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千年水工程 福泽百姓千秋业

2024-06-08 10:45刘艳芹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7期
关键词:汉中山河灌溉

刘艳芹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国运昌、百业兴。

历史悠久的陕西,位于我国西北部,自古以来干旱缺水,先民逐水而居,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地建造水利工程。有些工程历经数千年,绵延几千里,沟通南北,穿越古今,成就千年智慧奇观,承载无数繁华盛景,福泽三秦百姓千秋万代。

汉中三堰

惠泽千年的汉中命脉

陕西汉中北依秦岭巨脉,南屏莽莽巴山,中为长江巨支汉水。汉中百姓勤勉敢为,水利建设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兴建灌溉工程。自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余处引水堰坝,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使汉中盆地成为“川陆宽平,鱼稻丰美”的西北“小江南”。其中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这“汉中三堰”,在汉中上百处古代堰坝中最具有代表性,是发挥灌溉效益最大、使用时间最长、最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典型。历经无数次的改造,“汉中三堰”千年不废,滋润着汉中沃野。

山河堰,因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又称萧何堰或萧曹堰。山河堰的坝址,横亘于200米宽的褒河(汉江支流)谷口,使奔流的褒河水流速减缓、水位抬高后,引入主渠道,浇灌下游的大片良田。宋代《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萧何)、懿侯(曹参)之所肇创。”历代修复扩建,史不绝书。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此堰作过整修。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许逖任汉中知府,“疏浚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重刻汉中府志》)。著名的《山河堰落成记》记载了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的维修,其摩崖刻石名列“石门十三品”。据清嘉庆《汉中府志》记载,明代以来,山河堰亦多次修复加固。1942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堰并入褒惠渠灌区。1975年,石门水库建成后,原山河堰所灌田亩全纳入石门水库灌区南干渠灌溉范围,如今还灌溉130平方千米农田。目前,遗留山河道观、木桩堰头、条石河堤及夯窝等遗迹。

五门堰,因渠首横列,5个门洞进水,故名五门堰,素有“陕南都江堰”之称。五门堰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采取低坝壅水,部署灌溉渠道和溢流堰,汛时不碍泄洪,旱时蓄水灌溉。五门堰为汉王莽时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主人公——唐公房所创修。南宋初年,在斗峰山下设置木槽,接引渠水灌溉斗峰以下的田块,以后又在斗山下开凿过水渠道,引水灌溉。明中后期,形成所谓“三十六洞湃”的灌渠系统,灌溉田亩最多时可达30平方千米。清前中期,灌渠系统略有调整,最后形成“九洞八湃一渠”的格局,灌溉面积维持在27平方千米上下。1948年,湑惠渠建成后,五门堰并入湑惠渠灌区。1952年,因湑惠渠水量不足,又重修旧堰,恢复五门堰灌区。目前,灌溉农田7.33平方千米,惠泽群众3.6万人。在五门堰渠首的龙门寺里,收藏有宋至清代的水利碑石53通,记载了五门堰的创修、管理及历史沿革。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千米处的湑水河左岸,始建于汉代,宋代以前称张良渠。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洋州知州、开国侯杨从仪主持对张良渠进行整修疏浚,浇灌城固、洋县的农田,人们享利,感念杨从仪,改堰名为杨填堰。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共同议决,仿五门堰做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灌城固田4.67平方千米,洋县田12平方千米。清康熙年间,为解决灌溉纠纷,汉中知府滕天绶主持制定了《分工约》和《分水约》,规定该堰用水和筹工均按三七比例分配,这项约定一直沿用。目前,杨填堰工程穩固、配套完善,灌溉农田8.07平方千米。

汉中,扼巴蜀之咽喉,居华夏之中央,西据剑门、阳平关之固,北有子午、陈仓道之险,实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汉中的堰渠、农田往往有官、军、民共同经营的特点。山河堰自北宋后就逐渐形成了每年正月进行维护的惯例,建立了相应的章程,以确保堰渠牢固和畅通。历史上山河堰曾设置山河军,专事屯田水利。明万历年间,五门堰由官方颁布的《乔令—高令手册》是区域性的灌溉法,在维系灌溉秩序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杨填堰灌区地跨城固、洋县两县,灌溉用水、工费负担的分配一直由成立的“三分堰局”和“七分堰局”遵循,按照城固三分、洋县七分的分配原则管理。这一约定成为地方政府平息用水争端的根据。

“汉中三堰”还为汉中水利留下了丰富的水文化遗存,它们与工程遗产共同构成了灌区特有的文化景观。山河堰灌区有多处“萧曹祠”,这里既是祭祀创建者萧何、曹参的地方,也是管理者议事和操办庆典的场所。五门堰把修堰有功的4位县令塑像供在龙门寺大殿内,像神祇一样享受香火供奉。每年清明节前都要举行开水节,百姓纷至沓来,祈愿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修复杨填堰的杨从仪,也被后人尊为水神,他的墓就修在渠堰旁,灌区百姓还在堰渠旁为他立祠,以纪念他的功绩。

千年古堰惠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明。“汉中三堰”自创修后,历经无数次改造,古堰千年不废,一直沿用至今,灌溉良田万顷,泽被后人无数。2017年10月,“汉中三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郑国渠

耸立在泾河上的一座丰碑

关中平原岁稔年丰,与一条古老的沟渠大有关系。这条沟渠,就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西北25千米泾河北岸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

郑国渠的修建,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战国末期,秦国经过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远超邻国。它凭借关中根据地,将版图扩展到富庶的汉中和巴蜀,又对邻近的魏、赵、韩等国连续用兵,夺取了上郡、太原、上党等地,势力到达黄河以东。不久,秦国东进中原,取得周王室旧地,占领了荥阳,陈兵韩国边境。

自从秦兵攻占荥阳,韩国危在旦夕,于是就想通过引诱秦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办法,使其劳民伤财,自动放弃吞并六国的计划,这样韩国不动一兵一卒可退却秦国数十万大军。派水工郑国帮助秦国兴建水利,承担修建引泾灌渠工程,这就是韩国精心谋划的疲秦之计。谁料弄巧成拙,10多年后渠成,关中4万多顷荒地变良田,秦国因此更加强大,最终统一六国。

随着引泾灌溉工程和相应的配套工程顺利竣工,干旱多碱的渭北旱塬从此得到了河水浇灌。引泾灌区的广大群众为纪念这位送来雨露的能工巧匠,就把这条渠称作“郑国渠”。

郑国渠修建之前,关中北部的渭北旱塬自然条件恶劣,不仅不能灌溉,而且存在不少“泽卤之地”。郑国渠投入灌溉不几年,它的经济效益就充分显示出来。《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733.33平方千米),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千克),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泾河水含有大量泥沙,泥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河水流入农田后,沉积在地表,不仅有淤地压碱的效果,更起到肥田的作用。得到泾水灌溉的大部分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地区,大片农田成为良田,“泽卤之地”变成了千里沃野。

疲秦之计变强秦之策。以泾河为水源而修建的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继续沿郑国渠引水枢纽的脉络,在泾河之侧完善水利设施。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经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基础上又凿建起一条白渠,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白渠又叫白公渠,也有称为郑白渠,即郑国渠和白渠的合称。渠道建成造福于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战略效益。后来在此基础上,历代又先后建成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渠道。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因此,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则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在郑国渠渠首,5平方千米左右的三角形地带里,分布着战国以来渠口遗址10多处。三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广惠渠、通济渠、龙洞渠……一个个取水口依次排开,每个相距数百米,最远的也不过5千米,可谓是天然的“水利博物馆”。

郑国渠沿关中北山南缘自西向东伸展。干渠在北边高地,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成自流灌溉。同时还利用“横绝技术”,将泾河和洛河间的几条河流“拦腰截断”,将其水注入渠中,擴大淤灌面积……

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时光流逝,朝代更迭,古老的沟渠时兴时废。1928—1930年,持续3年大旱,关中地区饥民盈途、饿殍遍野。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临危受命,在原郑国渠、白渠基础上,紧急修建泾惠渠以解民困。由于泾河河床下切近20米,泾惠渠渠首较郑国渠上移约5千米。1932年,泾惠渠修成,然而囿于当时国力,泾惠渠只能因陋就简,灌溉效益并不高,引水量16立方米每秒,可灌溉农田400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泾惠渠灌区接连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挖潜配套和更新改造工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固大坝、建立排水系统、新开支渠,提高灌溉技术;70年代,新建混凝土拦河坝和进水闸,全面改善干支渠道,配套机井,实现渠、井双灌;90年代以来,在渠首加坝加闸,建成西郊水库、纳入贺兰水库……

如今的泾惠渠灌区,已形成一个河渠成网、引蓄提相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的大型灌溉系统。渠首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灌排渠系包括总干渠1条、分干渠5条,总长92.324千米;支渠、分支渠25条,长度336.21千米;斗渠593条,长度1477.5千米;干支渠上控制工程1984座,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阎良、富平6个县(区)966.67平方千米农田,以占陕西省2.4%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该省5.8%的商品粮,滋养灌区近50万人。2016 年11月,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汉中山河灌溉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山河壮举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直下看山河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