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微孔增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2024-06-09 17:49李兆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生态养殖河蟹溶解氧

李兆新

摘要 微孔增氧养殖技术能有效提高池水中的溶氧水平,适当加大池塘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为提高河蟹养殖品质及产量,本文结合河蟹养殖实践,对河蟹池塘微孔增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池塘选择与改造管理、河蟹苗投放、池塘管理以及河蟹捕捞等;应用效果分析表明,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技术综合利润较常规养殖方式增加明显。可结合实际情况推广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模式。

关键词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生态养殖;溶解氧;养殖效益

中图分类号 S9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054-04

河蟹又称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养殖经济类甲壳动物,其营养丰富,肉质鲜嫩,颇受消费者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河蟹养殖已经成为淡水鱼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有效带动了养殖区经济的发展[1-2]。河蟹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密不可分,溶解氧的浓度与水产动物的产量、品质密切相关[3-5]。目前,蟹养殖中有关溶解氧的调节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6-8],为蟹养殖优质丰产提供了参考。近年来,河蟹池塘养殖中广泛推广微孔增氧技术,其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河蟹池塘养殖的产量及经济效益[9-10]。

毛集实验区地处安徽省淮南西南部,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有充沛的雨水及光照条件,水质良好、无污染,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养殖水域水质达标,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2023年该区域水产养殖总面积1 820 hm2,主要集中在焦岗湖、西淝河等湖泊、河流及沿岸的精养塘,精养塘中养殖的水产品主要有河蟹、泥鳅和甲鱼等,其中河蟹池塘养殖面积超过133.33 hm2,在当地经济发展、农户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研究区河蟹池塘养殖实际,从池塘准备、蟹苗准备、池塘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对河蟹池塘微孔增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并就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当地河蟹的优质丰产养殖提供参考。

1 池塘选择及改造管理

1.1 池塘选择

养殖河蟹要求有清洁的水源,池塘应靠近水源地,以便于及时进排水且交通便捷,池塘底部较平且淤泥少,长向以东西方向、短向以南北方向为佳[4]。池塘的坡比在1∶3左右,池塘深度最深1.2~1.5 m,单个池塘的面积超过3.33 hm2。

1.2 池塘改造

1.2.1 清淤及加深拓宽水位  通过清淤、加深等措施适当增加水体容量,提高池塘标准,以利于实现河蟹丰产。冬季排干池塘水,清理过多的淤泥,保留5~10 cm深即可,并冻晒池底30 d左右。对现有的水位适当加深,确保池塘中超过40%面积的最大水深在1.2~1.5 m。

1.2.2 建设防逃逸设施  河蟹逃逸能力强,养殖池塘需要在四周提前建设防逃设施,可在池埂周围埋设并立起2层、比埂面高50~60 cm的盖塑板或者加厚塑料膜,埋入地表下方约20 cm的位置,每1 m左右搭建一个支撑桩,搭建材料可就地取材,木头、竹桩等均可;支撑桩稍微向池塘内侧的方向倾斜[5]。

每个池塘安装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并确保道路、电等基础設施配套完善。进水口、排水口的位置安装双层筛网,规格为60目,避免河蟹逃逸以及外部敌害侵入。池塘边缘保持一定面积的浅水区,水位最高为0.8 m。

1.2.3 安装微孔增氧设施  采用条式方法安装微孔增氧设施,供气管架设在池塘中间,比池塘内最高水位高出10~25 cm。供气管间距约为10 m,安装高度保持一致,高度相差要求低于10 cm,并固定。供气管两侧沿着水平方向各设置一条微孔管,其中一端与总供气管相连,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 m左右的位置。微孔管需要用竹桩等材料固定在比池底高10~15 cm的位置[5]。鼓风机的配套功率密度要求在1 500~3 000 W/hm2。每条微孔管间隔距离约为1 m。

1.2.4 消毒池塘  在养殖前,池塘中的水位控制在20 cm左右,生石灰2 250~3 000 kg/hm2化浆后泼洒在养殖池塘内,第2天翻耙底泥1次,让生石灰与淤泥充分混匀,以彻底灭杀其中的病原菌、寄生虫和野杂鱼等。

1.2.5 种植水草  池塘清理消毒后即可种植水草。种植水草主要选择伊乐藻,切茎分段在全池进行扦插种植,扦插量为150~225 kg/hm2。适当用其他沉水植物搭配伊乐藻种植,如苦草、轮叶黑藻等。养殖池塘岸边缘2 m内的浅水位置为河蟹的蜕壳区,此区域主要种植苦草等,为河蟹蜕壳提供必要的隐蔽场所,但种植密度不可过大,播种量以2.5 kg/hm2为宜,每年分别在3月、4月播种1次;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在容器中,5 d后捞出与过筛的细泥土拌和均匀,在河蟹蜕壳区进行均匀泼洒;选择在无风的天气播种。净化区主要种植伊乐藻等,扦插株行距为2 m×2 m。控制池塘内水草覆盖比例为池塘总面积的50%~60%[6]。

1.2.6 投放活螺蛳  螺蛳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之一,在池塘内适量投放螺蛳,可降低养殖人工投喂的饲料成本,且对水质的净化具有一定的作用。需要2次投放活的螺蛳,第1次在清明前后投放,投放量为3 000~3 750 kg/hm2,第2次在7—8月补投,投放量为2 250~3 000 kg/hm2。

1.2.7 设置生态净化池及暂养区  在池塘内除了设置养殖池,还需设置生态净化与暂养区。池塘内采用循环水模式。外部河水被引入到净化区,投放螺蛳、种植水草等,逐渐形成一套小型生态系统。暂养区安置暂养池,河蟹刚投放时按照不同规格分开暂养。每个暂养池的面积为0.2~0.4 hm2。

2 河蟹苗投放

2.1 蟹种选择

优选优良品种投放,如长江系中华绒螯蟹“长江1号”“长江2号”等。规格为100~140 只/kg,要求体质健壮,体表鲜艳有光泽,活动敏捷及规格较为整齐,有健全的附趾且外表无损伤[1]。

2.2 蟹苗投放

每年2—3月选择晴好天气上午进行河蟹苗投放,一次性放足,投放量为10 500~12 000只/hm2[3]。投放前,先将需要投放的河蟹苗浸泡在3%食盐水溶液中3~5 min,让河蟹处于放养状态,之后让其自行慢慢游走,进入到暂养区。河蟹幼苗投放前当天全池泼洒水产用维生素C 3.75 kg/hm2。待河蟹在暂养区完成第2次蜕壳后即可撤除暂养区围网,让河蟹在全池内活动[3]。

3 池塘管理

3.1 水草管护

池塘内水草的控制主要采取水位控制与人工刈割的方法。结合水草的生长情况逐渐增加池塘内的水位,控制水位在水草梢部下方10 cm左右的位置。进入5月后,水草生长旺盛,可人工进行刈割,保持池塘内水草覆盖面积占比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60%。结合池塘内水体颜色及水草的生长情况适当进行施肥[5],一般选择有机肥1 500~2 250 kg/hm2施入。

3.2 水体控制

池塘水质保持“鲜、活、嫩、爽”状态。水质标准:溶解氧含量超过5 mg/L;氨氮含量约为0.1 mg/L;水体透明度5月前超过30 cm,5月后超过50 cm,7月后约为60 cm;pH值约为7.5。日常管理中每5~7 d进行1次注水,温度较高的季节每次注水深度至少在10~20 cm,尤其是河蟹蜕壳期间,务必要勤注水,营造利于河蟹蜕壳的水体环境。总体上,河蟹养殖池塘内水体控制原则为前浅、中深和后稳。3—5月水位控制在0.5~0.6 m,让阳光可以照到池塘底部,起到升高水体温度的效果;6—8月水位一般控制在1.2~1.5 m,当温度较高时可适当加深水位;9—11月水位控制在1.0~1.2 m为宜。

每日巡察池塘2次,做好巡察情况记录。每14 d用生物菌22.5 kg/hm2泼洒池塘1次。温度较高的季节换水频次适当增加,以达到降低水体温度的作用。用水质检测简易试剂盒每7 d对水体进行测定,结合测定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使水体保持良好状态。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控制每1 m深水体生石灰用量75~150 kg/hm2。

3.3 饲料投喂

3.3.1 投喂饲料种类  河蟹的饵料主要包括人工饲料以及池塘内的螺蛳、水草和杂鱼等天然饵料。人工饲料主要选择河蟹专用饲料,其粗蛋白含量达36%~42%,适当搭配玉米、南瓜、本地小杂鱼以及其他价格较低的鱼类。此外,河蟹还可在池塘内自然取食天然饵料,不仅可以满足了不同阶段河蟹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还提高了饲料的口感,促使河蟹多取食。

总体上,投喂饲料要求“两头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在河蟹苗刚放入养殖池中时,主要投喂动物性饵料,搭配植物性饵料;生长中期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搭配动物性饵料,后期增加动物饵料的比例 [2,6]。

3.3.2 投喂量  池塘河蟹养殖前期投喂的饵料主要为动物性饵料,如冰鲜小鱼,日投喂比例为7%左右;高温夏季投喂量适当减少,动物饵料的比例约占2.3%;河蟹养殖进入育肥阶段后,将动物饵料与饲料搭配混合投喂,比例各为50%,控制日投喂量占河蟹重量的6.5%。具体投喂量可结合天气、水体温度及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等确定,确保河蟹能在2 h左右吃完。当水体温度超过10 ℃时,投喂总量控制在河蟹重量的3%左右,当温度低于10 ℃时按照河蟹重量1%的比例投喂。河蟹冬眠期间不需要投喂。

3.3.3 投喂时间  河蟹池塘养殖中投喂时间建议定时。3—4月于每日17:00投喂1次。进入5月后一般投喂2 次/d,于每日8:00—10:00定时定点投喂1次,投喂全天量的30%,傍晚再投喂1次。河蟹性成熟后控制投喂时间为每日上午。投喂地点一般固定在浅水区、岸边,注意均匀、多点投喂。

3.4 微孔增氧管理

河蟹养殖池塘内安装微孔管,可以大幅度提高池水中的溶氧水平。5—9月河蟹生长速度快,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增氧处理。一般在无风,温度高于35 ℃,气压偏低的天气,可在19:00打开微孔增氧设施,连续增氧2 h后关闭2 h,之后重复操作,一直持续到第2天7:00。在有风,气温低于35 ℃,气压正常的天气,可在24:00进行增氧,连续增氧2 h后关闭2 h,之后重复操作,一直持续到第2天6:00。7月温度较高,一般于晴天14:00后即可打开设备增氧,按照前述方法持续到第2天6:00。每次水体调节、施肥用药时需要打开增氧设备,以保证底部水体内有充足的溶氧量,降低这些外界应激条件对河蟹生长的不利影响。

3.5 河蟹病害防治

河蟹池塘养殖中病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采取生态调节措施与药剂防治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池塘消毒、水质调节和饵料科学投喂等,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一定预防效果[4]。

河蟹病毒性疾病一般采取外部消毒与内服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将水产专用复合碘溶液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要求稀释后全池泼洒1次,用量为0.1 mL/m3水体。隔天再全池泼洒1次。另外用10%水产用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剂进行投喂,将其与饲料均匀拌和,用量为每25 kg饲料拌药剂10 g,连续投喂7 d左右。

河蟹腹水病一般采取外部消毒与内服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20%戊二醛溶液进行全池泼灑,用量为130 mL/m3水体。隔天再全池泼洒1次。另外,选择10%氟苯尼考粉与饲料拌匀后投喂,用量为每30 kg饲料拌药剂100 g,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5 d。

河蟹黑鳃病一般采取外部消毒与内服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165~180 kg/m3水体,或者选择三氯异氰脲酸等药剂进行全池泼洒消毒,用量为250 g/m3水体;隔天再用同样的方法全池泼洒1次。另外,选择30%土霉素粉与饲料拌和均匀投喂,用量为每100 kg饲料拌和药剂50 g,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5 d。

4 河蟹捕捞

4.1 捕捞时间及工具

河蟹池塘养殖的捕捞时间以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为好。具体捕捞时间可结合当年的气候特点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市场售价等稍作调整。捕捞成蟹的工具建议使用抄网、地笼等,另外还需要网箱进行暂养,需要竹筐、蟹笼及专用包装袋等进行包装[6]。结合河蟹的产量水平提前准备好捕捞用具。

4.2 捕捞方法

池塘河蟹主要采取安置地笼的方式进行成蟹捕捞,辅以干塘捕捉、灯光诱捕等措施。一般成蟹刚成熟可以上市时选择地笼捕捉方法,待成蟹基本捕捞结束再干塘捕捞1次。

成蟹捕捞后先在网箱中至少暂养2 h,待其吐泥滤脏后,按照规格、雌雄等标准进行分开捆绑、包装和上市。捆绑时,将螃蟹的背部朝上、腹部朝下压紧,用线或者稻草将其四肢捆住,确保河蟹被固定住。

5 微孔增氧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在河蟹池塘养殖中应用微孔增氧设施后,池塘内的水体稳定,河蟹受到水体等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减少,有利于河蟹养殖高产高效。通过对研究区河蟹池塘微孔增氧养殖和常规养殖模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表1)。

由表1可看出,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模式的河蟹无论产量、成蟹规格、收入及利润更佳,单产提高了375.0 kg/hm2,公(母)蟹单只重量平均提高了35和15 g,综合利润增加了4.5万元/hm2,科技贡献率达60%,为当地农户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该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河蟹养殖实践,对河蟹池塘微孔增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池塘选择与改造管理、河蟹苗投放、池塘管理、河蟹捕捞等;应用效果分析表明,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技术综合利润较常规养殖方式增加明显。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模式推广,同时就该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不断完善,以进一步发挥出先进技术在农渔业增产增收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爱华. 蟹、鳜池塘微孔增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 河北渔业,2017(3):39-41.

[2] 羊茜,占家智. 池塘微孔增氧养殖河蟹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2016(4):49-51.

[3] 沈朝平. 基于立体增氧技术的河蟹池塘健康养殖模式[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0):63-64,68.

[4] 奚业文,杨严鸥,成永旭,等. 池塘河蟹青虾套养模式下底部微孔增氧的技术[J]. 河南水产,2020(6):8-11.

[5] 吴秋仙,江山. 河蟹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2017(22):48-50.

[6] 王金胜. 河蟹大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 科学养鱼,2019(4):32-33.

[7] YU H H,CHEN Y Y,HASSAN S,et al.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prediction in crab culture using a hybrid intelligent method[J]. Scientific reports,2016,6:27292.

[8] 张勇,马旭洲,王昂. 施肥对幼蟹池塘养殖水质影响的初步探究[J]. 上海海洋大學学报,2018,27(6):884-893.

[9] 刘颖斐. 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溶解氧分布变化的探究[J]. 农家致富顾问,2017(24):37.

[10] 戴恒鑫,李应森,马旭洲,等. 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溶解氧分布变化的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1):66-73.

猜你喜欢
生态养殖河蟹溶解氧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浅析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污水活性污泥处理过程的溶解氧增益调度控制
城市河道洲滩对水流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非洲斑节对虾高位池生态养殖试验
茭笋水田套养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试论柴鸡养殖中的注意事项
小水体名优水产品生态养殖效果显著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