级种公牛站1 个、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13 个、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22 个。水产苗种场、蚕种场等均建成了国家级或省级生产基地。重庆市拥有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73家、国家级制种大县(垫江)1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北碚、江津、巫溪、涪陵)4个、海南南繁基地1个。其中,垫江杂交水稻制种能力可满足全市水稻用种需求,北碚、江津2 个国家级柑橘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柑橘容器苗占据全国80%份额。

3 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种业资源分散,聚合度不高

种业产业上游高精尖资源缺乏,资源分散,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功能区现代种业尚处于起势聚集阶段,特别是邛崃的种业实验中心还在规划建设中,缺乏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种业核心研发机构入驻,育种研发能力不足,品种创新动力不强,科技引领作用不能充分显现。下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模仿育种成为主流。大量审定品种中大部分品种是同质化模仿品种,研发的种子与市场上其他种子的差异性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9]。关键在于联合育种攻关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尚未真正打通,种业价值链有待延伸。

3.2 交易平台缺失,匹配度不高

四川省农作物种业企业普遍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尚无一家主板上市企业。农作物种业企业的整体实力在全国由2011 年的前3 位下降至目前的8~9位,进入全国种业50强的企业由2013年的5 家减少到目前的3 家,前10 强无四川省企业。其核心问题在于交易平台缺失,企业需求得不到引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种业科研成果得不到高价值转化,供需匹配度不高,优秀种质资源市场化程度低。

3.3 推介活动较少,撮合力度不大

高端种业滞后,新品种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当前种业相关新品种、新技术、加工新工艺等科研成果与生产应用有所脱节;本土种质资源丰富,但创新利用效率和宣传力度不高,品牌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3.4 维权平台缺失,专业服务不强

种质资源系统鉴定评价尚未开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成渝地区农作物种业质量检验机构建设滞后,超过2/3 的市(州)和县(市、区)不具备种子质量检验能力,运行经费保障不足。非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工作滞后。电商销售种子管理缺乏相应法律法规支撑。另外,全省每年统一组织的新品种试验及自主试验点次达3 000 余个,新品种试验监管难度加大。缺少专业化服务的人员和机构,导致行业监管能力严重削弱。

4 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4.1 “五链融合、四驱联动”,布局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新矩阵

加快五链融合,推动产业升级。1)科创赋能,延伸价值链。加大种业科技研发力度,增加对大型企业、高校院所自主研发投入支持,改善价值链结构。2)完善信息链,畅通产业链。以共享平台、智慧物流、数字营销等方式有效衔接农业各环节各主体,实现产业转换、产业互联和产业融合。3)调整供需链,重构销售链。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市场倒逼产品开发,以新场景营销代替传统购销,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加强四驱联动,提供创新要素。1)强创新推动。主攻粮油、现代种业产业生态圈构建,提升科创服务带动力。2)大平台拉动。依托高校院所搭建研发平台、产业服务平台,开设“服务组织名录”“供需发布空间”等窗口,推动农业信息化和服务平台化融合发展。3)牛品牌带动。以产品倒推技术和人才的模式,聚合农业全链条的关键技术,定制开发特色大单品,模式输出“政策+技术+人才+供应链+品牌+销售贸易”的全产业链条生态圈。4)大项目牵动。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链缺失项目、短板项目、升级项目,以“揭榜挂帅”项目发布形式,引领和带动天府粮仓与现代种业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4.2 “三大体系、十化同步”,彰显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新态势

构建科创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1)对已建成的各类平台、万亩粮油园区开展定期评估考核和专家巡诊,实现动态化建设及常态化监管,有进有出。2)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立基地,形成“专家科技服务团队+农业科技服务特派员+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推进天府粮仓数字化服务体系。1)探索数智实践,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依托数字农业共享平台,打通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2)完善新型社区农业模式,通过平台链接消费者和农民,完成农业用地在线租赁、种植数据在线监控等功能。

发展粮油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1)健全知识产权相关保护制度,完善高精尖农业人才的薪酬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研发积极性。2)由首席专家和产业专家组成科创专家团队作为技术支撑,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分类凝练区域农业科技重大课题、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

加快推进十化同步。十化同步是成都市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包括农田标准化、土地股份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和效益多元化等10个方面。要加快推动十化同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贷款贴息等方向,通过签订合同、共建项目公司、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成渝现代种业建设。

4.3 “二大阵地、系列主题活动”,引领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新优势

推动新建“成渝现代种业”创新综合体。1)高标准建成创新服务中心,涵盖农业、供销、税务、金融、培训、市场监管等办事窗口,完善产业发展服务功能,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2)建设科创企业培育中心,瞄准现代种业研发、加工仓储、品牌打造、“种业+”业态营造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壮大“成渝现代种业”产业集群,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科创企业。

推动新建“成渝现代种业”智慧农业云平台。1)重点收集智慧农业创新资源、市场主体和平台要素,推动形成成渝现代种业建设全要素一张图,奠定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和数据开放基础。2)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推进各类农业园区(基地)、品牌农产品、骨干企业上链,建立区块链追溯体系。

策划和实施“成渝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系列主题活动。1)强化总结宣传,积极凝练成渝现代种业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年度发布主推品种、技术、品牌,发表成渝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贡献度指数(白皮书)。2)以“科创赋能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为主题,策划新时代天府粮仓与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峰会。

5 结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通过“五链融合、四驱联动”“三大体系、十化同步”“二大阵地、系列主题活动”等创新路径,激发成渝现代种业科创服务体系建设新活力,构建种业振兴背景下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现代种业关键技术突破,聚合科研创新资源、经营主体资源、要素平台资源,助力成渝地区现代种业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成渝科创种业
活色生香新成渝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成渝双城到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