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云南大学,昆明 6505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以“八个统一”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3版。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3)金正波:《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人民日报》2022年8月26日第6版。近年来,各高校、各部门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领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概念内涵泛化、课程属性弱化,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零散化、教学组织形式化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进一步理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本质、功能价值、建设路径,以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理清概念是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当前各地区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开门办思政课”为由,将高校一切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工作都视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象,这种对概念的泛化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地位,弱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属性,将课堂教学与其他实践育人活动混为一谈,不仅不利于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还在很大程度上虚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作用。因此澄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本质,对其认知误区进行辨析至关重要。
当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大致可分为“教学方法说”“教学观念说”“教学场域说”三种。所谓“教学方法说”即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方法来理解,例如喻长志等人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主题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的带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题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4)喻长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6期。所谓“教学观念说”即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视为一种观念来理解,例如柳礼泉等人认为:“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总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5)刘礼泉:《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所谓“教学场域说”即是以教学场地的性质来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划分,例如左鹏等人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应该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6)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纵观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片面性。
本文认为所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相关知识点为遵循,以思政课教学目标为指引,以具体实践活动为手段,激发学生各方面潜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内化与运用,进而引导学生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理念的总和。从内涵本质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区别于一般的实践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属于教学的范畴,而不是活动范畴。活动通常只需要明确活动目的、主题、主体、客体、时间、地点、方式即可,例如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属于活动范畴。但这些都不能称之为“教学”,教学必须具备科学的学科支撑、权威的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方案、规范的教学管理、专门的师资队伍等,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规范性、高效性等鲜明属性。(7)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9期。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在本质上应该是指“内容上”的实践性,而非“场域上”的实践性。即实践教学应该关注教育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社会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变革(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际过程和成果。(8)李世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模式构建》,《高教论坛》2009年第4期。从功能定位来看,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而不是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与理论教学内在统一,在功能上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两者不是隶属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理论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帮助受教育者完成认识第一阶段的飞跃,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完成认识的第二阶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否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既取决于前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也受后期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具备独立性、协同性,一方面在课程方案、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必须有独立的系统标准,而不能笼统地用理论教学的标准来衡量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方法选择、目标确立等方面必须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互协同、内在统一。
正确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就必须厘清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不同,尤其要将其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概念区分开来。
一是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相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上更具规范性和系统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以规范的教学大纲、权威的课程教材为依据,这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随机性、零散性具有本质区别,这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最本质特征。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学科属性,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协同性等特征。从横向来看,各门思政课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与其课程定位相互协同、各有侧重;从纵向上来看同一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做到螺旋上升、环环相扣,并与理论教学逻辑呼应、互为延伸。
二是与实践教学方法相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具有实践性。但思政课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属于教学范畴,强调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集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为一体的要素总和。而实践教学方法归根到底是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是较为单一的要素,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不能因为在课堂上使用了实践教学方法就将本次教学定义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也不能极端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纯粹地引导学生参与式、体验式地实践,不能有任何的理论讲授。思政课实践教学重在实践,但归根到底是教学,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不仅要突出教学方法上的实践性,也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拔高,进而体现课程本身政治引领、价值塑造的功能。
三是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相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更加突出政治性和价值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生俱来就承担着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使命,政治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一属性,这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区别于高校其他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关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实现政治引领和价值塑造,尤其要增强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伟大复兴中国梦必胜的信心。这与其他专业课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想讲好道理,不仅要用科学的理论教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还要用生动的实践说服学生。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56页。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真正被学生认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尤其注重引导学生收集掌握一手信息和资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领悟价值、感悟真理,以此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有效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意,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0)《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这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单一的理论灌输、道理说教让大家对思政课产生了枯燥无味、脱离现实的刻板印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其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并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出台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实际看,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能够有效处理好思政课创新改革中的三对矛盾,即教学内容思想性与教学效果生动性的矛盾、教学理论有深度与解决困惑有力度的矛盾、知识传授目标性与契合学生针对性的矛盾。
首先,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能有效处理教学内容思想性与教学效果生动性的矛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吸收内化所学知识,打破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推进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的有机结合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其次,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能有效处理教学理论有深度与解决困惑有力度的矛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获得感。围绕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具体困惑开展实践教学,打破思政课是“说教课”“无用课”的认知误区,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打破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认知误区,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有效处理知识传授目标性与契合学生针对性的矛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马克思认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过程,也不是受教育者被动地、僵化地、消极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受教育者自身为活动对象,主体客观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仍存在重教师轻学生、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恰好为大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平台和路径,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生视为具有能动性、独立性、自我管理性的独立个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检验所学知识,由此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知识认知和价值认同,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本身就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高校要普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12)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022-07-25。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而这些正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之意。
首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有利于推动“大课堂”的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课堂场域才能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不仅要在学校内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还要在校园外打通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壁垒,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读懂道理、领悟真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课堂”的构建与“大思政课”善用大课堂的要求高度契合。其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有利于“大资源”平台的搭建。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建设了30家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强调要发挥好这些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小事,而是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办的大事。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尤其要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整合校内校外的一切育人资源,有效推进“大资源”平台的建设,这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有利于“大师资”队伍的组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1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也要教师具备组织策划、沟通协调、项目管理等技能素养,以及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情感素养。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主体不仅要包含思政课教师,还应涵盖其他战线的思政骨干力量,例如辅导员、团干部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建好“大师资”的要求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条件。
作为理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在理论课堂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什么是民族复兴大任”“为什么要担负民族复兴大任”“如何才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有效增强学生“志气”“骨气”“底气”,进而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知—情—意—行”的良性闭环。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志气。高校思政课理论课堂教学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所获得的大多是间接的知识灌输,新时代大学生是生而自信的一代,很难仅从抽象的理论层面深刻理解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政课教学局限于第一课堂的理论灌输和二手经验的传授这一困境,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一手资料。毛泽东同志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页。这段话充分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在历史中沉浸式、体验式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共同努力的伟大追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增强其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志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意志信仰,增强学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骨气。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一个客观立体的真实中国,看到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让学生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底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9页。这充分说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还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吸收内化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开展主观世界自我探索、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本领,练就推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硬本领,增强学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底气。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共同配合,外界环境和内在动力共同保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相互协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思想认识上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内涵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体验轻启发、重知识轻价值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重传统轻创新、重主导轻互动的现象;在教学评价上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参与轻获得的现象;总体来看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碎片化、零散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其中第五个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前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就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保障,有效提升其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
实践教学目标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的方向指南,具体应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育人目标三个层面去构建,其中课程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是基础,育人目标是核心,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育人目标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高层面,统领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方向。育人目标的制定应充分体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政治优势。”(1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表现为:始终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始终明确并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课程目标是衔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目标和课堂目标的关键桥梁,既是对育人目标的进一步阐释,也为课堂目标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方向。课程目标的制定从根本上应该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属具体课程的总体目标一致,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引领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应该将政治性视为其第一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1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这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区别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本质特征。二是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螺旋上升、层次递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也是大中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意,其课程目标既要做到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螺旋上升、层次递进,又要能够紧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独有特点,避免出现实践教学内容倒挂、重复的现象。三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目标任务的协同互补。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与理论教学目标遥相呼应,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不能混淆重复、边界不清。
课堂目标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保障,直接影响着育人目标、课程目标的实现。课堂目标的建设应根据实践教学的课堂特点、教学任务、受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构建。实践教学的课堂目标是立足于其课堂空间来进行构建的,反映的是每一项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三部分。教学目标任务,是指教学大纲规定,教学主体必须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其首要目标就是要完成教材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教育目标任务,是指通过教学教案、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发展目标任务是指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是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但不同的课程在发展目标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其侧重点主要是落脚在“德”上,即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塑造、品质养成。
教学内容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构建情况来看,普遍存在零散化、形式化、同质化的现象,并没有真正站在“课程”的角度进行系统地构建,本文认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建设应做到与平行开展的理论教学相互融通、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向贯通、同一学段的各门思政课实践教学横向融通。
首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融通。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定位来看,实践教学是理论课堂的延伸,其功能在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拔高,应在理论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取重点难点来制定。
其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做到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向贯通。2020年12月出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020年12月2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当前我国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上依然存在课程内容重复、倒挂、脱节的现象。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时,就要充分考虑现实困难,在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构建上下功夫。主要通过厘清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找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按照国家要求:“大中小一体化”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19)国家教材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国青年报》2021年8月25日第1版。小学阶段因为重在开展启蒙性的情感教育,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因为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因为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其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因为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其教学内容应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只有对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侧重点有了清晰的认知,才能有效避免大中小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倒挂、脱节的现象。
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做到同一学段的各门思政课横向融通。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同质化、重复化的现象。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在确保教学内容不违背思政课理论教学范围的基础上,找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横向逻辑,结合学生学情实际和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与理论教学形成协同互补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系统完善的构建。2020年出台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所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重点也应该根据以上定位进行规划设计。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在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5页。恰当得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推进教学内容更好地被受教育对象所吸收,让整个教学活动事半功倍。纵观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都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例如2019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9页。2020年提出:“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虽然这些文件没有对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阐释,但也给实践教学方法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启发,同时这些文件中所提到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当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实践教学活动方法的适用场域,将其分为课堂类实践教学方法、校园类实践教学方法、社会类实践教学方法;网络类实践教学方法。
课堂类实践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教室场域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常见的主要包括:影视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其特点在于更加突出目标、方式、任务的实践性,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将课堂教学类教学方法列为实践教学方法也是对当前实践教学“场域论”的一种否定,本文始终认为实践教学的边界是不能以教学场域来划分的,任何场域都可以进行实践教学。
校园类实践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教室之外、校园之内的场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如果理解运用不当将会与一般的校园文化活动相混淆。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其教学的场域都在教室之外、校园之内。两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校园教学类实践教学方法是以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为根本遵循的。侧重于强调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充当着组织者的身份,更多的还有价值引领的身份,学生不仅充当着参与者的身份,更多的还有价值践行者的身份。校园文化活动侧重于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教师更多是扮演平台的搭建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社会类实践教学方法指学校依照特定的教学目标,以社会为场域,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和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和平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社会类实践教学方法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寻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
网络新媒体类教学方法是指依托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互联网+教学”并不只是教学的网络化与数字化,而是一场教学范式的结构变革。其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面积广、传播内容易更新等特征,较常见的为VR虚拟仿真实验室、网络智慧教学平台等。
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更加注重各类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的协同组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种方法的搭配组合,以便帮助学生打通“知”“情”“意”“行”的认知环节,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3月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3/t20050302_80414.html。具体来说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保障。组织领导保障是整个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自然离不开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关怀、其他平行单位及工作人员的协同互助。本文认为,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的建设就应该建立形成一套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包含校级党委、职能部门、院级的三级联动组织领导体系。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源保障。一是教学资源平台保障。将地方红色资源、学校实践育人资源、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入实践教学。二是教学经费保障。当前国家已经通过文件的方式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经费,但并没有专门针对实践教学出台文件规定专项经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思政课重理论教学、科学研究轻实践教学、教书育人的现象。例如可在明确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费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占比,将实践教学的场地建设纳入全校的基础建设项目。三是政策保障。以政策文件方式将实践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职称晋升要求,以此有效激励和引导大家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在实践教学上。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育人实效。这就需要构建专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全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主要从选、培、留三个方面进行建设。所谓“选”即规范思政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选拔机制,通过严格选拔机制将最适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师吸收到队伍中来,坚持“大思政”格局,将思政课教师之外的其他优秀的思政工作力量也吸收到队伍中来,包括辅导员、团干部、组织员等;“培”即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通过分层分级的培训机制对每一位在岗人员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业培训,精准提升其实践教学专业素养,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思政课教师实践锻炼交流机制;“留”即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发展机制,用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优秀的人才主动留在这个岗位继续从事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