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以《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为例

2024-06-09 11:07黄克福
新课程 2024年7期
关键词:梁启超课文内容

文| 黄克福

一、内容分析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 年,距今已有120 多年的历史。“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当时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日盛,为唤起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抗击敌人的自信心,在日本身处艰难但仍极力奔走救国的梁启超适时写出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对中国少年寄予厚望。文章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引用多处典故,读起来使人振奋激昂。

教材节选的内容与学生学情相符。教学本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细读,多思、深思,感受作者殷切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学习作者在危难之中仍能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梁启超及文章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中国的生机勃勃。

3.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感情,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中国的生机勃勃。

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文章的技巧,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把握能力。

2.深入挖掘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等,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文朗诵音频,展示关于作者梁启超的资料。

教师:同学们,120 多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先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写下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少年寄予的殷切希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少年中国说(节选)》。

如今,中国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国家综合实力不可小觑。大家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希望你们能奋发向上,不负韶华。

【学习新课】

(一)预习与导读

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快速阅读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部分,获取课文的整体信息。通过快速浏览,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这是初读课文的一种常用方法,也适用于阅读长篇文章,先整体把握课文框架,再了解具体内容。

1.标题解读:“说”是一种古代文体,一般用记叙、议论、说明等方法阐明事理,如《爱莲说》《师说》《马说》等。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和预测课文可能涉及的内容和问题。如通过阅读标题,你觉得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你对主题有哪些了解?你期待在课文中找到哪些有效信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预测课文的内容,并激发阅读动力和好奇心。

(设计意图:导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和理解,为深入阅读做好准备。通过预习和导读的环节,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课文主题和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阅读训练

课文结构工整,语言气势恢宏、感情饱满,作者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反复、排比等手法,结合典故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以四字韵文为主,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讨论,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

4.学生提出疑问,分小组讨论解决,其间教师点拨指导。

(三)分析课文

本课为文言文,内容短小但意义深刻,需要教师逐段与学生一起分析。

1.学习第1 自然段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梁启超在日本继续探索救国图强的道路,当时八国联军侵华并制造舆论,导致部分国人人心涣散,梁启超身在国外但心系国家,为振奋人心,写下《少年中国说》。文章开篇点明中心——国家的未来在少年,对中国少年寄予厚望,请大家再次阅读第1 自然段,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

学生分组阅读。

(2)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叙述顺序,了解行文思路。

预设: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开篇阐明“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第1 句为总起句,起到引领全段的作用。而后作者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方面说明了少年的责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层层推进的作用。

2.学习第2 自然段

本段为四字韵文,内容对仗工整,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少年中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分组读、对比读、跟读,读出作者的期望。

教师:本段运用了多种象征和比喻展现了少年中国的景象,请大家找找分别是什么。

学生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学生2: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学生3: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学生4: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学生5: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

教师:“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河出伏流”意味着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估量;“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展现了少年中国的奋发英姿;“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是指花朵开始孕育蓓蕾,即将开得华美瑰丽、富丽堂皇,象征少年中国难以阻挡的发展气势,代表少年中国的繁荣与富强。这些都是作者对少年中国的写实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激情。

教师:同学们,大家对照注释思考最后四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学生1:少年中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学生2:中国前途广阔、岁月正长。

教师:非常好,梁启超先生用简短的四字韵文描绘了少年中国的无限辉煌与势不可挡,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对古老中国的污蔑,振奋了国人的自信心。

3.学习第3 自然段

教师:本段内容非常简短:“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先来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第2 自然段中作者描绘了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第3 自然段中作者发出感叹,认为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中国少年与祖国万寿无疆。

学生: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有哪些内在联系呢?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本篇课文是节选内容,作者在原文首句就点明当时日本人和欧洲人称中国为“老大帝国”,嘲讽昏庸无能的清政府,以此来影响国人气势。梁启超听闻后用“少年中国”驳斥这一说法。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少年中国如中国少年一般,充满活力,蓬勃发展,前途广阔;中国少年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无所畏惧,前途无量。而少年中国要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独立、自主、自强、富足、强大。同学们都是中国少年,祖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去建设,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

学生全体齐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今日中国已非昨日,已无人再敢欺侮,我们生活在国富力强的新时代,没有辜负梁启超先生的期望。

(四)拓展升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升华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设计1: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实例来驳斥“老大帝国”的谬论?

内容引导:教师划分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分别从经济发展、文化成果、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活动思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比120 多年前的中国与当下国家发展的变化,印证了梁启超先生对少年中国的期望成为现实,并将在未来继续发展。

活动设计2:学完课文后请大家思考:作为“中国少年”如何为中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1:我将来要当一名工人,制造非常精细的仪器,成为大国工匠。

学生2:我将来要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学生3:我喜欢数学和物理,将来要在科技领域发挥特长,让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再上一层楼。

……

教师小结:老师相信大家将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共同描绘发展蓝图,有大家这样的“中国少年”,中国将会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升华,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拓展活动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反思】

教学优势:

1.通过“预习与导读”环节,学生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这种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阅读内容,把握关键信息和细节,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学习中。

2.在“阅读训练”与“分析课文”环节,学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少年中国说”的主题和要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合作性学习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思辨和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

3.在“拓展升华”环节,学生通过活动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学不足:

1.由于时间限制,笔者无法深入挖掘课文的每个细节和隐含意义,有时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意见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可能因为害怕犯错或缺乏自信而选择保持沉默。

3.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升华时,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启发和时间思考,导致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改进措施:

1.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搜集学习资料,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教师可以酌情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鼓励他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3.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4.语文教学的外延是广阔的,教师可以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猜你喜欢
梁启超课文内容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背课文
主要内容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