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4-06-07 07:03王立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指导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2FYHLX019);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210)。

作者简介:王立君(1991—),女,硕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文章从高校学生工作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的高度契合性,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现实水平,设计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思政工作多维融合表,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核心内容的合理性,从“看”“谈”“录”“讲”“做”五大实践课程入手,以各年级团支部为研究小队,构建出师生共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4-0035-04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思想政治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前提,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试图对正在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进行思想西化,通过各种途径宣扬资本主义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以此左右和操纵学生的认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研究现状

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2004年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高等教育的思政研究占比达到55.16%,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但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如姜春玲、丰燕[1],王永强、刘凯[2],王蕾、张艳、杨孙蕾[3]等,均针对某一具体专业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学者孙楚航、许克松提出要打造以校内循环为主体、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大思政课”。[4]渭南师范学院朱芳转则研究基于专业发展的“一院一品”思想政治教育路径。[5]以上研究多站在高校顶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思考,内容难以具象化,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领悟能力较弱,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理论占比较大,内容晦涩难懂,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追求。因此本研究从高校学生工作角度出发,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现实水平,正视、回应并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需求,从实践课程入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分析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践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核心内容

依据学者王莹、孙其昂在论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构建与创新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应满足五大构成要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基层单位目标任务教育、单位成员思想道德教育、行业精神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6]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包含这五大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开。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在时间上具有连贯性和相继性,覆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每一种精神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

(二)基层单位目标任务教育

高校是为国家输送各行各业人才的摇篮,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培养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爱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等均可以作为该培养教育的内容。智育培养要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等完全符合智育培养的教育内容要求。体育培养要增强体质和意志力。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均可以作为教育内容。塞罕坝精神、丝路精神符合美育培养的教育内容要求。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可以作为劳育培养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基层单位目标任务教育高度契合。

(三)单位成员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单位成员思想政治教育即师德教育,包括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关心学生、严谨治学、自我修养等内容,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具有共性,可以利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建党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等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可见,高校单位成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可以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结合起来。

(四)行业精神教育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涉及的行业包括水利行业如红旗渠精神、卫生医疗行业如抗疫精神、体育行业如女排精神、军工行业如“两弹一星”精神、石化系统如大庆精神、铁路系统如青藏铁路精神、农业如北大荒精神、商业如丝路精神、制造业如工匠精神、教育行业如“三牛”精神等。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各行各业中具有行业精神教育的作用。

(五)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向学生灌输社会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无一例外是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如抗美援朝精神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张思德精神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抗疫精神是生命至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社会责任教育提供精神力量支持。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时间维度上,教师可将四个时期与大学四年时间一一对应,实现时间维度的统一。在空间维度上,利用第一课堂即传统课堂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系统学习,并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安排第二课堂来深入和拓展理论学习,第三课堂与第四课堂结合,将党团课程、社会实践与党支部、团支部工作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闭环(见表1)。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采用师生共建的模式,以各年级团支部为研究小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讨,产出阶段性成果,以此形成高效课堂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模式。通过“看”“谈”“录”“讲”“做”五个实践课程层层深入学习,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看”是通过特定场景、各类展示物品、视频、音频等元素,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具象化;“谈”是借助访谈调查让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传承;“录”是以学生参与录制的形式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讲”是指以宣传宣讲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做”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见图1)。

图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一)寻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文化资源——以实地参观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

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以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等作为文化资源,组织实践小组进行实地参观。根据地域选择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实践课程核心在文化,重要表现形式则为实践,以参观的方式深入学习红色精神,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进一步传承红色精神。

(二)挖掘学习老党员先进事迹——以访谈调查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访谈是调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访谈,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涵,面对面、心对心地感受老党员的思想境界,向老党员学习如何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设计访谈问卷、实施访谈以及访谈总结,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

(三)创作学习教育微党/团课——以创作录制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

信息化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应紧跟时代潮流,将书面文字转化为动态视频,基于理论学习、实地参观、访谈調查等素材,整体构架党课、团课的内容,确保逻辑合理、思维缜密、内容翔实。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时代应具备的各项技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不断学习新鲜事物的好学上进精神。

(四)宣讲红色故事——以宣传宣讲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

演讲是宣传政治思想、筑牢群众基础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学生可以组建宣讲小队,走入学堂、校园、社区进行红色故事宣讲,通过演讲,达到传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目的。这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锻炼胆量,并在访谈的基础上实现演讲的共情,扩大宣讲活动的影响力。

(五)借助专业助力红色精神传承——以专业展示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

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学习要体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为一名学生、还是一位社会工作人员,都需要一以贯之地做好红色精神的传承。专业学习既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其今后步入社会的谋生手段,充分利用专业的优势,将专业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保证大学培养的每一位学生不仅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接班人。

四、结语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和制订,课程从理论内容的确定、逐步深入至先进事迹学习、微党/团课创作、红色故事宣讲,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传承红色精神,这一过程既相对独立也具有连贯性。在学生以组队的形式来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实践课程时,可能会存在课程内容设计重复以及课程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到位等情况,那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带领学生将逻辑性贯穿于课程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姜春玲,丰燕.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江大学为例[J]. 科技视界,2022(08):98-100.

[2] 王永强,刘凯.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7):77-80.

[3] 王蕾,张艳,杨孙蕾. 面向社会需求的财会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2):212-214.

[4] 孙楚航,许克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2023(02):99-105.

[5] 朱芳转. 基于专业发展的高校“一院一品”思政教育实践与探索——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211-214.

[6] 王莹,孙其昂. 论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构建与创新[J]. 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7-33.

(荐稿人:张圆,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