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丑”时代,如何教孩子们审视“丑”?

2024-06-11 07:37周丽曹霁
教育家 2024年18期
关键词:审丑美的青少年

周丽 曹霁

严从根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惠

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首席专家,教授

宋修见

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审丑,实则是一种现代审美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丑”的负面价值,缺乏一种全面理性的分析,把审丑教育排除在美育之外。在美育广为普及、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我们亟须思考:如何跟孩子们谈论“丑”,如何在美育中补上“审丑教育”这一课。

议题一:针对青少年的“审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要把握哪些“度”,从而与审美教育协调配合,齐力培养青少年的审美素养?

刘惠:当今的青少年可以说是浸泡在数字文化中长大的,他们的价值观、日常认知和行为模式都被数字文化所影响。尤其是在短视频消费时代,以“速度”为核心的短视频艺术的生产、消费、传播,满足了青少年追求直观快乐、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等心理需求,土味视频、网红直播、恶俗搞怪的“梗”等引发了“审丑热”,不少青少年也沉溺其中。过度审丑替代审美,成为时代审美之殇。如何在审美教育中补上“审丑教育”这一课?教育者要清醒认识到,审丑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外显的丑陋形象,还要引导他们透过表面看到社会中的丑陋现象,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他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令其拥有美的理想、美的观念、美的情趣、美的行为和美的创造。

就审丑教育的内容来讲,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重视——

一方面,要通过“预防接种”提升青少年对丑的抵抗力和辨别力。根据美国传播学者威廉·麦奎尔的预防接种理论,青少年的信念和思想如果缺乏锻炼和考验,那么他们将难以抵御审丑亚文化的侵袭。因此,建议在审丑教育环节引导青少年走出真善美的乌托邦,提前接种丑文化“疫苗”,以此激活青少年对丑文化的免疫力。例如,对马保国的“耗子尾汁”事件、“杀猪体”书法表演等亵渎社会主流文化的行为进行批判,让青少年能认清这类现象背后的恶趣。另外,可以通过对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具有反讽和批判意义的作品进行审丑鉴赏,提升青少年辨别美丑的意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避免让“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少年思考审丑亚文化的底层逻辑和运行机制。认识审丑亚文化的底层逻辑和运行机制有助于青少年辩证看待审丑亚文化的狂欢,对审丑狂欢祛魅,从而以自主清醒的状态从审丑狂欢中解脱出来,并真正拥抱审美。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让青少年对比美与丑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体会审美与审丑的差异,分析审美疲劳与审美逆反的心理状态、审丑背后的逆反动机和自主感以及审丑狂欢中的群氓心态。通过对审丑亚文化发挥影响力的底层逻辑的分析,青少年能够反观自身在审丑狂欢中的心理状态,从而能更清醒地认知自身如何被丑文化操控,进而对丑文化有更强的辨识力和抵抗力。

如何把握审丑教育的“度”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问题。首先,在审丑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丑陋现象,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其次,在选择审丑教育内容时,应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教育意义的丑陋现象作为案例,避免过于极端或过于复杂的内容,要确保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不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和潜在的负面影响。再次,要采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并对学生的反应保持敏感。在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丑陋现象时,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感受,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防止他们陷入偏激或消极的情绪。在教育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情绪变化,如果学生出现焦虑、抑郁或其他负面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最后,审丑教育不是简单地展示丑陋,而是以丑为例,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教师要结合正面教育,让学生看到社会中的美好现象和正能量,增强他们拥抱美的信心和希望。

严从根:厘清审丑教育的内容,首先要明确审丑教育的本质。“丑”是相对于“美”而言的。“审丑”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人们能够形成肯定性的审美体验,通过“丑”,人们能够形成否定性的审美体验,两种不同的感性体验构成了完整的“审美”。“审丑”并非让人体验“丑”,而是让人批判“丑”,形成对“丑”的否定性体验,从而追求美。因此,审丑教育可以界定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个体正确认识丑和批判丑的教育,其本质是审美教育。

为了让人正确认识丑和批判丑,首先有必要让人感受丑,让人的情感有所触动,接着要引导人批判丑,形成否定性体验,进而追求美。易言之,“感受丑”“批判丑”和“追求美”是审丑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为了让人正确认识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先生通过呈现以孔乙己等为代表的旧中国底层民众的品性,让人对传统社会中底层民众的“丑”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不过鲁迅先生并不是让人欣赏丑、崇尚丑,而是引导人们在反思旧中国底层民众的这种“丑”中,形成对这种“丑”的否定性体验,自觉提升自身的国民性,追求更美善的品性。

私以为,审丑教育不存在“度”的问题,只存在是否正确实施的问题。审丑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重视都不为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审丑”开始出现片面化甚至异化的问题。“审丑”片面化集中表现在,只是引导人感受“丑”,追求“丑”带来的压力纾解和感性愉悦,享受“丑”带来的“标新立异”,但并不批判丑和追求美。比如一些追求眼球流量的“丑星”,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有意识地呈现丑、展示丑。审丑异化集中表现在不以丑为耻,反而以丑为美。为了追求关注度、狂欢和流量带来的感官享受等,有意识迎合大众对“丑”的好奇和对低级趣味的喜好,心甘情愿庸俗、低俗、媚俗,甚至在网络上成立“丑东西保护协会”“怎么丑怎么来”。

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喜欢“丑”,甚至希望自己“丑”:不仅喜欢模仿各种“丑”,甚至很乐意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分享自己的“丑”。如果放任这种不良风气,不仅会对大众产生不良影响,还可能腐蚀我国的主流文化,影响国人文明素养的提升。为了整治这种不良风气,以育人为使命的学校要自觉承担起其应尽责任,正确实施审丑教育,即不仅要重视“丑的感受”,还要重视“丑的批判”和“美的追求”。

议题二:教师、家长如何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对青少年的“审丑教育”?

刘惠:教师和家长在对青少年开展审丑教育时,应注重引导、启发和反思,让孩子在思考和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和家长之间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定期交流、分享教育资源和经验等方式,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学校层面发挥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课程中包含丰富的审丑教育资源,如文学、艺术、历史和社会科学等,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并将其中的审丑教育元素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丑陋现象。举例来说,《白狗秋千架》是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的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以残酷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从青春玉女到粗鄙村妇的生命变迁。在解析该作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该作品中的主角的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行为动机,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正视丑陋,还能以包容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审视丑陋现象的根源。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对丑陋现象的理解和反思,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对丑的辨识力和批判力。

二是家庭层面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家庭教育中不應故意回避“丑陋”,家长可主动开展审丑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念。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家庭晚餐时间或闲暇时光,与孩子进行关于丑陋现象的对话,分享见解和经验,帮助孩子理解丑陋现象的本质和影响;家长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审丑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与孩子一起观看,并在观看后进行讨论,影视作品可以直观地展示丑陋现象,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感知美丑;家长还可以推荐一些反映社会问题或揭示人性丑恶的小说、传记让孩子阅读,开阔孩子视野,提升其对丑陋现象的认识和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学习做一个美的欣赏者、创造者,丑的辨识者、批判者,为孩子树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严从根:相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由专业人士组成,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应对“审丑”片面化和异化的问题,学校应发挥主阵地作用。

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实施完整的美育。“丑”有可能起着负面作用,但不能因此就让学生远离“丑”,只重视不包含审丑的“审美教育”,而排斥重视审丑的“审美教育”。在完全“美”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好似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更何况,只有充分认识到“丑”的负面作用,才能充分感受到“美”的积极价值,“美感”和“丑感”都是审美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审丑教育的重要性,要自觉渗透审丑教育。当然,学校需要摒弃的不是“丑”和“审丑”,而是那些片面化和异化的“审丑”。

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课程,实施有意识的审丑教育。国家课程是国家组织一流专家开发的课程,里面不仅包含着很多审美内容,也包含着很多审丑的内容,只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其蕴含的审丑内容及教育价值。学校可通过各类培训,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认识到审丑教育的重要性,有力地引导教师挖掘国家课程中蕴含的审丑内容,并实施完整的审丑教育,既要让学生感受丑,还要引导学生批判丑和追求美。

再次,要充分重视“审丑”异化的危害,实施针对性的审丑教育。面对社会上未被有效制止甚至愈演愈烈的欣赏丑、崇尚丑的现象,学校要重视“审丑”异化对青少年产生的恶劣影响,通过主题班会、主题研讨等活动,有意识地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审丑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水平,按照学生审丑素养形成规律,实施螺旋上升式的审丑教育。恰如,不能不分对象,把过于丑陋的“丑”呈现给不合适接触的低年段学生。

最后,要充分发挥生活的作用,实施潜移默化的审丑教育。人是生活中的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丑素养,学校要积极联合家庭和社会,形成联盟,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生发对丑的批判和对美的追求;要致力让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形成合力,身先示范,从衣食住行的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在感知和批判丑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

宋修见:审丑教育和审美教育一样,是旨在培养人格健全、心灵温润、精神明亮的人的教育,其同样需要潜移默化地浸润渗透。具体而言,教师和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不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美丑观。教师和家长的审美素养决定着审丑教育的质量。审美素养主要是指人的审美感受力、判断力与鉴赏力,这其中也包含分辨美丑的能力,特别是鉴别丑中之美和批判以丑为美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可通过艺术人文经典鉴赏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敏锐的美丑鉴别力。通常来说,“丑”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的丑,即不符合人类一般审美标准的存在物或现象,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不好看”“不舒适”等;二是艺术的丑,通常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看似丑或不美的形象,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活泼的趣味、崇高的品质或者艺术的探索性表达,如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法国艺术家杜尚命名为《泉》的小便池艺术品等,可见,“审丑”也是艺术鉴赏的一个重要范畴;三是广义的丑,接近伦理学范畴的“恶”,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和不道德行为,比如在树上攀爬拍照、在网络上炫富、虐待动物等,对这些丑的行为,我们须引导青少年进行批判。

二是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自然,不以一己好恶评价外物。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这方面的生动教材,时人以梅之曲之欹之疏为美,而致“江浙之梅皆病”,其疗愈之法是“纵之顺之”“解其棕缚”。家长和教师要引导青少年客观认识自然,遵从自然规律、欣赏自然之美,不以一己之好恶作为评价万物的标尺,而是包容、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进而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会悦纳世界和自己,理解审美的多元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经常对别人的身材长相和衣着打扮品头论足,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同时这种行为也加剧了青少年的“审美焦虑”。对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时疏导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发现和追求自己独特的美,用“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道理引导他们积极塑造心灵美和气质美。

三是引导青少年辨别和坚决抵制庸俗、低俗、恶俗的文化艺術。在文化艺术日趋大众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时代,一些人在流量的驱使下,粗制滥造出一些充斥着庸俗、低俗、恶俗的内容来博人眼球,人物造型怪异丑陋,情节内容胡编乱造,这对于喜欢新奇事物的青少年来说往往具有迷惑性,容易误导其审美。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青少年多阅读鉴赏经典文艺作品,陶养他们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以审美和审丑相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教养、价值信仰以及对生命的理解等,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所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然而,在飞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代际审美标准、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差异越大,审丑教育的难度也就越大,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充分尊重青少年,关注他们的心灵情感,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四是掌握正确、科学的审丑教育方法。审美教育是一种诉诸情感、作用于心灵的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审丑教育同样如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特别是要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辩证认识“丑”、理性批判“丑”。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审美判断力和美丑鉴别力,同时保持一种相对开放、与时俱进的眼光和胸怀,通过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举例来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一度把烫头发、戴墨镜、穿喇叭裤视为“二流子”,然而在多元文化交汇的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追求个性化装扮的青少年一律视为“不良少年”,相比简单粗暴地否定甚至严厉批评,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开展礼仪与搭配的专题讲座,让青少年懂得发色、肤色与着装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美学规律进行搭配,显然效果会更好。

五是引导青少年用合理的方式抵制社会生活中的“丑”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丑”的社会现象,这就涉及广义的伦理道德层面的审丑教育问题。面对负面的社会现象,家长和教师应及时提醒青少年引以为戒,坚决不做“丑”事,恪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则,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此同时,家长和教师还要引导青少年以恰当的方式抵制“丑”的言行,例如抵制校园霸凌、学会关爱和尊重他人等,用自己的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生活。从这个意义来说,审丑教育不仅对个人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对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也有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审丑美的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