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静敏 广东省深圳市坑梓中心幼儿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不需要解释或翻译便能产生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幼儿不由自主地哼唱小曲,拿着小棒或者筷子在锅碗瓢盆上敲打,听着音乐扭动着身体等等,尽管这些举动看起来毫无节奏或旋律,但这就是幼儿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音乐的看法和感受。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较多的过渡环节,将过渡环节的时间改变成欢乐的音乐时间,在过渡环节中利用韵律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帮助幼儿以较为轻松的状态进行音乐创作和联想。
韵律活动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泛指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运用一个或一组自然的身体动作来反映音乐感受的写实性表现活动,其作用是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优美,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理解、表达音乐美。
在本研究中,过渡环节韵律活动是指以幼儿身体动作为主,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包括符合幼儿动作能力的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有模仿他人的动作、舞蹈动作以及变换队形等活动,同时也加入了边唱边跳、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动作要适合音乐的节奏,能有美感、协调地表达音乐的基本情绪,并富有韵律感。
过渡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前后活动的衔接,同时也是幼儿自主放松的时间,故本次研究中,过渡环节韵律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在固定的时间通过不同类型的音乐组合,让幼儿运用身体部位享受音乐、感受音乐,并且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在过渡环节中,通过轻音乐、节奏类、儿歌类、故事类、歌唱类等音乐类型,创造较好的音乐氛围。
考虑到参与本次研究班级的教师不擅长歌唱,但又不能让幼儿因此不接触歌唱,于是,我们决定用“换衣游戏”的方式来激发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兴趣,在千万首儿歌中选定《小星星》作为过渡环节中的结束音乐。《小星星》的旋律平缓、安静,轻声哼唱能够帮助幼儿逐渐安静。前期幼儿已经在每次过渡环节结束前倾听《小星星》钢琴曲,哼唱歌词,旋律和歌词便细水长流般地印在了幼儿的脑海中。后期教师和幼儿一起尝试用《祖国的花朵》的旋律来唱《小星星》的歌词,新奇的唱法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熟悉的歌词,不同的唱法,让幼儿将注意力放在了歌唱中。在中班第二学期结束前,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更多不同的歌曲旋律唱《小星星》,并选中了《你笑起来真好看》版本的《小星星》当班歌,由幼儿自己为副歌部分填词。从《小星星》到班歌,从简到繁,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过渡环节韵律活动在内容选择上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中班幼儿选用的音乐游戏的动作可适当提高难度,增加必要的互相配合,以及需要协作的动作,鼓励幼儿从单一动作到自由动作组合,如从大动作开始:打鼓、吹喇叭、洗脸、拍球等,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下肢动作,如走步、小跑等。待上述动作熟练后,再让幼儿将上肢和下肢动作配合起来做,如边走边拍手、边走边打鼓、边走边吹喇叭,以及需要四肢协调的活动,如猫咪走路、大象走路等。除了走路的动作外,还可以小碎步做鸟飞的动作、小跑步做开飞机的动作等,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协调性。
以儿歌《不倒翁》为例,活泼有趣的旋律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百听不厌。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后,教师在《不倒翁》音乐响起时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幼儿自己做出不同的不倒翁造型,教师及时肯定敢于尝试和创新的幼儿。又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发现幼儿在不用提醒的情况下,会主动做出多种不同的不倒翁造型,并有部分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乐于和好朋友合作做出新造型,有较高的参与度,对创造新的造型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
在身体打击乐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探索身体上可以进行打击的部位,感知不同部位所发出的不同音色,让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拍打,根据节奏定制属于自己的“身体打击路线”。鼓励幼儿进行即兴伴奏,积累演奏经验,大胆合理地进行创作。
过渡环节韵律活动中身体打击环节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教师需要合理进行安排,从本班幼儿身体打击乐的已有经验、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身体打击乐的经验,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以激发幼儿兴趣为主,在过渡环节韵律活动的身体打击部分,选择节奏稳定、重复性高的音乐,从简单的拍拍手、跺跺脚开始,通过音乐节奏来认识和感知可以进行打击的身体部位。如《好饿的毛毛虫》有较强的节奏点,同时也是幼儿熟悉的故事,通过边念歌词边进行身体打击节奏,教师鼓励幼儿在充分熟悉音乐节奏点后,依据自己的意愿设计不同的身体打击节奏。在创编时,幼儿不仅创编出新的个人打击型节奏,还创编出双人合作型的打击节奏。可见,鼓励和给幼儿留有创新的空间,可以帮助幼儿将创新意愿表现出来。
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为幼儿创造机会,使其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过渡环节韵律活动的音乐欣赏部分,可采取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一,从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声音入手,引起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为幼儿播放风声、雨声、鸟鸣声等大自然中的声音;走路声、说话声、翻书声等生活中的声音。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线条、口技模仿等形式表现声音,为音乐欣赏打下基础。
第二,分辨音乐的力度、速度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如在欣赏音乐《毛毛虫的故事》时,在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里,用身体模仿毛毛虫、茧、蝴蝶的三个阶段。
第三,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发挥想象,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如在播放轻音乐时,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说出不同的指令,如想象自己是一条小鱼,游到了一片海洋中。幼儿根据教师的语言,做出自己想象中的肢体动作,同时教师给予接纳和鼓励,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提升。
过渡环节是各个活动之间的衔接点,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或是最容易发生无意义等待的环节,如何合理安排过渡环节,对教师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在幼儿园生活中,大部分的过渡环节都是由教师来主导组织过渡游戏,而在过渡环节中运用韵律活动,利用音乐优化过渡环节,可以将师幼的身份平等化,让教师从主导组织转变为共同跟随。在一日生活中,每个过渡环节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韵律活动来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通过身体有感情、有节奏地表现音乐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同形式的韵律活动过渡环节中,音乐的情绪从平缓到欢乐再回到平缓,能帮助幼儿在音乐时间中释放上一个学习活动产生的各种情绪,并跟随音乐逐步走向平缓,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