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构建策略探研

2024-06-07 20:13张静
成才之路 2024年15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张静

摘要:为深化课堂教学影响,提升学生课内学习效果,文章结合教学研究经验归纳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构建价值,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观察和管理能力是影响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构建效果的因素,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可以采取整合资源、提出问题、适当帮助、及时评价、组织学生参与成果展示活动和二次实践活动等策略,以构建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科实践;小学科学;“做思共生”;构建策略;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5-0121-04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的课程理念,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认真思考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意义和方法,以构建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一、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构建价值

在生物学领域,“共生”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相依而生,对彼此都有利。“做思共生”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实践与思考结合在一起,实现以实践推动思考、以思考提升实践效率和效果的目标,让“做”与“思”形成协同效应,助力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并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现实生活。

1.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1]。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需要以实践活动为教学媒介,让学生在教室内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在教室外参与生活观察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动起来”,形成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推动学生边“做”边“思”,可以使其在思考过程中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挑战性、趣味性,感受到课堂学习活动的乐趣,强化学习动机。

2.突出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教材内容比较精简,依赖“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教材文字、图片传递的信息[2]。构建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可以突出科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做”深度理解教材内容,通过“思”了解科学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3.加深基础知识印象

小学科学知识虽然简单,但知识点庞杂,学生容易出现遗忘率高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探究新课知识,可以使学生以自主建构知识的方式展开学习,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同时,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能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产生影响,学生会在课外积极做实验,以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4.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课内外知识,运用学习经验观察世界,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更多生活情境、设计更多科学实验,加深對特定现象的认识[4]。教师在科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践行“做思共生”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影响“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构建效果的因素

1.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构建,应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适当淡化教师影响。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由此,即便没有教师的直接指导和帮助,学生也能做到有效完成实践活动。

2.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期间,容易因实践过程复杂、实践效果不佳等,产生畏难情绪,出现机械依靠教材或组员开展实践活动的问题[5]。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注意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克服困难的热情,以确保其能够愉悦地参与实践活动,主动结合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期间遇到的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做到“做思共生”,提升实践效果。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其积极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认真思考,分析各个实践步骤的价值和必要性,避免盲目地重现教材的实践路径。二是在发现实践成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反思实践流程、调整实践工具、优化实践方案,并再次展开实践、敢于推翻自己错误的猜想等。三是能够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探究课题,并思考新的实践方案,提升课堂探究活动的深度。四是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实践成果与困惑,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4.教师的观察和管理能力

学生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实践与思考深度不够等问题,若缺乏外界的有效干预,其实践效果会受到影响,且很难养成良好的科学实践活动习惯。因此,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和管理能力,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手段调控学生参与实践、思考活动的态度和方法,而非直接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

三、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构建策略

1.整合资源,为“做”做准备

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合理整合资源,为“做”做准备,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参与实践活动,展开深度思考[6]。为此,教师可整合如下两类教学资源。一是实物资源。在整合实物资源时,教师不仅要引入教材中提及的资源,还要提供课外资源,以保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思考成果。二是促思资源。“做思共生”课堂上,教师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为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克服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教师需要提供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影音资源、图片资源和阅读资源。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物体的形状和在斜面上运动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在相同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探索其他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对如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实物资源。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需要准备一块光滑的木板、几个立方体小木块(用于制作一个坡度较小的平面),提供“小六棱柱”“小球”等不同形状的物体,以此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除以上资源外,教师还需要分析学生在拓展期间可能会产生的困惑,如“相同形状的物体从不同材料制作的斜面上向下运动,运动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提供更多的长木板,确保各个木板的形状相同,粗糙程度不同,助力学生实验活动。二是整合促思资源。部分学生的科学实验经验不足,容易出现“缺乏控制变量的意识”“未能科学记录实验成果”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借助视频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在探究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时的基本操作,强调在记录实验成果时应该说明实验的变量和结果。此外,针对学生产生做拓展实验的想法(如探究斜面高度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斜面粗糙程度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等),教师需要提前分享“助学单”,通过助学单辅助学生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2.提出问题,“做”与“思”共生

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思考深度不够或机械模仿教材提供的实验等问题,影响科学实践活动的效果。为避免此类现象,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借助问题推动学生展开思考,以此使学生养成边“做”边“思”的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在学生参与实践前提出问题,辅助学生科学规划实践方案,明确自己想要了解或证明的信息。可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分析科学现象的原理,提升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可在学生得出实践成果后提出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探究深度,加深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印象。例如,在结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制作我的小乐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小乐器。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思考与“声”相关的知识,教师可在实践前、实践中和实践后提出问题。实践前,展示本校学生合奏视频,提出以下问题:视频中出现哪些乐器?各个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什么?在今年的校园音乐比赛中,学校要求各班级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音乐作品,同学们可以制作什么乐器?这三个问题紧密联系,可以让学生复习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巩固已学知识,并形成基于已学知识制作乐器的热情。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部分学生可能会利用多个碗、水和木棒制作打击乐器,并随意在碗中倒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碗中为什么要倒水?碗中水的多少会影响什么?应如何摆放?教师可结合问题进行点拨,让学生掌握控制音高的方法。在制作乐器后,教师可从乐器分析角度提出问题:乐器有什么优点?有哪些改进乐器的方法?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总结反思意识,加深学生对“声”的理解。

3.适当帮助,提升实践效果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实践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未能有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无法达成操作目标等问题,影响其学习信心。为此,教师可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适当提供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分析注意事项,通过思考完成实践任务,获得愉悦的课堂学习体验。例如,在结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电路中的开关”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时,考虑到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首先,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分析如何通过开关控制“红绿灯”的变化。这时,学生会提出“给每一个小灯泡设计一个开关,通過调整各个开关的状态控制小灯泡”,还会提出“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小灯泡”。教师可请提出看法的学生在黑板上画电路图,展示自己的实验思路。

4.优化评语,提供积极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反馈是指对学生探究行为和结果的表态,可以起到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自信、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7]。在构建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评语,给学生提供积极反馈。一是肯定学生的行为和结果,二是说明学生行为对实践活动的积极影响和实践结果的价值。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反馈,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例如,在结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不简单的杠杆”组织科学实验活动时,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科学的评语,激励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让小石块撬动大石块,个别学生会下意识做出“用手给小石块施加向下的力”这一行为,但发现探究结果与预期不符,从而展开思考,并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将大石块移回到原来的位置,重新做实验。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5.成果展示,关注思考深度

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自主优化实践流程,以取得理想的实践成果[8]。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简要介绍实践过程、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实践的结论以及自己的猜想等。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也可提出自己的困惑,以此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碰撞,提升思考的深度。例如,在结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后,学生获得了参与“将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射进水中”“将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以及“调整观察角度,使鱼缸中的鱼看上去是两条”等课堂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如针对“将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射进水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请多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并鼓励其他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成果展开交流和评价。对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和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构建“做思共生”的高效课堂。

6.二次实践,进行巩固与拓展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组织学生再次展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科学知识[9]。相比于机械记笔记、这种课堂复习方式可以确保学生有效回顾课堂实践、思考、学习、讨论过程,让一些未能参与成果展示与科学实验实践活动的学生获得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保护学生探究热情。例如,结合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做一个指南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在完成“指南针制作成果展示”活动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重新制作一个指南针。在此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快速复刻教材中的实验流程,并说明各个实验器械的作用,说明实验流程的意义。如针对“制作磁针”这一环节,学生需要在磁铁的磁极位置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并说明实验要点,即应注意在磁铁磁极的位置,避免来回摩擦,沿一个方向摩擦。此后,学生还需要在多次摩擦的基础上,测试钢针是否有磁性,并说明这一活动的意义,即只有通过测试才能确定钢针具有磁性,顺利使用钢针制作指南针。在二次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巩固课堂所学,形成良好的科学实践态度,提升思考深度。针对一些实践效率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如果再做一个指南针,你还有什么方法?这样,学生会提出更多实验方案,如将教材中提及的吹塑纸替换为小泡沫块、将装好的磁针悬挂起来等。

四、結语

在构建基于学科实践取向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过程中,教师要整合有助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使其为“做”做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问题推动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始前、过程中和结束后展开思考,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提升学生的实践效果,通过优化评语给予学生积极反馈,通过组织成果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组织学生以再次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巩固与拓展活动。

参考文献:

[1]肖迎光.小学科学“情智课堂”的设计与实施[J].河南教育,2023(11):84-85.

[2]张涛.小学科学“五度六步三环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3(21):81-85.

[3]吴云菲.基于幼小衔接体验馆的科学衔接活动设计与实施探索———以泉州台商投资区湖东实验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122-124.

[4]李静,杨友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山西教育,2023(10):55-56.

[5]卢华伟.多媒体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做思共生”的教学思考[J].天津教育,2022(36):177-179.

[6]朱仁勇.项目化学习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9):56-58.

[7]岳从领.小学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践[J].湖北教育,2023(10):24-26.

[8]林伯韬.弥补断层·深入原理·实践赋能———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09):79-82.

[9]满伶俐.思政元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与路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03):97-99.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Zhang Jing

(The Sixth Primary School of Weining Yi, Hui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Bijie City, Guizhou Province, Bijie 5531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in clas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eaching research experience to summarize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a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scientific classroom based on disciplinary practice orient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learning enthusiasm, learning attitude, and teachers ob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ies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tructing a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scientific classroom based on disciplinary practice orientation. Based on teaching cases, it is proposed to adopt strategies such as integrating resources, raising questions, providing appropriate assistance, timely evaluation, organiz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chievement display activities and secondary practice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uild a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 scientific classroom based on disciplinary practice orient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Key words: disciplinarypractice; primary schoolscience; "doing thinking symbiosis";buildingstrategies; scientificliteracy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