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宁 张艳丽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注重思政教育是其应有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培养全方位人才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链”建设的现状,结合“思政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思政链”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促进作用与意义。要深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依据教学规律,创新课程思政体系;以教材为蓝本,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内容链。
关键词:“思政链”理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5-0021-04
基金项目: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2022年度“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WYZL2022XJ0005)研究成果;新疆理工学院202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课题编号:PT-2022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各类课程建设提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导意见[1],为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明确了纲领性要求。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其教学时间跨度大、周期较长、影响范围广泛,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以隐性方式融入教学,能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对他国文化进行批判性学习。夏文红和何芳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构筑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链”建设对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思政链”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探讨。
课程思政提出以来,从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教师和学者积极行动,使得此研究经由萌芽阶段之侧重基础理论到当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化。笔者经过梳理,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前期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要性、可行性的研究。陈茜[3]从学生、学校和国家层面阐述,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徐珍婷[4]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和良好的协同效应,而且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传道效应强的师资队伍。二是重点关注和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方案与实施路径。张玉刚和贾永娟[5]从加强大学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改革方案进行研究。贺俊[6]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型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三是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具体课程思政案例的研究。刘正光和岳曼曼[7]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路径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重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探讨了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案例的重构。王娟和谷峰[8]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分析了四册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经过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的深入分析可知,目前学者们在该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这些成果包括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内涵、改革方案和实施路径的研究,以及英语课程思政具体案例的分析。据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提升。一是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念、目标、途径和方法等付诸实践时,各环节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协同育人功能有待提升。二是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呈碎片化、同质化的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机制缺乏,且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体系少,导致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为突破以上问题,使大学英语课程育人体系系统化、整体化,评价机制高效整合,高校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用“思政链”,从大学顶层设计、院系教科研、教师的具体实施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四个方面紧扣课程思政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于日常教学和实践育人等各个环节,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渗透在整个教学大纲和方案之中,从而构建起上下互通、左右协同的链条式整体结构,成为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基于此,本文将以“思政链”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設的促进作用的研读为基础,重点从工作机制、育人效果、创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内容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各教学环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进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首先,“思政链”理念扩大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外延。“思政链”涵盖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也包括宣传、教务、学工、外事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教育环境等。“思政链”理念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各环节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各类课程授课和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努力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在教育手段上,教师要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将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成长。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容,而且进行思政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常情况下,大学本科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并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第四学期继续学习这门课程,从而保证自身能够充分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持续的周期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接触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大学英语各类课程通过丰富的育人载体发挥好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提高外语水平、厚植爱国情怀、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自信地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声音传向世界。
其次,“思政链”理念丰富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政链”建设理念注重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设计兼顾传统“三观”教育,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带进校园、课堂,及时向学生传达相关时事政策,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在国际视野上相互统一,学习英语的过程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探究。学生接触各国优秀文化,不仅能够拓宽国际视野,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从而培育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加深对国内外文化的认识,学会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异国文化,培养国际视野。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特点,还是教学内容,思政教育都要秉持着立足国情的原则,使学生能够深刻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9]。
再次,“思政链”理念融通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各教学环节。“思政链”理念,致力于全面优化和监管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环节。这种管理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以及对教学成果的评估与反馈。在该模式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融合,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全面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据此,各方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教学流程得以顺畅进行,同时教学中的问题和短板也能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思政链”理念将内容链、管理链、评价链与教师言行链紧密结合,构建了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10]。在“思政链”理念下,高校要系统挖掘大学英语各门课程和各类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注重以价值引领为根本、以知识传授为线索、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这是推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手段,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外语人才的关键举措。
1.以“思政链”理念为引领,深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机制建设还不完善,各种育人力量交流和培训机制建立得不充分,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问题。这会导致高校育人保障不足,影响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热情。课程思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系统地把握。为了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高校应以“思政链”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即“学校可以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教务、学工、外事等相关部门领导为组员,制定好相关的制度,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评价标准、保障措施。这样,能形成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教学单位主动推进、授课教师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11]。通过校内相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高校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科研立项、学科建设、师德建设、人才培养等手段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
2.以“思政链”建设为依托,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需要依靠教师这个核心角色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不仅是实施教学和培养学生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责任人[12]。从主观认识方面而言,教师在大学外语课程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其育人功能,充分认识课程内涵的多元文化特色,并深刻认识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文化,而且要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13]。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完成相应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兴趣和爱好等,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渗透的灵魂,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能树立榜样,深深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坚定不移地遵循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3.以“思政链”建设为基础,依据教学规律,创新课程思政体系
首先,高校要以课程组、教研室为基层组织单位,针对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方案,从优化培养目标出发,展开广泛且深入的研讨,进而实施修订,全面梳理专业教材,共同发掘出专业教学材料中蕴含或者可供比较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的要求纳入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其次,高校要依据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方案,敦促任课教师重新审视所授课程的价值定位、教学目标、成效、内容以及实践要素,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并在课时分配上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授课要求。再次,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通过教学督导机制进行专项听课和评价,利用学生评教系统来加强对教师融入思政元素效果的评估,并在听评课过程中做好對任课教师的指导、反馈和评价。最后,高校应该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考查内容,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持续有效地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
4.以“思政链”建设为抓手,以教材为蓝本,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内容链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内容是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和立足点,而内容链建设则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因此,英语课程的思政内容建设应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点,以确保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有机融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大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科学全面地把握课程思政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全方位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深入,教师应有效梳理教材内容,精准全面地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具体化的教学实践中,高校应从现有教材入手,认真分析课文主题,精准把握思政点,丰富思政素材,并筛选分类整理,积极融入新颖又恰当的思政素材,深化思政主题。
大学英语教材的语篇选材虽然多来源于西方文学作品,但是作品内容中仍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链的构建需要教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深入研究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不断探讨和研究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点。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精准分析文本主题,深入探讨篇章的语言特色,将国家政治、经济商业、道德伦理、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文化素养、个人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其中。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关键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高校的教学改革应顺应新时代要求,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思政链”理念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实践教学能力,充分调动和组织教师科学构建内容链和创新评价体系。大学英语各门课程、所有任课教师要切实承担好育人责任,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中使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10):108-109.
[3]陈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8-60.
[4]徐珍婷.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实施策略[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2,39(04):152-154.
[5]张玉刚,贾永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方案研究[J].现代英语,2021(09):73-75.
[6]贺俊.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探究[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5(04):107-112.
[7]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5):21-29.
[8]王娟,谷峰.大学英语教材课程思政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J],2021,35(04):123-125.
[9]富婷,曹景凯,赵品一.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10]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 18(02):47-52.
[11]洪岗.对外语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20(06):32-37.
[1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13]张文霞,赵华敏,胡杰辉.大学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需求研究[J].外语界,2022(03):28-36.
Exploring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under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in"
He Ning1, Zhang Yanli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ksu 843100, China; 2. Aksu Education College, Aksu 843100, China)
Abstract: As a public basic 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o focu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ultivating all-round talent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i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in" theor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the promoting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in" concep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o deepen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curriculum; transforming teachers teaching concepts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nnova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based on teaching laws; based on textbooks,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 the content chai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education; teaching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