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迪
摘要:农村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文章从农村社区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二者间的互动机制,分析这种互动关系对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建设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区发展;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07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2 文章标识码:A
农村社区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态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文化传承直接关联。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农村建设之间存在复杂且深刻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活动上,还涉及社会层面的人文环境、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选择和行为会对农村社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农村建设应均衡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以实现长远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建设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农村社区发展的相关概念
1.1农村社区
从广义上讲,农村社区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并形成特定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结构的人群集合。在这一定义下,农村社区的特征包含了紧密的社会联系、较强的地缘关系以及文化传承[1]。农村社区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加之村民之间存在血缘、地缘及行业联系,因此大多数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间的合作和支持成为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纽带。在文化传承方面,农村社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社区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也是社区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凝聚力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社区凝聚力是指社区成员在共同地域、经济或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状态。提高社区凝聚力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稳定与和谐,让社区成员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有助于社区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问题的高效解决。在农村社区中,凝聚力表现为社区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共同维护本地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影响的扩大,农村社区的传统凝聚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在变化中保持并增强这种凝聚力,成为农村社区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2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1.2.1社会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着重阐述了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信任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这些联系不仅基于血缘关系,还源于地理邻近性和共同的经济利益。社会资本的积累提升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水平和合作意愿,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流通。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推进社区内部的民主参与和有效决策,从而推动社区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指出,过度的社区内部联系会导致社区内部群体对外界的封闭和排斥,这种“负面社会资本”阻碍了新思想和创新理念的引入,限制了社区的发展潜力。因此,农村社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开放性的平衡,这样才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1.2.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经济可持續性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保证农村社区经济增长的同时,需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长期稳定性[2]。因此,农村社区发展应更加注重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广绿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可持续性。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推动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农村社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同时还应当注重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教育,积极构建生态友好型农村社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农村社区发展得益于经济转型。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区经济模式的变革,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正逐渐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在转型过程中,农村社区引入了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就业机会。此外,高效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引入极大提升了农村社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实力。农村社区发展也得益于技术创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让农村社区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促进了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农村社区开展经济活动开辟了新的平台和渠道,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拓展了市场范围,带动了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1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新农村建设理论
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科技创新、种植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当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智能化农业设备和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从而提高单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理论还倡导挖掘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和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逐步构建一个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相互联系的新格局[3]。在农村社会文化水平的综合提升方面,新农村建设理论强调了教育普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教育普及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拓宽农村儿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注重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鼓励农村文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2.1.2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主张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强调农村社区发展应当引入智能化农业机械、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乡村振兴战略也注重制度建设,要求农村社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多措并举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进而提升农村治理效率。乡村振兴战略也强调了文化生态保护,通过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方式,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并主张实行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完善乡村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
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应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完善水利设施、能源供应系统,推进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其中,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市场接入能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高效的水利设施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系统和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提升居民的信息化水平,进而促进农村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社区治理机制优化。良好的社区治理机制包含有效的决策体系、民主的参与过程和高效的服务供给。农村社区应建立透明、公正且高效的决策和管理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鼓励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自治组织等基层民主渠道参与农村建设的决策过程,确保农村建设项目能够真正反映村民的需求和期望;社区治理还要求提升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2.3农村建设实践的现状与挑战
2.3.1农村建设实践的现状
从基础设施情况来看,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进展。农村道路的硬化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极大地便利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人员、物资的流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利设施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电力和通信网络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引入信息和技术的机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4]。从社区参与程度来看,我国基层治理能力在不断提升,村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使得村民能够直接参与乡村规划、公共事务管理以及资源分配等重要决策,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农村建设项目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3.2农村建设实践的挑战
尽管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善,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仍然存在差异。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此外,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农村地区也存在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不但无法满足村民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同时也会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社区建设角度来看,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村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农村社区治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期望在乡村发展的决策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然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往往存在冲突,难以达成共识,这影响了决策的执行。
3 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
3.1互动机制分析
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包含了经济互动机制与社会文化互动机制。在经济互动机制方面,农村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和村民的生活水平。道路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市场拓展,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效益;而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又促使农村建设向更高效、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会文化互动机制方面,农村教育、医疗设施的完善提升了村民的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同时,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要求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确保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得以维持。在此过程中,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和社会组织为维护社区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支撑。
3.2农村建设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农村建设影响着社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不仅为农村社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社区经济结构转型不仅能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也能提升农村社区的整体经济活力,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为农村社区长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农村建设还推动了社区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的完善,优化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5]。其中,教育资源的增加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提升了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及互动需求,对村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增强了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
3.3社区发展对农村建设的反馈作用
社区发展带来的需求变化对于农村建设方向调整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具体而言,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意识观念的更新,人们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逐渐增长,尤其是对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服务以及文化娱乐设施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建设在相关领域的重视和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普遍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此外,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要求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了绿色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社区文化的演变则对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区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对农村建设过程中旅游景点的开发、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农村现代化建设应充分融合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社区发展与农村建设之间存在复杂且深刻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上,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还涉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农村建设的进步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又对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这种互动关系的运作机制,以期为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舒明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3(21):66-68.
[2]张勉,靳闯.村规民约与法治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桂东南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为视角[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02):46-49.
[3]龍翠芳.新农村建设与出生人口素质互动关系研究——基于遵义市两个农村社区的实证分析[J].社会工作,2012(08):74-76.
[4]肖利群.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2(06):131-132.
[5]周彬,黄维琴.论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生态经济,2012(0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