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
摘要:物流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动脉,是推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质量与水平是衡量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常被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文章对海州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瓶颈以及海州区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分析,拟提出促进海州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海州区;积极因素;建议
物流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动脉,是推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质量与水平是衡量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常被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作为连云港市主城区海州物流业的发展,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承接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对海州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海州区物流业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一、海州区现代物流业运行特点
1. 海州区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近几年,海州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装备制造和新医药产业成为百亿产业,正大天晴跻身百亿企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7家,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72%。服务业繁荣发展,以隴海步行街为中心的“井”字形千亿商圈提质扩容,苏宁广场、兴隆国际商贸广场等大型商贸项目相继落户,盐河巷古街、民主路老街等特色街区建成开街;振兴花卉、解放路建材、汽车等专业市场集聚发展。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海州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海州区现有物流企业1049家(企业123家、个体926家),法人单位中运输66家、快递企业9家、仓储11家、物流、货代企业37 家。2016年,批发、零售等传统商贸服务业继续发展(现有限上批发零售业140家)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基础物流业发展较快(传统商贸物流配送企业7家,现代配送企业13家) 。2016年,包含批零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物流业经有关的部门测算增加值约70.89亿元,占海州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8%。
2. 企业规模和交易额持续增加。2016年海州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0.86亿元,增长12.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其中海州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2.94亿元,增长23.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
3. 传统物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及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同时随着物流网络的完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集中配送等生产组织方式的全面应用,海州区传统物流业在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同时在减少库存、加快速度、降低成本和服务延伸等方面的发展前景良好。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培育了天马网络、韦希科技、指尖商城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
4. 物流投资多元化发展。海州区现代物流业根据控股情况由国有集体转变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与个体等多种成份协同发展。各类物流企业在市场运行竞争中逐步壮大,尤其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物流企业发展十分迅速,涉及批发零售、公路运输、餐饮配送等行业。2016年,海州区非公有制物流产业物流总额占全部物流业总额的91%。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完善了物流市场,带动全区物流业发展从而带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目前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物流企业已成为海州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海州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竞争优势及制约瓶颈
(一)海州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竞争优势
一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城区东距连云港港口28公里,西距白塔埠机场25公里,陇海铁路穿城而过;连霍高速(G30)、沈海高速(G15)、长深高速(G25)及310国道、204国道、323省道绕城而过,苏北最大的连云港新国际机场、连淮扬镇铁路、连盐铁路、连徐客专、连青铁路即将建成,新沭河、蔷薇河等7条主要河运航道直通京杭大运河和外海港口,快速公交系统(BRT)遍布城区,形成了包括港口、铁路、航空、河运以及高速公路在内的立体交通体系。二是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服务业繁荣兴旺,在城区,以解放路、海连路、通灌路、南极路为核心的“井”字形千亿商圈全面形成,陇海步行街、民主路老街、盐河巷等特色街区消费业态更加丰富,是连云港市的商贸核心;在城郊,围绕解放东路、310国道和老204国道,打造“U”字形专业市场和货运物流产业带;围绕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城市电商仓储物流中心。三是产业鲜明,资源优越。目前本地已经形成了以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海州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准入门槛过低,没有出台相应标准,容易造成无序竞争。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企业靠几个人、几台车、几间门面房经营;服务范围窄,多数企业仍以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传统服务为主,具有网络规模的物流企业很少,特别是从事长途运输、配送为主的企业更少;缺乏科学管理,再加上技术落后,内部的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沿袭运输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客户也不固定;资源整合还有很大差距,公路运输压力较大,铁路运输、水路的潜力都未能充分发掘,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普遍缺乏竞争力。
二是物流资源管理不规范,物流整体效益不理想。目前,海州区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又比较分散、不规范,政府没有明确具体部门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监管,无主导部门,管理监管不到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不能有效实现政府对物流业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调控解决物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另外由于多数物流企业服务单一,综合性较强的物流公司很少,致使货物运输、货物配送和仓储效率偏低,同时物流运营的速度偏低、成本的提高和管理成本加大,对物流环节造成很大的浪费,整体效益不理想。
三是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落后,网络信息化水平低。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在运输、配送和仓储环节仍以手工作业为主,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缓慢,调度效率低、不能有效配置,同时还不能为客户提供查询、跟踪等服务。另外在物流作业中,多数企业难以按时送货到位,经常出现断货、货物损坏、服务态度差等问题。从而造成配送成本高、物流运营效率低、管理水平低、盈利能力低和客户满意度差,制约了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
四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制。主要来自资金、土地和人才三方面限制。资金方面,由于企业抵押物少,银行贷款难,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资金的缺陷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土地方面,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仓储用地和停车场用地,使企业在实施自身扩张战略时受阻;缺乏物流专业人才,本地区依靠物流企业自身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缓慢,物流市场上专业素质高的物流人才紧缺,层次较低。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更少。
三、建议
通过加快推进“拉动内需与扩大进出口相融合”、“传统贸易与电子商务相融合”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融合”这三大融合,促进海州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现战略转变。
首先,要加快推动内外贸易进一步融合,构建大市场。探究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整合贸易渠道、人才和有关扶持政策等资源,为形成统一协调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促进形成境内外整体合力,稳外需,扩内需,惠民生。着力构建大市场,进一步推动流通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把传统的“商圈流通”延伸到“区域流通”“全国流通”;着力支持发展通灌路T型商圈一体化的市场群和义乌商品城、白虎山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群。
其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转变贸易方式。一是做好电子商务产业导向。抓好716创意街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电商物流园平台建设,抓紧研究出台海州区《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及考核办法,梳理海州区电子商务产业的下一步发展规划,确立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领域,确定空间布局框架和产业集聚方向。二是要不断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加強政策扶优、强化宣传引导等机制的构建,不断优化全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尤其要发挥海州区716等高新技术企业和淮工等高校学区的聚集效应,引进更多的电子商务高端复合型人才,增强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三是要打造重点电子商务发展平台。根据海州区目前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做好新兴电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集聚区的规划和打造,促进海州区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努力争创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区。
最后,抓住机遇,加快海州区与丝路沿线城市融合。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积极引导海州区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一方面加大海州区通灌路商圈及开发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滨河新城等载体建设,大力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挥好“贸易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丝路沿线重点城市的研究,着力寻求与丝路城市的融合点上下功夫,加大与丝路城市的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加大对海州区“商贸之城”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海州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张一兰.关于南宁市物流发展的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5).
[2]黄少峰.泰州物流业发展突破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7(08).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