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2024-06-09 15:13张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品种选择大豆玉米

张冰

摘要 为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增产增效,本文结合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和采收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大豆宜选择熟期适宜、优质、耐阴性强且密植性好的稳产型品种;玉米应选用耐密、抗逆且宜机收的品种。播种管理方面,一般采用6行大豆与4行玉米相间种植为一个栽培单元的种植模式,可在6月中下旬采用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方面,要求及时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栽培过程中,注意粗缩病、茎基腐病、玉米螟和黏虫等玉米病虫害以及豆蚜、豆天蛾和烟粉虱等大豆虫害的防治;进入成熟期后须及时收获、晾晒和贮藏。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技术有利于促进作物间和谐共生,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农业种植新模式进行推广。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择;播种模式;病虫草害防控;适期收获

中图分类号 S565.1;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016-04

太和县位于黄淮平原南端,地处115°25′~115°55′E,33°04′~33°35′N,海拔32.5~38.2 m。该地区耕地面积较大,季风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合农作物生长。目前,农作物种植方式有“小麦—大豆”“小麦—玉米”等,其中,大豆生产发展较快,种植面积较大,产量水平较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农业种植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间作套种方式,将大豆和玉米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形成带状分布。这种布局充分利用了玉米作为高秆作物的边缘优势,扩大了低秆作物大豆的生长空间,实现了大豆玉米作物间的协同共生[1]。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分别从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和采收等方面總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技术,为提高大豆、玉米产量,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模式提供参考。

1 品种选择与处理

1.1 品种选择

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模式中,大豆品种需因地制宜选择熟期适宜、优质、耐阴性强且密植性好的稳产型品种,经过区域审定的优良品种,如皖黄506、皖豆33、皖豆37、宿豆051、临豆10号、洛豆1号、齐黄34、阜豆15、金豆99、皖宿061、涡豆9号、南农47和中黄301等。玉米选用耐密、抗逆且宜机收的经过审定适合区域生产条件的品种,如MY73、隆平638、陕科6号、安农218、中玉303、农大372、豫单9953、安农591、中农大678、浚单658、鲁研106、MC121和豫单739等。

1.2 种子精选

大豆种子播种前进行精选,剔除病粒、杂粒、虫食粒和破碎粒。大豆种子质量要求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水分不高于12%。玉米种子要求籽粒饱满,整齐一致,不得携带检疫对象;质量应符合玉米种子质量标准(表1)[2]。

1.3 播前处理

为了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大豆种子在播种前晒种1~2 d,注意不宜在水泥地上曝晒;玉米播前可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晾晒2~3 d。必要时可进行种子包衣处理。

2 播种管理

2.1 播种模式选择

一般采用6行大豆与4行玉米相间种植为一个栽培单元的种植模式,该模式的单元宽度为5 m。在大豆种植区内,株行距为10 cm × 40 cm,种植密度为135 000株/hm2;在玉米种植区内,株行距为12 cm × 60 cm,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2.2 播期安排

大豆应在前茬作物收割后,墒情合适的情况下及时抢墒播种,播期不宜晚于夏至日。前茬旋耕灭茬需注意6个方面:一是留茬到位,茬高10 cm以下;二是粉碎到位,粉碎后秸秆长度10 cm以内;三是抛撒到位,全田均匀一致抛撒;四是掺混到位,秸秆与土壤上下左右掺混均匀;五是镇压到位,可用小四轮带耙压重物反复镇压达到上虚下实要求;六是墒情到位,播种时要求墒情充足。玉米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足墒播种,夏播时间一般以6月中旬为宜。

2.3 施肥

大豆的施肥策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注意化肥必须与有机肥混合施用,以优化养分的综合供给。实际生产中,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应控制在1∶1左右,以防止土壤中的氮素失衡;此外,硝态氮肥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并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3],因此,为了维护土壤健康和大豆的正常生长,大豆生产上不建议使用硝态氮肥。玉米肥料施用应优先选用绿色食品专用肥料,采用种肥同播机械播种。大豆田基施氮磷钾复合肥或大豆专用肥150~300 kg/hm2;玉米基施45%高氮含硼玉米缓控释肥、45%高氮含硼玉米专用肥1 250 kg/hm2或总养分36%~38%的有机无机复混肥2 000 kg/hm2[4]。

2.4 播种

播种分别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和6行大豆播种机,或选用2行玉米、3行大豆一体化密植分控播种施肥机(机型DYTB-3-2),作业单元间距分别为大豆行距40 cm、玉米行距60 cm,玉米大豆行距60 cm,行头统一种植大豆,大豆、玉米均实行种肥同播,有条件的可配置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高作业精准度。一般播种深度为3~5 cm,覆土要厚薄一致,确保做到一播全苗、匀苗。

3 田间管理

3.1 间苗和定苗

在大豆子叶刚刚展开,呈现“两瓣夹一心”的阶段是间苗的最佳时机,当大豆的第一片复叶完全展开时,可进行定苗操作[5]。玉米的间苗工作宜早进行,这有助于优化植株布局,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间苗次数主要依据田间的出苗率以及病虫危害程度来确定。若田间出苗整齐、生长健壮,且没有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影响,通常可在幼苗长到4~5片叶时进行一次间苗、定苗。若田间出苗情况不太理想,或存在病虫害影响时,可以考虑分两次进行间苗和定苗,第一次间苗可以在幼苗长到3~4片叶时进行,此时主要是去除生长不良的幼苗,保留相对健壮的植株;第二次定苗在幼苗长到4~5片叶时进行,去除弱株、病株[6]。

3.2 中耕灭茬

在大豆出全苗后,结合间苗作业进行中耕管理,为大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雨后土壤会变得紧实,可能影响大豆根系的呼吸和生长,因此,大豆苗期遇较多降水须及时进行中耕松土,恢复土壤的松软度,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以促进大豆吸收养分和水分[5]。玉米可在定苗前和拔节前各进行一次中耕。定苗前中耕可结合间苗进行,此时玉米苗较小,中耕时要注意深度,避免伤害幼苗;拔节前中耕须适当加深深度,以促进玉米根系的扩展。中耕时要将苗眼和苗旁的杂草除净,避免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同时,中耕后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为玉米的后续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支持。

3.3 防除杂草

若前茬小麦收获后田间杂草较多,可在玉米和大豆播种前进行杂草处理。使用草铵膦等除草剂喷雾处理可以去除已经出苗的杂草,降低杂草基数。播后芽前是杂草控制的关键时期,此时作物尚未出苗,而杂草处于萌发生长阶段,可以选择土壤封闭除草方式,以防止杂草的萌发和生长。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是常用的土壤封闭处理剂,可以通过桶混的方式施用[7]。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可在玉米3~5叶期,大豆2~3片复叶期至封行前选用灭草松、嗪草酸甲酯等药剂,利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定向喷雾,或用定向喷头实施人工喷雾。选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时,注意做好物理隔离,避免产生药害[8]。

3.4 病虫害防治

3.4.1 玉米病虫害防治  常见玉米病害有玉米粗缩病、茎基腐病、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等。其中玉米粗缩病防治以使用不带病毒的种子为主,苗期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粗缩病传毒媒介——飞虱;玉米茎基腐病可在播種前使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防治,以有效预防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真菌性病害,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9];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可在玉米发病初期采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毎隔7~10 d 喷雾1次,连续防治2~3 次,可根据病害发生程度适当调整喷雾频率[9]。玉米虫害主要包括玉米螟和黏虫,玉米螟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以被黑光灯吸引,在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从21:00到次日4:00开灯,可有效利用成虫的活动习性,提高诱杀效果[10]。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心叶期撒施40亿~80亿/g孢子的菌粉22.5~30.0 kg/hm2在玉米顶叶内侧,或在玉米喇叭口末期施用150~195 g/hm2的Bt乳剂[6]。黏虫可用1.8%甲维盐乳油300~450 mL/hm2,对水稀释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4.2 大豆虫害防治  常见大豆虫害有豆蚜、豆天蛾和烟粉虱等。实际生产中,豆蚜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450~675 kg/hm2喷雾防治;豆天蛾可用4.5%高效氯氟氰酯乳油600 mL/hm2对水450~675 kg/hm2喷雾;烟粉虱可用20%呋虫胺225~450 mL/hm2或30%螺虫乙酯·呋虫胺150~300 mL/hm2对水225~450 kg/hm2均匀喷雾。

3.4.3 地下害虫防治  地下害虫防治可采用施药方式,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L对水500 g,拌细干土20 kg施入垄沟中[6]。也可以选择包衣剂成分中含有杀虫剂的包衣种子。

3.5 追肥管理

大豆初花期是追施氮素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追施75.0~112.5 kg/hm2的尿素可以提供足够的氮素营养,促进大豆生长和开花;花荚期喷施叶面肥,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此阶段可喷施750 g/hm2的磷酸二氢钾,以满足大豆花荚生长对磷和钾的需求,促进花荚的形成和发育[4]。

玉米大喇叭口期视苗情追施225~300 kg/hm2的尿素可以满足玉米在大喇叭口期的营养需求,促进玉米的健康生长。注意以水调肥,提倡采用滴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按追施150 kg/hm2的肥料比例进行追肥灌水[4]。

3.6 水分管理

在连续阴雨或大雨的情况下,保持农田的“三沟”(大沟、地头沟、腰沟)相通至关重要。这些沟渠的主要作用是排水,确保农田能够在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玉米苗受渍发黄甚至死亡[5]。针对涝灾、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和生长环境,可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在排水降渍的基础上,喷施调节剂促进作物生长;浇水降温防止落花落荚,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4 收获管理

4.1 收获时期

大豆收获前的关键时期为黄熟末期,此时茎秆和荚壳全部变黄,籽粒变硬,标志着大豆已经接近完全成熟。在这一阶段,大豆的生理活动逐渐减缓,养分开始向籽粒转移,籽粒的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时为收获适期。玉米应在植株基部叶片变黄,苞叶呈黄白色、松散,籽粒变硬,乳熟线消失,黑色层出现,籽粒呈现品种固有的色泽特征时及时收获[11]。

4.2 采收与晾晒

大豆的茎秆和豆荚相对较为柔软,一般选择晴天早晨空气湿度较高时采收,此时收割可以减少茎秆的折断和豆荚的炸裂,降低收获损失。同时,早晨的温度相对较低,可以避免在收割和运输过程中豆粒过度发热,以保持豆粒的新鲜度和品质[5]。大豆收获要求做到单收割、单运输、单堆放、单脱粒和单贮藏,若选择使用机械收割,需要调整好脱粒缝隙,防止破碎粒过多。玉米采用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避免在地面长时间堆放,为了确保玉米的品质和纯度,应单独收获、单独运输、单独存放并单独贮藏,防止与其他类型的玉米混杂,收获后及时进行晾晒,以降低玉米籽粒水分含量,避免发霉[6]。

5 结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农业种植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作物间的互利共生,减少投入成本,提高作物产量[12]。为保障大豆和玉米双丰收,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项有效措施,该技术不仅可以优化传统耕作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13]。

综上,本文结合生产实践,从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和采收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大豆宜选择熟期适宜、优质、耐阴性强且密植性好的稳产型品种;玉米应选用耐密、抗逆且宜机收的品种。播种管理方面,一般采用6行大豆与4行玉米相间种植为一个栽培单元的种植模式,可在6月中下旬采用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方面,要求及时间苗、定苗和中耕除草;栽培过程中,注意粗缩病、茎基腐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玉米螟和黏虫等玉米病虫害以及豆蚜、豆天蛾和烟粉虱等大豆虫害的防治;进入成熟期后须及时收获、晾晒和贮藏。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作为农业种植新模式进行推广,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良军. 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7):64-65.

[2] 谢振明,李玉,陈言亮. 浅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J]. 农业与技术,2019,39(21):100-102.

[3] 许晓亮,李岩,杨冬,等. A级绿色食品大豆栽培技术[J]. 吉林农业,2008(6):20.

[4] 张昊. 基于现代种植技术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相关农业机械化推广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J]. 当代农机,2023(1):25-27.

[5] 袁冠军,曹军. 中黄13在淮北地区单产200kg以上免耕栽培技术规程[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5(12):101,244.

[6] 艾玲. 绿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浅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6):147-148.

[7] 胡曉敏. 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J]. 吉林农业,2017(6):42.

[8] 雍太文,杨文钰.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成效及发展建议[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3):20-22.

[9] 赵伟,张明志. 绿色食品玉米病虫草害防控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2):49.

[10] 张铂. 玉米新品种明玉39试验示范操作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2013(3):56.

[11] 马人杰. 论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J]. 农民致富之友,2018(14):76.

[12] 任春林. 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乡村科技,2022,13(13):86-88.

[13] 田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225-227.

猜你喜欢
品种选择大豆玉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收玉米啦!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我的玉米送给你
早实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花溪地区无公害豇豆栽培技术
广西百香果无公害栽培技术初探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