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治水智慧 传承千年文明

2024-06-08 11:30都潇潇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7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遗产灌溉

都潇潇

谷雨前后,江水盈盈。在灵山江流经的浙江省龙游县,有一座古代水利工程,名为姜席堰。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以前,姜席堰名不见经传,默默深藏在湍急的山溪之中近700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姜席堰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工程的典范,秉持傳统水利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凸显可持续灌溉的智慧。

“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自古以来,兴修水利、防治水害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大计。兴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由“泽国”“赤盆”变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巨大效益一直延续至今;洪泽古灌区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地带,是将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工程;连接湘江与漓江的灵渠,成就了秦朝统一大业,显示了中华先民开山引河的智慧,是古代山区越岭运河工程的杰作,是人类文明长河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运河工程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翻山越岭的渠系、结构精妙的涵闸、设计高明的堰堤,都是由中华先民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水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创造性地设计、建造而成,蕴含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智慧。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蕴含的科学技术、生态理念等等,值得现代水利借鉴与延展。

一是门类丰富、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及气候条件的独特性,造就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的丰富性和每处灌溉工程的独特性,它们都是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当地民众需求而诞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以最少的工程量和管理成本实现最大效益。最典型的就是无坝引水形式,有坝引水往往也只采用低坝。工程材料更是就地取材,如都江堰的竹笼、杩槎;北方灌渠则广泛采用植柳护岸。传统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高度和谐,塑造出优美的水利景观,其理念和实践,对现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仍有借鉴意义。

二是历史悠久、沿用至今。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使得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悠久,一些灌溉工程至今仍发挥着较大作用。山西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各渠相对独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为核心的较为稳定的渠册和夫簿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水权制度,被其他灌区参照使用,誉为“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独树一帜。宁夏引黄灌区自秦汉以来,依水就势,开引黄河灌田,开辟出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奔流不息、润泽后代的古渠系,创造了行之有效的治水技术,建立了一套权、责、利相互制约的灌溉管理体系。千百年来,槎滩陂活水长流,在于实施了“陂长制”这一先进的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制度,即由五姓宗族轮流担任陂长,实行陂长负责制,维修和管理槎滩陂,形成了官府与宗族、官与民结合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了工程修缮维护所需人力和资金的来源,也减少了用水纠纷,与现今“河长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34项。这些宝贵遗产凝聚着传统治水技术、经验和智慧,镌刻着中华文明绵延不息、永续发展的历史轨迹,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智慧力量。古今交融,美美与共,在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之下,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依然为灌良田、护安澜、兴产业提供着有力支撑,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继续流淌美好与幸福。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遗产灌溉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