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和 江苏省建湖县怡景学府苑幼儿园
怎样让生活中常见的资源与幼儿的学习、游戏、生活产生互动关系,有效发挥资源的价值,全面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园在课程资源收集、管理与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在课程资源开发之初,我们引领教师一起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资源从哪里来?二是哪些资源才能助力园本课程建设?综合我园园情与课程理念及目标,对以我园为中心,半径3千米内的资源进行整理汇总,形成了资源地图。
第一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初步了解以我园为中心,半径3千米的分布图。我园地处县城南区,可以利用的资源较多,有医院、工厂、社区、菜场、小学、公园、农田等。
第二步:对周边的资源进行了深入摸排—收集潜在课程资源—判断教育价值、筛选资源—剔除不适用于幼儿园利用的部分,筛选有效资源进行资源整理并列出详细清单,初步形成人、事、物等教育资源地图。
为能更清晰地了解园内已经拥有的资源和园外可供开发的资源,通过多轮询问、调查问卷及考察与统计的方法来挖掘课程资源,并再次审议梳理完善本园的资源地图,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园内部及外部的各项资源,让教师能以资源为契机,生成各类活动,满足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建构新经验,形成合理、适宜的课程体系。
1.梳理园内资源。
先通过调查表及推荐、观察的方式,组建园内人力资源库,清晰了解每位教职工的特长优势,形成园内人力资源清单。再通过实地查看,将幼儿园的植物、动物、非生物进行统计分类,形成园内资源清单。
2.优化社会资源。
在发现、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发挥家乡、园所优势,突显幼儿园特点,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利用。幼儿园周边资源虽多,但为确保充分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我们深入进行逐一排查,剔除有明显安全隐患、不具备开放利用的资源、没有挖掘价值、不符合幼儿阶段学习需求的资源,并标注在绘好的社会资源地图,便于教师和幼儿有效使用。
3.整合家长及社会人力资源。
各班级对幼儿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筛选出可利用的人力、物力,挖掘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可行性价值,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形成家庭资源档案。而家庭资源是一个动态、可变的资源,每学期还要通过家庭资源调查表不断地更新、调整,让家庭资源不断优化、不断丰盈。
4.回收可再生资源及自然资源。
幼儿园发动教师、家长、幼儿、社会人员都来参与课程资源的收集。如通过每月底家长和幼儿认领“任务清单”和随机“旧物分享”的形式收集各类资源;每学期向周边社区、工厂或群众收集可再生资源及自然资源,及时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5.探寻文化资源。
幼儿园周边工厂、农田也较多,产业文化和乡土文化气息浓厚,将相关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提炼,利用相关文化资源,让幼儿获取多样经验。如:沈阳农民公寓有一个乡村大舞台,群众文化氛围浓烈,有可开发利用的价值。
6.拓展网络资源。
成立以教研主任为首的网络资源管理组,各成员分工明确,收集、整理、运行各类计划、方案、图片、课程、云参观资源(补充我园线下缺少的资源)、电子绘本等资源。
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幼儿园建立园级资源库,并流畅地运行。同时各班设置形式多样的资源收集补给站,使各类资源能及时循环使用,并梳理总结课程资源建设经验,不断优化实践操作,通过家、园、社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运行模式,加大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水平。
课程资源要想真正发挥其课程价值,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幼儿园成立课程资源建设管理组,专人负责。各小组管理工作分工到人,职责明确,分别承担收集、收纳、整理和各类课程资源的运行。
强化物的管理,建立课程资源库,材料在入库前各班和幼儿一起对收集的资源材料进行甄选,同时为保证材料卫生、安全,进行清洗消毒后再入库存放。在搜集、分类、清洁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师幼将加工、整理好的资源进行分类存放并登记造册,确保能准确了解资源存储信息。有时会将一些清洁整理之后当下急需的资源直接放入班级,而将多余的资源做好标记,有序存入资源库,并及时进行库存的更新登记。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得以保障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助力幼儿园课程有效实施,又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切实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融入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在“做有意义的事”中获得成长,让教师和幼儿成为课程建设者的主体,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同时为保障课程有效开展,我园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做了以下研究。
对课程资源的发现、挖掘和有效利用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引导幼儿与各种教育资源充分互动,在探索、发现和表达的过程中,面对挑战,生发学习,不断增进新经验。
1.树立课程信念。
强化并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帮助教师树立课程信念,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引领,以开放性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方案。在资源利用上,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案例分享、课程叙述等形式,强化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鼓励教师及时捕捉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兴趣点,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和深度挖掘资源价值,积极生发课程,让幼儿能直接跟各种教育资源产生互动,并关注幼儿持续的探索性学习。鼓励幼儿挖掘、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努力为幼儿的学习提供适宜的、多样化的资源支撑,使资源真正成为幼儿多样化经验的来源,全力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提升课程质量。
幼儿园资源挖掘和利用的教研工作从最初的“调查、收集、整理、储存”到“更替、利用和再利用”等环节一步步展开研究,梳理遇到的突出问题,探索和阐释一些具有园本特点的方法和措施,不断解决问题,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实施课程的水平。同时依托课题研究和园本研修,开展课程叙述分享、班级课程墙内容分享、课程审议,稳步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水平。
我园课程以游戏精神为引领,顺应幼儿的天性,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追随幼儿的发展需求,结合各种资源特点,让幼儿的经验和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递进式进步,重视幼儿与资源互动的有效性,让幼儿在课程实施中获得成长。如:为促进从“课程资源”到“幼儿经验”的有效转化,幼儿园通过体验式主题活动:“走进小学”“小学教师进课堂”“亲子活动”;探究式主题活动:“走进工厂”系列活动;陶冶式主题活动:“我眼里的春天”“踏露寻秋”等一系列课程,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发展。
注重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整合多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幼儿经验,拓展幼儿的学习方式,如大班班本课程“香喷喷的大米饭”,是教师利用幼儿园周边自然资源和家长资源生发的班本课程。课程缘起于秋天的一日,幼儿在来幼儿园的路途中发现周边的水稻都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这一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讨论。教师以此为契机,围绕幼儿兴趣,利用周边有利的自然资源,拟定一份课程实施网络图,预设课程“香喷喷的大米饭”,同时通过交流和讨论,和幼儿一起丰富网络图,初步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在课程探究阶段,先通过实地观察,丰富经验。幼儿和家人一起去周边的稻田观察了解相关信息。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并思考:水稻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长变化有哪些?教师再组织谈话活动:水稻是什么样子的?进一步梳理了幼儿对水稻的认知。谈话中,教师发现幼儿积极想探索一些关于水稻是大米的问题,教师发放了相关的亲子调查表,邀请家长和幼儿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完成调查表。最终,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询问家人及来园交流分享中,幼儿初步了解了大米的来源,以及与人民生活是如何息息相关的。随着课程的开展,教师依据幼儿的兴趣点生发各类活动,让幼儿在课程实施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直接感知、构建新经验。在语言活动中,幼儿通过集体阅读和自主阅读,了解了水稻和米之间的秘密,有了更多的交往、沟通和互相学习的机会,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在“解剖”水稻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现了好多小秘密,区分了水稻的根、茎、叶、果实,发现原来水稻就是穿了黄色衣服的大米。 随着课程的开展,新的话题讨论又开始了:剩下的稻草可以做什么呢?再次引发了幼儿新一轮的游戏探索。借助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教师利用稻草生成了稻草小人手工活动,并引导幼儿大胆创造和想象。在美工区中还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用大米、稻草作画的乐趣。社会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去菜场、超市等地,寻找各种各样的米和米制品,拓宽了幼儿的认知,他们将获得的新经验和米制品与同伴一起分享,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话题和情感;在“淘米水作用大”活动中,幼儿在家庭中与家人积极互动,既参与了家庭劳动,又获得许多生活小窍门,充分感受生活智慧。第二天,幼儿来幼儿园,迫不及待地和小朋友们分享淘米水有哪些作用。经过了三周的活动,教师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尝一尝”去体验感知,积累新经验。
本次课程基于幼儿现实生活,融认知发展、技能学习、个性特质与心理情感于一体,教师运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和各类材料资源等,为幼儿课程提供可持续探索的要素。课程实施中,教师不断分析幼儿兴趣和需要,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各种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不断地支持、拓展和推进幼儿的探索学习。
我园鼓励教师、家长、社会、幼儿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的评价,如教师采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程资源挖掘和利用。强化过程性的评估,及时关注资源挖掘、利用以及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教师在评估反思中总结经验。幼儿园也不断完善评价标准,确保涵盖幼儿园课程资源挖掘和利用的各项工作、各种环境以及相应的要求,让评价真正起到牵引和带动的作用。
资源已成为课程实施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丰富幼儿的活动,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结合,让幼儿在多个系统的和谐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让我们坚持行进在课程建设的大路上,亦步亦趋向着精彩课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