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协丰,徐 建,朱凌丽,徐锦华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试验室,江苏 南京 210014)
连云港市是首批“一带一路”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海州区作为连云港中心城区,也是江苏省苏北五市中农业体量最大的中心城区,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发展好。境内310国道、204国道串联全域都市农业功能区,区域蔬果种植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使得海州区形成了以精品蔬菜、优质瓜果等都市蔬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成为周边游客首选的优质蔬果休闲采摘目的地,是江苏省菜篮子基地和连云港市农副产品重要生产供应基地,也是“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对外合作优质蔬果农产品出口的前沿阵地[1-3]。近年来,海州区打造以都市优质精品番茄、西甜瓜等特色主导产业,其他蔬果产业互补的区域特色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以发展都市优质蔬果产业,打造以草舍番茄、江浦丝瓜、新坝西瓜、新坝大白菜、陶湾葡萄等地理标准农产品为抓手,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产业质态,实现产业增效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根据连云港市对蔬果产业高质发展的方向定位,围绕产业规划,笔者先后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调研等方式,对连云港市海州区浦南镇、新坝镇、锦屏镇、板浦镇和宁海街道等涉农乡镇街道,进行了以番茄为代表的蔬果产业发展调研,形成产业发展情况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建议报告。
海州区作为连云港市中心城区,实际管辖面积为55 333.33 hm2,户籍人口为73×104人,农业户籍人口为22.9×104人,耕地面积为19 400 hm2,全区蔬果种植面积为1 733.3 hm2,设施蔬菜面积为1 000 hm2[4],其中番茄约333.33 hm2,西瓜约200 hm2,丝瓜33.33 hm2,黄瓜33.33 hm2。2021年农业生产产值约39.65×108元,其中蔬菜产值6.7×108元,全区蔬菜规模(6.67 hm2以上)种植户18 个,拥有以蔬果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 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 家,精品都市家庭农场335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 家,休闲观光点62个。特色蔬果产品主要有草舍番茄,新坝西瓜,新坝大白菜,集瑞园丝瓜、甜瓜、陶湾葡萄等[5],自2000年,海州区利用交通、土地等资源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进培植优质蔬果农业项目,以优质蔬果的特色化、精品化为目标,发展以番茄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与休闲采摘农业项目。历经近20 多年的发展,番茄从种植实生自根苗到现在全部种植嫁接苗,品种也有绿宝石、京番、夏日阳光、圣女果、千禧、浙樱粉1号、草莓番茄和苏粉17 等多样化不同类型与口感品种,且栽培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加,达1×104元/667 m2以上。目前番茄种植主要集中在浦南镇、新坝镇,占全区域番茄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锦屏镇、宁海街道、板浦镇等其他涉农镇街也有小规模种植,2021 年全区精品番茄种植面积达148.53 hm2,产量达10 735 t,年产值约为5 148.4×104元,净收益约为3 587.6×104元。现有农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36 家,其中1.33 hm2以上的经营主体10家;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超对接、经纪人、直销等方式进入市场。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首位[6],更加突出了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而非单纯的农业发展问题。调研发现,海州区以番茄产业为代表的蔬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
种植番茄等蔬果的经营主体以小规模种植户为主,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偏少,从业人员呈现老龄化、兼业化趋势,且栽培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也有限。产业格局呈现出品种不统一、品牌不统一、生产片区规划不统一,各个经营主体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形成技术共享,不能使用利益联结的发展模式。产业标准化程度偏低,种植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存在短板,没有统一集中工厂化育苗,无法保证健康种苗供应,产业链也得不到延伸。现有的农业企业体量小,农业龙头企业匮乏,无法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不利于产业的标准化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产业链延伸不足,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品种布局不尽合理,传统品种为主,新品种偏少,高品质、好品种不多,影响休闲采摘与农文旅观光的结合。对产业规划、品牌、文化创意等都市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系统考虑和谋划偏弱,应有的公共设施和主题场馆打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由于番茄等蔬果种植起步较早,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设施趋于老化,很多生产设施在生产应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大大降低,严重影响蔬果生产水平的提高,各类生产设施亟待改造升级。目前机械化生产推广应用比较滞后,统一机械植保服务水平偏低,导致劳动生产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还有种植户为了追求高产,施用大量的无机化肥,历经多年耕种,加上排灌系统不配套等不当栽培措施,导致棚内土壤理化性质变差,盐分含量增高,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番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青枯病、枯萎病增多。农户习惯每年轮番种植番茄,未实行有效的轮作换茬,导致病虫大量积聚,早疫病、线虫等土传病害更为严重,严重影响番茄等果蔬生长和产品的产量、品质、外观。
与科研院所对接不密切,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成果转化匮乏,农业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几乎空白。种植经营主体呈现老龄化、兼业化趋势,面对科研院所高大上的科技成果接受有困难,而简单适用的实现途径不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导致真正能掌握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经营主体不多。解决科技落地支撑的问题需要有效地引导与推动,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既缺乏人员也缺少主观调动机制,出现经营主体渴望科技支撑但又望而却步的现状。农业科技项目对主导产业引导不够明确,呈现分散、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引导作用打折扣。
受传统种植习惯和传统品种束缚,番茄成熟集中在春节前后,不能实现全年供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能释放受限,加上周边市场冲击,限制了区域番茄的外销之路,只能采取传统销售模式,以商贩收购、集市销售模式为主,有些农户是自产自销,没有市场定价权,番茄市场行情波动性较大,造成生产布局不合理,种植户遭遇市场的风险加大。另外,都市农旅采摘型与电商型消费市场开发不足,传统番茄产品,以及其生产环境与都市休闲型消费所需要的优质、新奇和舒适采摘环境之间的消费需求结构性不匹配问题突出。产区特色主题元素打造不够,地理标志等品牌效应发挥不强,产品附加值有待挖掘。文化营销、互联网+农业模式,搭建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有待加强。
海州区蔬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当前产业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问题,让农业真正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通过蔬果产业兴旺致富,当地农业部门与相关主体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让农民依靠科技赋能成为产业兴旺的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从而实现连云港海州区蔬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蔬果产业发展需求,政府购买服务,请省内涉农科研院校开展产业专题发展规划和培训,引进专家、建立专家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建立产业研究院、科技服务站,全方位解决新品种、新技术等要素问题。在品种、技术、农业科技服务、基层农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产业发展需求的长效产学研机制,依托蔬果产业研究院加强技术培训,邀请专家讲课培训,以提升种植水平。在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和优质家庭农场专门设立示范基地,做好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先行先试,展示适宜本地的新设施装备、栽培管理模式、土壤处理方法和病虫害控制体系。通过示范打通科技落地“最后一公里”,让农业科技更接地气。打造科技示范典型,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扶持推动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小、特、精蔬果种植农场,辐射带动全区的产业发展。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施,在省级园区率先升级改造一批老旧大棚,做好示范带动作用。新建果蔬工厂化育苗中心,实现健康优质种苗集中供应。示范运用水肥一体化、节水喷滴灌、增温补光、空气湿度调节等生产设施设备,大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园艺植保新机具。
推进生产组织化,加大土地流转,出台政策优先扶持安排番茄种植用,从产业布局上大幅度增加番茄种植规模,优化品种布局。将番茄种植由蔬菜型为主向水果型转变,加大专业化、规模化水果型番茄种植比例,并给予适当补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牵头注册成立番茄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统一供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同时,建立专门的统防统治队伍,引导带领农户进入合作社获得优质优价的种苗、农用投入品和服务,放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农效应与联农富农作用。
优化现有项目资金、设定奖励补助的条件,利用项目资金做好老旧大棚升级改造,可以先建后补,引导小农户积极种植水果型小番茄,利用好水肥一体化、节水喷滴灌等技术,鼓励用科技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并优先支持项目立项。对不同区域与种植经营主体类型制定分批扶持计划(结合补贴、项、金融、保险政策等)和区域品牌培育方案。梳理和明确不同涉农乡镇、街道的主导产业,农业科技项目针对不同镇街的产业特点,分批次、分重点有计划的引导和扶持一些蔬果产业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蔬果产业的长远谋划,开展持续引导与支持,避免跟风式、网红类型的扶持导向。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与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推动农民组织扩大经营规模,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利用好“互联网+”“农旅+”等销售模式转变,优化与搭建优质蔬果的电商交易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创建农产品地理标识,打造品牌,逐步向文化内涵营销,品牌化、电商化发展[7-8]。
加强农业产业招商,紧扣番茄种植为主导的蔬果产业的定位,以特色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培育壮大专业招商队伍,精心组织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围绕全区确定的蔬果主导产业,整体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利用好草舍番茄、江浦丝瓜、新坝西瓜、大白菜、陶湾葡萄等现有品牌的相互促进作用,产区强化特色小镇主题元素,如打造IP 形象。引导使用统一品牌提升价值,打造科技创新型和生态绿色型品牌,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加工环节的全程标准化;政府在公共设施和主题打造上加大投入,比如开发扶持以番茄为主题的采摘农场、文化节庆营造、主题大道(广场)、番茄庄园,设计番茄卡通形象、包装,积极推进公众平台推介和优质电商平台开发,依托“互联网+”和“农业+旅游”打响都市农业品牌,打造优质蔬果的电商平台和农文旅品牌,从而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不仅要销售出去,更要获得高收益,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产业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