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田昌(湖南 永州)
周敦颐年幼丧父,十五岁离开家乡道州,跟随母亲投靠时为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这是清嘉庆《道州志》里关涉周敦颐少年身世的一些记述。
周敦颐原本是个好学上进的少年郎。他在月岩里读书悟道的故事,至今还在故乡传扬。来到舅舅身边生活的他,依旧用功读书,深得舅舅喜爱。按当朝惯例,郑向依官衔可获朝廷恩荫,允准一名子弟入朝做名小官。爱甥如子的郑向,二话没说就将此机会给了周敦颐。于是,周敦颐在二十岁那年,就此当上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同年还迎娶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追溯周敦颐一生,甭管位高位低,无论官大官小,博学、志远、正直、清廉、大爱、亲民,这一应的标签,毫无疑问都堪称是对周敦颐最贴切的评价。
比如,康定元年(1040)周敦颐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其间将一宗八年疑案弄得水落石出,判得明明白白。“年轻主簿胜老吏,八年疑案一朝白。”庆历四年(1044)吏部考核,周敦颐获百姓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得到上级认可,很快有了他第一次仕途升迁— 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又比如,至和元年(1054)他获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当地人听说他就是当年在分宁做官时能辨疑案,以及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时面对强势上司、宁愿辞官去职也坚持不错判冤案的周敦颐,纷纷奔走相告:“他是能明辨是非、安宁刑狱的人,我们终于遇到可以诉说的人了!”朝廷获知他政声如此良好,嘉祐元年(1056)即令他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
孔圣人《论语》里有言:“居德不孤。”犹如明韩雍《送张佥宪永锡三考满入京》有句曰“苍苍之天不负人”,苍天也确确实实不曾负过大贤有德的周敦颐。每到人生关键时刻,他总会幸得贵人鼎助。梳理他一生交际,称得上是他贵人的,至少有此三位。
首先当推他大舅子蒲宗孟。周敦颐到任合州不久,又得到朝廷新的加封,破格转升殿中丞。因为依照规制,无进士出身的大理寺丞,只能授予太子中舍,唯有是进士出身者,经考核才可晋升殿中丞。如前所述,周敦颐属皇恩荫补,并无进士身份,能获此晋升,当然便是典型的破格重用了。在合州,周敦颐不仅短时获得升职,妻子陆氏也跟随到身边,结束了此前分居的生活,故而在他到任合州的第二年生下儿子周寿。升官之后又喜得贵子,堪言双喜临门。但是,在儿子降临一年后,他却遭遇妻子陆氏不幸去世,算是给了他当头一棒。
嘉祐四年岁末,身为夔州观察推官的蒲宗孟,回阆州老家省亲路过合州,依礼拜访当地长官。时知州空缺,以签判之职代理通判而行州之职事的周敦颐,接待了蒲宗孟。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蒲宗孟被周敦颐的学识和君子之风折服,禁不住发出“世有斯人欤”之叹,并痛快地将自己亲妹妹许配给周敦颐。蒲宗孟有《别黎郞十娘诗》记述这段姻缘:“六娘周家妇,晚方偶良姻。乃是我手娉,不见五六春。”
正是蒲宗孟以许配妹妹这种特别方式表达认可,让周敦颐在合州期间家庭圆满,得以毫无牵挂履职,周敦颐仕途乃至理学践行就此延展开去。
话说嘉祐五年开春,花香鸟鸣之时,嘉陵江岸美景如画,周敦颐溯江而上,前往阆中迎娶蒲家六妹为妻。途经蓬州相如县舟口镇时,早有闻得周子声名的当地士绅学子数十人,立身江边码头列队等候,挽留他停船上岸稍作歇息,顺便在舟口讲学几日。
这次被截留讲学,让博闻广识的周子盛名迅即传开,蓬州学子纷纷赶往合州求学,无不受益匪浅。后来的《蓬州志略》对周敦颐舟口讲学三日是这样记载的:“先生途径舟口,学者知为学宗,攀留请业……先生既去蜀,学者肖像祠而师之。”蓬州百姓为纪念周敦颐,于熙宁七年(1074),也就是周敦颐去世第二年,在舟口下河街修建濂溪祠,塑像并刻《爱莲说》于祠内,再往后,又将舟口镇改名“周子镇”,沿袭至今。
可以讲,就是蒲宗孟慧眼识珠,十分认可,成全良缘,这一系列铺陈,客观上为周敦颐理学思想的归体、成形和传扬,做了极好铺垫。
周敦颐所遇第二个贵人,当是两度为他直接上司的赵抃。
赵抃,曾任殿中侍御史,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后以太子少保致仕。他不避权势,时与“包公”包拯齐名,有“铁面御史”之誉。
赵抃任梓州路转运使,周敦颐逢任路下所辖合州判官。其间赵抃到合州视察,得人状告周敦颐不务正业,贪图清淡,沽名钓誉,并有违法受贿行径。虽然后来查无实据,但因有此奏本,周敦颐依然被赵抃列入他心目中的“小人”黑名单。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奉调入京,半年后获授国子监博士,随后领旨出任虔州通判,凑巧再次成为先期到任虔州知州的赵抃下属。
有道是日久见人心。经历一段时间共事的观察,周敦颐出色的表现,令赵抃很快改变成见,消去误解,不仅将周敦颐从“黑名单”移除,更视其为君子钦佩有加。据《宋史·周敦颐传》载,赵抃曾当周敦颐面,由衷说出“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的心声。从此,他一有机会便力荐周敦颐。周敦颐往后每次升迁,几乎都与赵抃不遗余力的推举有关。
另有一事,亦足见得赵抃在周敦颐心中分量。
时值治平元年(1064)冬,赵抃从虔州获提升,知州暂缺。周敦颐遂以通判之职“主持全盘工作”,以待正式升任知州。恰此时,因百姓元宵“闹花灯”失火,虔州城内千余间房舍化为灰烬,也将周敦颐升职的希望顷刻烧毁成灰。好在周敦颐之民本情怀,平日里早在百姓心中留下极好印象,流离失所的百姓并未迁怒于他;虽然他主事虔州名不正言不顺,但火灾发生后他不管不顾地倾力救灾和着手灾后抚恤,这种种表现,令时任宰相韩琦也极力为他陈情辩护。最终,他只是因此平移永州,仍职通判。
虽获百姓宽恕,又有皇恩浩荡,周敦颐免于被革职,但他去职虔州时,依然满心惆怅,内心极度矛盾,情绪低落到极点。他携妻带儿作别虔州,并没直接领命到永州履任,而是到了九江,在庐山濂溪书堂滞留近一年。
好友至交或登门探望,或交杯同饮,或寄信问候,或吟诗唱和,纷纷劝慰开导,鼓励他重振信心,尽快从失意失落中摆脱出来。其中洪州知府程师孟有诗盛赞永州之好:“永水自然胜赣水,浯溪应不让濂溪”“曾是忠贤流落处,至今兰芷尚萋萋。”大舅子蒲宗孟也修书给他,随信赋诗十余首相劝:“想到零陵日,高歌足解颜”“乡间接营道,风物近庐山”“不知虔与永,二郡孰安闲?”“重看斑竹泪,还听鹧鸪啼”“湘水晴波远,苍梧霁色低。不知春日静,何似在濂溪。”
这一句句诤言良语、一番番善意苦心,周敦颐自然会懂,但他又始终难以割舍自己内心的纠结,直到收到赵抃从成都寄来一封书信和那首《寄永倅周敦颐虞部》的诗:
君去濂溪湖外行,倅藩仍喜便乡程。
九嶷南向参空碧,二水秋临彻底清。
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
霜鸿已到衡阳转,远绪凭谁数寄声。
老上司的信与诗,瞬间令周敦颐从心灰意冷和志丧沉沦中省醒过来。治平三年(1066)二月,他整理好行囊,更是整理好心情,启程奔赴离故乡道州近若比邻的永州履职。
堪称周敦颐第三个贵人的,则是他尊为恩公的吕公著。
吕公著何许人也?除了是个大才子,他更算得上是个颇有个性的人物。任同判太常寺时被挑选进官知制诰,在别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美差,他却连续三次上疏辞谢,后改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
熙宁元年(1068)初,身为永州通判、权发遣邵州军州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的周敦颐,“一以政绩传,一以道脉传也”,朝廷拟调他出任郴州知州。时任参知政事的赵抃,觉得郴州知州之职对周敦颐有些屈才,但碍于自己曾是周敦颐上司,出于避嫌之虑又不便直谏。同样惜才如命的吕公著知悉他之苦衷后,即以自己侍读皇上之便举荐周敦颐担任更高职务。
王晚霞校编《濂溪志·周敦颐年表》和度正《周敦颐年谱》记载,吕公著推荐牍文有句:“周敦颐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臣今保举……如蒙朝廷擢用后犯正入己赃,臣甘当同罪。其人与臣不是亲戚……”
何为情怀?何为大义?这不就是标准的范式么!这分明是搭上自己身家性命为国家举荐栋梁之材啊,佩服!故《宋史》称赞吕公著言:“神宗尝言其于人才不欺……为公荐贤之心,日月可鉴。”
神宗皇帝真的采纳吕公著推荐周敦颐“担当主管一路刑狱和钱粮谷物重任”的建议,先直接提拔他为广南路转运判官,熙宁三年再擢升其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已就任集贤校理的蒲宗孟,见到吕公著奏章后,将其抄录一份寄给周敦颐。吕公著的举荐和陈情,令周敦颐感动不已。据吕公著曾孙吕本中后来编撰《童蒙训》记述,周敦颐事后给吕公著的《谢启》里,说自己“在薄宦有四方之游,于高贤无一日之雅”,幸得素昧平生、毫无私交的吕公如此这般鼎力举荐提携;自己无以为报,唯有怀揣感恩之心,恪尽职守,以不负恩公知遇和朝廷重用。
果然,周敦颐自熙宁元年五月赴任广南,至熙宁五年染瘴成疾“寻以病去”,他任职将近五年,奉献岭南开化,鞠躬尽瘁,确是未负重望。他辞去广南职事,归隐庐山之麓不到一年,不幸病逝于濂溪书堂。如同蒲宗孟在《濂溪先生墓碣铭》中所写:“君以朝廷躐等见用,奋发感厉”“君自少信古喜义,以名节自高”。
后人说起周敦颐,自然会联想到《爱莲说》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句耳熟能详的金句。如他《任所寄乡关故旧》中所言,“官清赢得梦魂安”,他最终不仅没让保举他的恩公冒半点“当同罪”之危,更以一个“廉”字成就千年声名。
说周敦颐贤德不孤,还在于他去世之后,其理学思想有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人等竞相追崇,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对宋元以来中国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承前启后之功。周敦颐因此而被奉尊理学“开山鼻祖”,号“濂溪”先生,成为继孔孟之后第三位圣人,为后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