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坝古堰 天府之国总阀门

2024-06-08 11:30李崎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7期
关键词:蜀地李冰岷江

李崎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人类修建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壮举,举凡“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历代无不列为首要工作。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生产。如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盈,终年无旱涝之忧,是天府之国的心脏,其中,都江堰功不可没。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水利杰作,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其工程规模宏大、布局科学,历经2200多年岁月磨砺,仍然青春焕发。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灌溉系统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只有都江堰历久弥新,造福千年,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的科学修筑

都江堰在成都以西50余千米的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效益。目前,都江堰灌溉受益面积近40个县(市、区),实际灌溉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2018年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都江堰与灵渠、姜席堰、长渠一同被列入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古代,蜀地经常闹灾,非涝即旱,因而也有“泽国”“赤盆”之称,蜀地人民世世代代都在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了蜀国。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秦国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委派精通治水的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地太守。

李冰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上任后,决定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的水患。经过实地调查,李冰发现以前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道不合理,故废除以前开凿的引水口,将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玉垒山处,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道网。

李冰修筑都江堰在史书中记载得非常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所修建的都江堰是由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及渠道网所组成。

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指的就是李冰開凿的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河道筑分水堰——鱼嘴(由于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华阳国志》中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起到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飞沙堰。这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它运用了回旋流的原理,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千百年来,飞沙堰与宝瓶口配合使用,保证了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

可见,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核心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取水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还创立了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的方法。《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这也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当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同时,李冰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每年都要在枯水季节疏通河道,确保水路畅通无阻)的标准。如此,解决了测量与观测、工程维护等后续问题。为了确保都江堰长久发挥作用,李冰建立了都江堰“岁修”制度。“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利设施长治久安的问题。

李冰治水的重大贡献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使四川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人民受益匪浅。后人为了纪念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这一伟大工程的决策者、领导人,在玉垒山建二王庙以纪念李冰父子和参与建造工程的先辈。此外,巴蜀人民还在岷江流域、沱江流域、涪江流域修建了数百座祭祀李冰父子功勋的“川主庙”“川主寺”“大王庙”“二王庙”“二郎庙”等。

李冰开凿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江,一江由永康过崇宁、新繁入成都,称为郫江(今柏条河);一江由永康、崇宁过郫县入成都,称为检江(今走马河)。二江沟通了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李冰“穿二江”之说,首见于《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汉书·沟洫志》基本沿用《史记》,只是将“冰”冠上“李”姓。

在修建都江堰时,李冰还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代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

这种方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以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除了都江堰之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其他一些水利工程,这些从《华阳国志》中可知一二,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冰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工程专家。

李冰在蜀地期间,还对蜀地的其他经济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地区的开采工作一直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了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地区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我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

李冰还在成都修了7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这7座桥也成为便民设施。

李冰所做的这一切,尤其是修建都江堰,对蜀地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

唐代杜甫作诗《石犀行》云: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

……

都江堰的建成,使内江水系范围内的政经中心成都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等需求,是古代综合水资源开发成功的典范。水利的开发,也使蜀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渠道的开通,还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也通过这些渠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

由于李冰的诸多贡献,使得成都不仅成为四川乃至西南政治、文化、經济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近50年,都江堰先后有4尊石人像陆续重见天日,它们为李冰治水提供了实物证据,也折射出当地治水和拜水的历史。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除李冰石像和堰工石像已在伏龙观展出外,新发掘的3尊无头石像将在都江堰博物馆展出,让更多游客通过神秘石像及背后的故事,回望都江堰悠久的历史。

闻名天下的灌溉工程

四川是旅游大省,乐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沟、剑门关、稻城亚丁、三星堆、武侯祠、草堂寺……这些都值得去,但笔者认为最应该去看看的还是都江堰。

当我们踏上这座千年的宏伟工程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处在震中的都江堰安然无恙。

都江堰能够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这些治水哲学和管理经验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凤栖窝”等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由此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等水文学、水艺术、水演艺,以及灌区渠首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二王庙朝庙会(李冰文化节)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水利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确定都江堰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8月13日,都江堰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功效显著的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之初,仅灌溉蜀郡、广汉郡、犍为郡3郡,农田万顷;宋代扩至12个县,其后历代都有增加;1949年年底,都江堰灌区扩大到14个县,受益农田约18.67万公顷。

过去,都江堰只灌溉成都平原。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持续建设,都江堰已成为地跨三江、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灌溉范围也从成都平原逐步扩大到更广阔的区域。

从地图上看,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形状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在都江堰长征书院内的灌区水利文化展览馆,对比不同时期的灌区图,可见扇面一直在“长大”。目前,都江堰灌区共有干渠及分干渠111条,长3567千米;支渠以下的各级末级渠道长达3.5万余千米;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5座,加上小型水库和其他小微蓄水设施,总蓄水量为18.54亿立方米。它们交织在一起,密如蛛网,将岷江水输送到川西平原 、川中丘陵的城市乡村,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现在,地处川西平原西北隅的人民渠一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13万公顷。同时,随着丘陵灌区的渠系建设越来越完善,近10年,人民渠二处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达1.45万公顷。

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灌区共投入38.83亿元用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毁工程修复和日常岁修维护,新建、改建、扩建渠道1338千米,灌区工程状况明显改观、运行安全保证率明显提升。这些不断延伸的水渠,推动着巴蜀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都江堰灌区以不到四川省十八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该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如今,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75.33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38万多公顷),是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7市40县(市、区)的特大型灌区。

未来,如何让2200多岁高龄的都江堰继续引领现代水利?

根据正在加紧完善中的《都江堰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都江堰灌区未来将重点围绕工程、管理、科技、文化、人才等五大板块,实施灌区榜样建设十大重点行动,全面推进都江堰灌区现代化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作者系都江堰长征书院院长)

猜你喜欢
蜀地李冰岷江
李冰湜作品
岷江
李冰与都江堰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留住夏天的礼物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