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俪 江苏省宿迁市康庭茗苑幼儿园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实施,教师们的儿童观、课程观在不断更新,在课程实施中渗透游戏精神,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通过游戏化组织幼儿的音乐活动,对于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游戏对于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幼儿的童年生活变得更为丰富且有趣味。在大班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融入游戏,教师鼓励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理解和感受音乐,使大班幼儿在情感层面上得到美的陶冶,还可培养大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自主研究的精神,拓宽其创新思维,既为大班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他们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
课程游戏化实施至今,我们仍然会发现,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组织中,依然有使用传统音乐活动组织形式的现象,以具体活动目标为导向,教师通过手把手地教唱、让幼儿分句记忆歌词,达到学会完整演唱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幼儿机械、反复地练习歌词,模仿教师的表情与动作,忽视了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欣赏,更是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既降低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展,最后导致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丧失。
游戏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让活动更加贴近幼儿、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有的时候游戏和活动是分离的,如有些活动只在导入部分设计了游戏,主要的学习环节却没有游戏;有些活动的设计虽然有具体的游戏规则设置,但不是为学习音乐而服务的,这种游戏有可能不会被幼儿真心喜爱或接纳,幼儿并不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体验,或是在游戏中音乐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
高效的游戏化活动能促进幼儿天性的释放,及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低效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则反之。可能幼儿有快乐的体验但经验习得的效果差,还有可能出现更差的情况,即不仅对幼儿发挥不了积极影响,还会制约幼儿的发展,如有的音乐活动设计是纯粹地为了游戏而游戏,让游戏占据了主要位置,忽视了音乐活动的核心价值和幼儿应该习得的关键经验,演变成了综合活动。或是设计的游戏是负能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的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如在“懒惰虫”的音乐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点兵点将的方式来找找谁是懒惰虫,歌曲唱到最后一句点到谁谁就是懒惰虫,该游戏既降低了音乐游戏化实施的效果,又打击了幼儿的自尊心。
现如今,仍然有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不够深刻,认为在音乐活动中玩一玩就是游戏化了,这种思想制约了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组织形式。或是对游戏化的理解很深刻,但说归说,做归做。特别是在追求功利的现实情况下,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幼儿学了几首歌,会表演几段舞蹈,忽视了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抹杀了幼儿的天性,抑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只有引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将游戏化的精神渗透到音乐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才能提高音乐活动的实效性。
在音乐活动中,游戏的选择与音乐活动的内容匹配度不高,有的是强行嵌入,导致游戏与活动处于分离的状态。比如,在歌唱《柳树姑娘》的导入部分,教师选择手指游戏“爬爬爬”,游戏的内容与歌词毫无关联,反而浪费了导入部分的时间。如果针对这首三拍子的歌曲,为解决节奏的难点而组织三拍节奏游戏,就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这对教师的音乐素养及知识结构有很高的要求。
音乐活动中活动方式、方法较单调,只是一味地进行模仿,缺少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形式,没有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来激发幼儿去表达与表现的兴趣,没有真正把“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内化到音乐活动中。互动是为了引导幼儿把握音乐元素的体验与表达,更是创建了一个具有支持性、轻松舒适的活动氛围,师幼、幼幼之间是一种充满信赖感的沟通方式,能够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安全与精神上的鼓舞。比如,除了集体活动学习歌曲,我们可以利用晨间入园时播放音乐、班级开设“音乐区”、户外表演区播放音乐等不同形式,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相结合,鼓励幼儿通过自主体验、自由探索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
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大班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具体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音乐活动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一直处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教师同时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探索音乐素材之外的知识,在帮助幼儿发展音乐素养的同时,开拓幼儿的眼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学习《我爱你》的歌唱教学中,蜜蜂、青蛙、星星、葵花分别对着鲜花、池塘、月亮、太阳说我爱你。我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将歌曲从动物之间的创编,演变成人物、植物、自然界、太空等领域的创编。幼儿的想象从人物的情感“我要对着妈妈说我爱你,我要对着奶奶说我爱你……”到动物喜欢的食物“小兔对着萝卜说我爱你,骏马对着野草说我爱你……”,动物喜欢的住所“雄鹰对着天空说我爱你,企鹅对着冰山说我爱你……”,大自然的场景“小船对着小河说我爱你,火车对着铁轨说我爱你……”,太空场景“宇航员对着飞船说我爱你……”在教师不断的鼓励、激发下,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对爱的理解升华了。在“捏面人”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并适时提问:老爷爷在干什么?都捏出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都在做什么?接下来可以让幼儿进行想象:老爷爷还可能会捏什么?随着幼儿回答问题的拓展,调动了活动的氛围,也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在音乐活动游戏化组织中,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幼儿融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进行游戏,让音乐活动变得感性又有趣。通过在情境中进行游戏,幼儿充分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幼儿对于音乐韵律和内涵的感受力。
比如,在音乐活动“小狗抬花轿”中,以“抬轿、摔跤、智斗老虎”等场景为主题,鼓励幼儿自由结伴分角色表演“小狗抬花轿”中的情境,感受小狗抬花轿的趣味、摔跤的疼痛以及智斗老虎的乐趣,然后进行歌曲的学习,歌曲幽默、诙谐的情趣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对于音乐活动,其音乐感觉主要来源于人类的语言。也就像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说的那样,“一切热情的语言本身都具有音乐性。”在对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运用风趣幽默、活泼又快乐的语言,能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用游戏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比如,在音乐舞蹈活动“摘苹果”中,当幼儿听到教师说:“我果园的水果成熟了,要邀请果农上山帮我采摘果子”,这一有趣的语言激起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他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提着篮子准备出发了。在活动中教师及时用风趣的语言评价,使活动效果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舞蹈动作的练习中,幼儿一直坚持反复练习动作,教师说:“最佳小果农帮我摘果子摘得可好了,不仅摘的时候眼睛看着树上的果子,还能保护好篮子里的果子,没有一个果子掉在地上,你们可真厉害!”教师风趣的提醒让幼儿舞蹈动作的练习更有趣、更加到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积极性更高了。
本方法主要强调使用身体来体现音乐的节奏,强调体验音乐的感受。音乐的节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在欢快的节拍下,幼儿会随之舞动,情绪高涨;而当音乐低沉时,幼儿的表现也会随之变得缓慢。这便是大脑对音乐形成的条件反射,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可通过开展律动游戏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
比如,以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为例,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幼儿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并通过自身的动作、表情来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感受。随后,教师可随机播放一些音乐片段,而幼儿也会随之作出一系列反应,教师通过观察,用手机拍摄视频记录下幼儿的表现和行为。当音乐停止时,教师回放刚刚的画面,并邀请行为有代表性的幼儿来谈一谈听到音乐的感受。通过互动式的交流、体态的不断变化,提升幼儿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歌唱活动中,生硬的教唱、指令和枯燥的练习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快乐的游戏情景,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与同伴间自由自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幼儿有自然的情绪表达,陶醉其中,才能真正做到和音乐共鸣。如在音乐歌唱活动“吹泡泡”中,教师给幼儿准备了人手一份的吹泡泡工具,让幼儿听着《吹泡泡》的音乐玩吹泡泡,教师问幼儿:“你们的泡泡谁大?泡泡飞到哪啦?”泡泡破的时候,教师又问幼儿:“咦?泡泡呢?”自然而然地将“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泡泡,泡泡,咦?泡泡不见了”这样的歌词渗透到了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然的游戏状态下快乐歌唱,并在欣赏、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游戏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与教师都会处于一种放松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幼儿想要的、喜欢的,幼儿的状态也是教师期望的。音乐活动游戏化,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通过游戏化的组织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音乐技能和综合能力。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学习,还可以让幼儿乐在其中,充分地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因此,音乐活动游戏化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