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文化传播中身份建构探究

2024-06-10 18:16姜苹姜丽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文化传播

姜苹 姜丽

摘要: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是其中重要一环。国际中文教师的职责包括向非汉语母语学习者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也包括向其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中文教师因特殊的教学语境,其身份建构一方面受到身份特征、身份认同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多重角色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构建起既符合社会期望又满足个体价值实现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是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国际中文教师;文化传播;身份建构

2022年8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以团体标准方式正式发布 《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标准》指出 “国际中文教师是指全球范围内所有从事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1]其能力指标体系包含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发展多个方面。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建构尤为重要。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定义和解释,也涵盖他人和社会对个体角色的期待、塑造以及个体对此反馈和调整。结合文化传播讨论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建构问题需要将多种因素有机结合。

一、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特征

一般来说,国际中文教育具有三个特殊性:教学对象特殊、教学内容特殊以及学科定位特殊。教学对象特殊是指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对象以非汉语母语学习者为主。这些学习者年龄跨度大、文化背景多样,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教学内容特殊是指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播中华文化,这与面向汉语母语者进行教学有很大差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文化功底及文化传播能力。学科定位特殊是指国际中文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外语教学。从事该项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既具备专业知识,也具备教学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教育心理学、传播学等。

国际中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特征的多重性。全面分析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特征,有助于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进行身份建构,从而为进行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国际中文教师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国际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授语言知识、传授语言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甚至修辞进行讲解,帮助非汉语母语学习者一定程度上理解汉语,并逐步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技能。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是国际中文教师的基本角色,体现其最重要的身份特征。国际中文教师只有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语言知识传授者,才能为文化传播提供必备条件。

其次,国际中文教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际中文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的传播。课堂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文化互动等有形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中国历史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展示给学习者,使学习者对中华文化形成良好的认知,有利于帮助学生从积极角度认识中华文化、了解中国。

最后,国际中文教师是不同文化的沟通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共处一堂,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时常发生,国际中文教师要充当不同文化的沟通者,起到桥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不同文化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与中国文化进行互动,帮助学生适应跨文化环境的同时,增进文化理解和互相尊重,激发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学习动力、增加学习兴趣。

国际中文教师的角色任务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承担着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中文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身份特征具有多重性,这要求教师在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教学语境调整身份角色,以最恰当的形象进行语言教学以及文化传播。

二、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 “个体对自我认同的确认,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认知,对行为模式的整合所伴随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2]国际中文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作为专业教育者的身份,还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接纳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维护传播中华文化的身份特性,构建兼容并包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人或群体构建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的核心组成部分。

国际中文教师在身份认同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教学环境和跨文化交流等。

第一,跨文化冲突与沟通障碍的影响。跨文化冲突是国际中文教师身份认同中将会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国际中文教师面对的学习对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与自身文化认同相冲突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的文化价值观不一致的情况,教师课堂的权威性会受到挑战;与学习者相处时,中国文化中 “师者父母心”的传统不一定会受到欢迎等。跨文化交际出现的问题轻者会引发教师对教学能力的不自信,严重时会引发教师对身份认同的困惑。同时,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因素会影响沟通与交流的顺利进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理解和表达。如何在跨文化冲突中坚定信念,以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效处理沟通障碍,是对每一位国际中文教师的考验。[3]

第二,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要求。《标准》能力指标体系中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语言能力方面主要包括:1.掌握中文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能够描述、分析和解释中文语音、词汇、语法的特点;2.掌握汉字基础知识,能够分析汉字字形、解释汉字的特点;3.掌握中文语用、语篇基础知识,能够描述、分析和解释中文语用、语篇的特点;4.具备语言学基础知识,了解语言普遍性和中文特殊性,能够进行语言对比;5.能够综合运用中文和语言学知识,分析语言现象,解决教学问题。文化素养主要包括:1.了解并能够介绍教学中涉及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中华文化知识;2.了解并能够介绍教学中涉及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生态等国情知识;3.分析常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解决教学与交流中的问题;4.能够认识到文化是涵盖古今的,也是在不断變化的。[4]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教师面临语言技能不足或文化知识不够广泛的挑战时,就可能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表现和自我认同。

第三,教学目标的挑战。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学等活动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以及相关语言技能,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然而,在跨文化语境下,国际中文教师往往面临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差异化需求,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确保教学方式和角色定位符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需求。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师有较强的应对能力,能够在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做到系统、科学、有效。一旦不能很好地应对此类挑战,必将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角色认知产生消极影响。

国际中文教师在身份认同方面虽然会面临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将遇到许多机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热衷于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将身处越来越丰富的跨文化教学语境中。在跨文化教学环境里,教师有机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提升教学效率和文化传播效度寻求更为有效的路径。同时,国际中文教师将获得更多多元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教师有机会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也可为学习者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更多的帮助。

总之,丰富的跨文化教学环境可以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也可以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与成长空间,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教学环境中的挑战。国际中文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角色,逐渐形成更加全面和包容的教育理念和身份认同,并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和教学中。

三、文化传播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建构的影响

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建构除了专业特征外,还具有更明显的文化特征。因此,文化传播对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建构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也直接塑造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现的角色特征。

第一,国际中文教师角色的认知与形成受到文化传播的影响。文化传播是国际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为国际中文教师提供塑造自身角色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和教材选择等,國际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始终围绕文化传播展开,如何将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是国际中文教师必备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国际中文教师一方面建构专业身份,另一方面也要建构文化身份,在对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语言教育者以及跨文化交流促进者等角色认知调整中最终完成身份建构。

第二,国际中文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受到文化传播的影响。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国际中文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汉语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教学。如对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西方学习者,可以选择的文化要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两种文化独具特色的部分,如中国的端午节、西方的感恩节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要素的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培养学生以多元视角看待不同文化的能力;另一个层面是选择具有共同点的文化要素进行分享,如中西方的新年,虽然看起来有很多差异,但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会有明显的相同之处,这类文化要素的选择有利于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的共通之处,也有助于引导其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意义。教学方式的选择中,体验式要比教师讲授式更容易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例如,为学习者开设书法课,在亲手书写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第三,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认同受到文化传播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身份认同一经建立便不会轻易更改。然而,国际中文教师因其工作语境的特殊性,身份认同常常会受到文化传播的影响。语言知识的传授在国际中文教师工作中是基本要素,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如果将文化因素与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实践则要难得多。很多情况下,学习者学习了语言要素,但却对语言要素承载的文化要素无法或不能完全理解,最终影响其语言交际。长此以往,教学效率低下,学习者会对教师产生质疑,教师也会因成就感降低而产生 “我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的疑问。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跨文化交流等实践,教师自身的文化认同将得以强化,反而会促进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认同。

第四,国际中文教师的身份建构受到文化传播反馈的影响。学习者对国际中文教师文化传播的反馈,会影响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角色的认知。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文化传播不仅是国际中文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更是教师个人身份认同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语言教学承载文化传播任务,文化传播的反馈过程更多反映了跨文化语境下国际中文教师自我认知和定位的恰当性。通过教学内容、实际交流以及活动策划等方式,教师向学生展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为了文化传播的要求,提高文化传播的效率,国际中文教师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自己的文化认同,以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身份建构。

四、结束语

文化传播是国际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国际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完成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中国文化;既要深化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也要进一步巩固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身份特征。为了提升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国际中文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文化差异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在文化对比中找到恰当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

总之,国际中文教师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同时还是终身学习者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在多重角色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构建起既符合社会期望又满足个体价值实现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

参考文献:

[1]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 2012(05):21-27.

[3] 同[1].

[4] 叶明慧,张茜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探索性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03):75-82.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文化传播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