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玉玲 杨会新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挖掘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视野中二胡这一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向大学生勾勒出一种“尽善尽美”的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够在情感交融中塑造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坚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收获更多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二胡器乐;大学生教育;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162-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必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美育教育就是要通过以美育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素养。大学生对美的情感追求本质上是其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和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用美育塑造新时代青年的人生美学,学会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刚需”课程,而现代经济社会的速成化、通俗化、短期化现象又阻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主体,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表达受现代信息社会快餐文化的冲击导致审美取向和审美意识需要正确引导。
唐诗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即为二胡前身,二胡艺术作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一朵奇葩,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文化土壤之中。发掘和整理二胡艺术蕴含的传统美学真理,势必要深入了解中国美学与传统文化中国民族器乐美学,而二胡艺术从形式表征到美学范畴,回归至艺术本体最核心的部分“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更是二胡器乐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文章中,如何通过挖掘中国传统美学范畴视野中二胡这一艺术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向大学生勾勒出一种“尽善尽美”的人格品质,使他们能够在情感交融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塑造。通过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激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
一、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二胡器乐审美
音乐美学专家韩钟恩先生提出中国音乐美学的六大范畴“声音乐情理意”,蔡钊、闫楚在《中国器乐审美范畴刍议—基于美学范畴史论视野》一文中曾提出:“中国器乐九大审美范畴分别为虚静、炼气、形神、逆返、圆和、贵柔、顿悟、无为、天人合一。”[1]而二胡器乐作为中国古典器乐最典型的器乐学科代表,其演奏艺术中音色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弓弦类乐器塑造旋律线条流畅自如、形神俱韵、运弓变化、气韵生动、圆润细腻,体现出中国器乐艺术典型“虚静结合、炼气形神、逆返圆和、贵柔守雌”之审美特征,而后顿悟、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二胡艺术审美意趣中颇有讲究。
在蔡钊的《论禅宗“顿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禅宗‘顿悟思想成果,形成了内省性、刹那性、直觉性、余味性四大特征”[2],以内省性为例,具体表现在二胡器乐演奏范畴中的力度强弱、音色虚实、音调音腔等,以二胡运弓中的揉弦为例,将单纯的、直线型的音符以一波三折、欲说还休的迂回婉转的形式演奏,体现出演奏者对二胡乐器演奏中的技术、呼吸、节奏、音色及音调音腔的掌握和神韵的领悟。除了演奏者对技术技巧的掌握,演奏者的主观性占很大的因素,即演奏者的文化修养、气质魅力、人文底蕴等内在精神因素有关。
道家庄子提出“至乐无乐”“无言而心悦”“法天贵真”等音乐美学思想,即强调音乐中“真、善、美”的理想世界,也即统一于审美境界上的精神自由。黄文君、隋欣在《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即强调无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音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諧性。”[3]二胡经典乐曲《空山鸟语》,通过轮指、泛音、跳把等创作技巧和生动、明快的旋律,描绘了群鸟在大自然中嬉戏啼叫、鸟语花香的欢畅场面,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令人神往,景在情中,情在景中,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见一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人寄情自然山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无为之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态度即是二胡乐曲《空山鸟语》的艺术审美核心。
天人合一分别在蕴含中国古典哲学中儒、道家两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儒家《中庸》指出“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即强调发挥个人的精神力量与天地贯通,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修为,将人的一般单纯美好感受提炼升华至审美体验。道家《道德经》阐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与自然宇宙间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观念上下贯穿,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达到“物我两忘、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解释为对应的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审美境界,传达本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和行上韵味,因此二胡艺术审美研究必须融汇实践的个性化和理论通识性,借鉴中国画的审美范畴,即世界观、审美论、技术论合一的范畴体系。
正如修海林先生在《民族器乐审美中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范畴》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传统器乐的美学特质,集中体现在寄情畅怀——即人文情怀的抒发和感悟。”[4]并从民族文化特质的角度探讨音乐审美范畴,提出:“乐以象德、欢乐情态、人生离情、宫怨情思、悠扬心境、情趣生动、生命抒怀、民族乐风、壮怀激荡九大民族器乐的审美范畴。”[4]
在二胡器乐中,由于其独特的音色特质。这种人文情怀的心理寄托和心灵感悟,根据不同的心境或精神寄托,又有不同的审美指向。其审美或指向特定的社会情怀,比如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乐曲《光明行》,旋律明快坚定,体现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境;或指向某种情态心境,再如刘天华先生的乐曲《闲居吟》,旋律典雅清越,怡然自乐;或指向人生哀乐情感,二胡乐曲《江河水》或指向趣识乐风,而二胡乐曲《步步高》同样旋律轻快、妙趣横生。艺术就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情感体验和逻辑认知、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乐府杂录》曰:“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回居诸乐之上”,二胡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特征鲜明的乐器,音色“接近人声”是其优势,人声传递过程中彰显的是情感色彩和生命情态的关照。这些使得二胡器乐的审美范畴不仅仅包括其演奏艺术中的技巧技法各要素,更包含了情态、风格、趣味、意境等音乐情思和艺术体验。
譬如以上种种审美哲学,二胡的审美必须从具有典型意义的二胡器乐作品中寻找立论依据,在这些作品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二胡音乐的美学实践中,人们从民俗民风中折射出来的音乐美学品格,寻找构建二胡音乐审美范畴的依据。
二、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调查与现状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即指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认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应用力、审美创造力,具体表现为他们所具备的审美意识萌芽、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加强、审美理想升华等各种因素的总和。为掌握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现状,了解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陶冶其情操、温润其心灵,培养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其审美素养。对基于二胡传统艺术审美范畴提升大学生美育素养能力进行审美实践指导。文章特选择铜仁幼专艺术与体育教育学院音乐、舞蹈、美术三个专业的在校生开展关于大学生美育素质现状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美意识差异化与功利化倾向下审美价值的偏移
“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审美意识,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审美意识活动。”[5]受个人性格和成长因素、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于事务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意识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自我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都有着不同的追求。新时代大学生行为尚喜标新立异,崇尚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对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辩证关系有着个人的定位与价值追求,其审美意识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甚至与过去截然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和方式不同,学生审美意识存在一定偏差。
随着新时代网络通信的日益发达,大学生在接收讯息便利的同时,审美价值观深受各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高校美育又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使得缺乏人文关怀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在应对各类社会不良现象和压力之下,狭隘功利主义思潮不断泛滥。在多重原因下,大部分大学生出现审美价值观念模糊和偏移的情况。
(二)审美情感娱乐化和媚俗化支配下对外表美的过分推崇
通过访谈的信息得知,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存在认知能力和体验水平偏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视表层感性需求忽视深层精神需要,关注事务表象缺乏对于“真、善、美”的價值观追求。当代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和应用文化趋之若鹜,这些以流行音乐、娱乐综艺、短视频App为代表的文化类型成为大学生审美实践活动中的主流内容,其中不乏一些能够丰富大学生审美情感,提升其审美品位的新型艺术形态,也是助推文化产业商业化运营发展的必然模式。而大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精神感官刺激和愉悦,关注的重点在于大众文化中角色的外表,甚至肤浅地恶搞,用于满足视觉的审美需求,导致对照自身外表的优势沾沾自喜或者对不足顾影自怜,对文化现象的深刻内涵和传递的社会价值与意义缺乏思考。
(三)审美行为世俗化影响下“物化至上”的审美消费
在以媒介、消费社会特征和全球化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审美客体泛滥,大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在资本和市场的影响下日趋模糊,身心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成为市场和资本合谋下的获利工具。大多数大学生对审美素养知识不感兴趣,更有学生认为以是否有利于个人升学或者促进就业来衡量自身是否需要接受审美教育。基于消费主义文化特点和世俗化的状态,以图像的繁衍与增殖、快速更替为特征的视觉符号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深刻。在此背景下,在不断席卷的新颖、刺激的图像捆绑下,人们的审美活动走入了一知半解和迅速响应的困境,形成了碎片化、粗俗化和平面化的审美倾向。大学生的审美行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侧重个体功利性要素,其背后的审美消费行为也带有明显的“物化至上”倾向,在物质丰富表象中自我迷失,享受视觉化的诱导并造成非理性的消费。
三、在二胡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铜仁幼专二胡器乐学科设置成音乐专业必修课程和非音乐专业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学制为两年,作为一门技巧行和实践性、思想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表现技术的同时更是“真、善、美”情感的传递。在高职师范类二胡学科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学习和欣赏二胡乐曲为载体。在二胡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挖掘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价值,通过与不同乐曲的“深度对话”过程,使学生由感性认知至理性升华,促使审美意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开发和审美创造的觉醒。
(一)巧设情境,体验美,激发大学生审美意识
二胡的技巧教学属于“写实”部分,关乎音准、节奏、节拍、加花装饰等技巧,是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和通过练习领会的。情境教学贴近中国画中的写意艺术,即深刻领悟作品内核,在“似与不似”意境之间进行情感诠释。而技艺高超的标准则要求“形神兼顾”。例如,在欣赏二胡协奏曲《清明上河图—搏浪图》时,众所周知,该作品取材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以全新的音乐设计理念,以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的跨界组合,以多种技法融会地域风格的音乐,用HiFi的世界音乐元素多元化地诠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画卷。作品中出现了民族乐器二胡、板胡、坠胡、琵琶、笛、箫等。
因此教师应进行文化情境和形象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的文学背景、历史渊源、美学元素,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表达能力,将《清明上河图》高清图通过信息化技术投屏,配以弦乐的怀旧情怀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经典国画的意蕴。学生通过二胡艺术的学习和鉴赏,真正感受和领悟到情境美,进而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开始具备审美意识。
(二)聆听乐曲,理解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每一首二胡作品都融入了作曲家的思想灵魂,这些音符充满活力和生命,引发大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共鸣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进行二胡演奏和欣赏教学时,充分挖掘乐曲中的审美要素,深入探究乐曲本身,将乐曲中的审美要素外化为个人行为上的“端正、优良”,内化为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思维,提升大学生品格素养。在欣赏二胡传统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时,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进行了主题和五次变奏,由主题的“胡”音绕梁,娓娓道来至变奏的时而沉郁、时而激动,时而深邃,时而激昂,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仔细研究聆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原版,带有鲜明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曾经做出中肯的评价:“行弓沉郁晦涩凝重,力感锋棱瘦骨成,滞意多顿生抑郁感,顿挫多凸显倔强感,讲究内在克制隐忍,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稳定晦涩苍凉雄劲之美”。象征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也表达了内心深刻的生命体验和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审美是对美的关注与思考,由简单的感官愉悦上升至理性认知。只有理解美,审美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三)结合演奏,实践美,提升大学生审美创造力和活力
落实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关键是致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日常的二胡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这包括二胡技术技巧的研磨还是二胡作品的文化背景解读、美学分析、表情达意。要求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尝试。中国传统器乐领域,二胡以其接近人声的音色之美独树一帜、雅俗共赏。不管是在抒发个人情感、还是塑造作品意境、陶冶大众情操等特点深受大家喜爱。例如在蒙古音乐风格浓郁的二胡乐曲《赛马》学习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乐曲的风格和表达的情感,融合现代电声音乐的特点,对其进行现代风格曲风和演奏方式的创新性改编。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和舞台经验的积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提升自信心。
四、基于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基础上的二胡器乐美学与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培育
(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胡器乐的“沉郁之美”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仁者爱人”
“沉郁”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就是儒家所倡导人格修养理念“仁”,“仁”即对世间百态深刻的感悟和对人生坎坷的博大同情。“中国传统器乐中最具中国人文精神者, 首推琴,而琴操入神,琴德最优。”[6]“琴音”则是二胡的生命力所在和其审美核心,美好的琴音,应是符合中华民族音乐影响审美观点的,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血脉,在泱泱历史自然文化长河中形成的,突出民族个性和文化自信的声音,才能傲立于世界之林。“乐者,所以象德也”,即悲悯于众生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二胡的发展概况历史, 是琴艺历史和人文历史的双重结合。在二胡艺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二胡鼻祖刘天华先生, “刘天华先生扎根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中,珍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深厚底蕴,研究传统民族乐器发音特点,同时吸收西方小提琴演奏方法,参考西洋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大胆改革二胡乐器和二胡演奏方式,将二胡刚柔并济的音质与个人的艺术演奏风格融为一体,树立起一代大师的艺术丰碑”。
在二胡艺术的发展传承及创新道路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更有一批以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深受‘新文化美育观影响,形成中国民族音乐乐派,其代表人物有“周少梅、储师竹、吴伯超、陈振铎、刘北茂、蒋凤之、陆修棠、马友德、瞿安华等二胡大师”[7],他们持有一颗赤子之心,德艺双馨,贯穿着“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通透、豁达, 他们的二胡“琴音保留着“济世修身”的情怀和处世心态。这种心态和情怀,事关“家国” 、事关“天下”,正是几千年来凝聚在传统琴乐审美中的深厚社会人文情感积淀。
正如对这种人生追求的高度归纳——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这种纯粹人生追求基础上“脚踏实地、努力实践”的社会经历,必然伴随着一种深刻而内隐、稳定而持久、甚至成为人生动力的社会情感能力。这种社会情感通过二胡曲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个部分得出的“谐和”的运弓、富有韵律的节奏、乐句,内容表现中的深沉厚重给予其情感体验并获得审美感受, 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大学生修成“乐以象德”的文人情怀或道德情操。
(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胡器乐“飘逸之美”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意气风发”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表现“飘逸”情境的二胡乐曲,其共同的审美意象是人在自然山水间豁然开朗,于心中生成的豁达、畅快心境。飘逸的审美特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二是意气风发的美感;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二胡独奏曲《春在湘江》、等具有上述飘逸之美意境的二胡器乐作品,或写关山行宽广雄伟、烽火操悲壮富有战斗性、忠魂祭豪迈激越气动山河、遥望篇豁然开朗;或写湘江波光粼粼,烟雾迷蒙。其演奏大多数音调飘逸、情景交融,奔放洒脱。这种审美意象是现实审美情境和心境的结合,以二胡器乐的方式来表达此种情境,造就主客体合二为一的审美意境。当代大学生埋首于虚拟世界,极易造就自私冷漠的性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胡器乐的“飘逸之美”能引导当代大学生學会“意气风发”。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胡器乐的“空灵之美”引导当代大学生“珍惜当下”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即日常生活中对宇宙本体的体验和领悟。”[8]在体悟中获得平静、安宁。这种领悟所带来的喜悦感形成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而二胡演奏风格多变,擅长用弓弦表达秀美中极具韵味的乐曲,追求“清、明、静、空、透”的诗意表现,也擅长表现歌唱性的、恬美的、悠扬流畅、富有动感、轻松愉悦的音乐内容。
如二胡乐曲《月夜》《江南春色》,运弓流畅舒展、通透轻松、轻巧干净。揉弦轻柔、细腻而富有韵味,加花装饰巧妙、精细。表演舒展、优美,音色干净清晰、空灵清净、平和亲切、优美婉转,极具抒情性、歌唱性的美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教会了大学生以沉静的心态表达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老子《道德经》写到:“是有中复无,实内从虚,静者太和之气,天地之灵是静也……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意即只有排除内心纷繁杂扰,使心灵处于干净澄澈的状态, 方可体悟“道”的灵机玄奥, 其中所提出的“致虚极, 守静笃”“涤除玄览”可以视为空灵审美的始端。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提到:“文品如诗品。‘花开无言,人淡如菊‘遇之自天,泠然希音,淡然明镜之素心,才会有空灵之文。化实景而为虚静,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9]
当代大学生处于多种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多元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了解不同的文化,而超脱实践和空间性质的异质文化交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大学生较多出现反常、浮躁、迷惘、荒诞等价值取向,通过二胡器乐进行学习和审美阐释,引导当代大学生感悟空灵这一审美文化传承, 使人的心灵不再陷于纠结与迷惘、焦躁与惆怅, 而去追求本真的欢愉与恬澈, 察觉本体的永恒,珍惜当下,真正领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二胡这一艺术审美建构是建立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基础上的,其审美范畴涵盖了中国民族乐器审美范畴的一般范式,更有其独特之处,当代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感受二胡音乐多变的艺术风格。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其审美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行为向导和评价标准的作用。通过学习二胡艺术的人文历史和其审美渊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审美理念,既能体悟其二胡艺术“沉郁之美”,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仁者爱人”,又能感受二胡艺术“飘逸之美”,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意气风发”,更能领悟二胡艺术“空灵之美”,引导当代大学生“珍惜当下”,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同时,二胡艺术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其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二胡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其艺术表现形式和表演内容不断发展创新,集传统文化之大成,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时至今日,不少优秀的当代二胡作品,如二胡演奏曲《走进新时代》,仍在继续谱写时代赞歌。大学生在二胡艺术学习和器乐鉴赏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又涵养了艺术素养,还能受优秀作品承载的崇高精神感召,主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蔡钊,闫楚. 中国器乐审美范畴论刍议——基于美学范畴史论视野[J]. 山西档案,2017(06):171-173.
[2] 蔡钊. 论禅宗“顿悟”对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49-53.
[3] 黄文君,隋欣.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J]. 艺术研究,2019(01):94-95.
[4] 修海林. 民族器乐审美中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范畴[J]. 人民音乐,2009(09):18-21.
[5] 咸国军. 新时代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23.
[6] 何孝廉. 琴操入神桃李芬芳——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瞿安华先生的艺术人生[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1): 106-109.
[7] 路露,譚勇. 新文化美育观与刘天华“国乐改进”历程追溯[J]. 文史杂志,2022(02):66-69.
[8] 姜竞. 浅谈古琴乐曲“空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J]. 北方音乐,2017,37(23):33.
[9]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贵州省教育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深化美育评价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颜玉玲(1989—),女,硕士,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民族器乐;杨会新(1974—),男,硕士,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