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助力高职云教材建设实践探究

2024-06-06 10:16李盛林
职业时空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材建设

李盛林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教材作为一种新型交互式数字教材,正逐渐被引入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之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校园的建设,促进了云教材的智能化功能导学、交互式多元评价和探究式深度学习。在数字校园环境下,高职云教材建设路径包括:规范教材建设标准、组建教材建设团队、开发教材平台建设、协调教学关系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数字校园;高职云教材;教材建设

2021年3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中提到:“高等学校应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的建设,鼓励教师在编写、修订或引进高水平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电子课本、网络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软件和教学网站等。”2022年,教育部发布年度工作要点,再一次提出:“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抓好‘数字教材建设,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信息化建设肩负着时代使命,因此,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随着数字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教材作为一种新型交互式数字教材,正逐渐被引入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云教材的特点

(一)版面设计精致

云教材拥有杂志化的风格排版,版面设计精致、时尚、清新、自然。而纸质教材受成本限制,印刷比较普遍。

(二)丰富的多媒体素材

云教材可以提供丰富的高清图片、画廊、视频、音频、动画、3D等多媒体素材,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而纸质教材插图一般为黑白图片,且不可放大或隐藏,也无法插入视频或动画。

(三)强化学习效果

云教材提供趣味化、游戏化、情景化的互动模块,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体验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纸质教材只能通过章节习题来进行测试,一般不能得到及時评价。

(四)学习辅助工具齐全

云教材除了笔记、书签、高亮等传统功能外,还提供全文检索、学习记录、笔记分享等功能。而纸质教材不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跟踪记录,纸质笔记也不能随时分享。

(五)跨多端使用

云教材支持手机、Pad、电脑PC等多端使用,且各端互动连通,方便快捷,可以节省纸质教材印刷、运输和储存等成本。除了这些,云教材还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对环境和资源更加友好;可以随时随地更新内容,使教材内容始终保持领先。

二、数字校园建设对云教材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云教材的智能化功能导学

高校数字教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必须经历的过程,素质教育从教学层面强调“问题导学”功能,云教材的数字信息化,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极大程度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问题导学”功能的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数字校园环境下,云教材可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以及认知能力等学习行为进行客观、实时地分析。

1.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智能化导学。学习风格是体现学习者个性差异的重要指标。云教材根据学习风格理论设计测试模型,依托数字校园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自动检测。按照学习时长、内容查找记录、重点标注等功能,分析学习者对相应学习内容的偏爱,判断其认知水平,从而推荐有较强关联的教材内容供学生选用。

2.基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智能化导学。云教材利用数字跟踪技术,了解学生自动化行为学习方式,记录和分析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重构链式学习脉络,创设积极的导学情境氛围,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品质,维持学生学习动机[1]。学习者通过智能化测评工具,在自适应学习资源中发现问题,获得及时反馈,并熟悉自己的学习偏好、认知特征等。

3.构建自我认知智能为主体的多元智能导学。自我认知智能指个人通过对自己的了解、认识、剖析,明白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从而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云教材依据知识图谱,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进行技术分析,从而判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按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构建多元智能导学。

(二)促进云教材的交互式多元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一般为查看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是一种事后评价,较难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程跟踪。在数字校园环境中,知识不再只由课堂上教师传授,智能化环境为学习者开展“多元交互式”评价提供了有效支持。其中多元是指评价主体、目标、内容、方式是多样的;交互是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过程与结果、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往[2]。云教材具有过程跟踪、查询检索和分析挖掘等技术,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分析,可在不同阶段完整采集学习数据,伴随式收集学习者行为记录,并分析学习者学习数据,使交互式教学评价过程清晰可见,主要表现在:

1.通过笔记分享交互学习评价。云教材能够提供社区交流、笔记交流等功能,学习者可以在云教材中将自己的笔记分享给别人,也可以分享到别人的笔记,不同学习者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互相评价,为线上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

2.借助数字设备交互学习评价。在云教材配套的数字设备终端中,学生能够通过点击、输入答案、提交作业等各种学习方式,评价者可以跟踪学生学习行为的路径,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及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使交互的维度和即时性大大增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依托虚拟情境交互学习评价。云教材可以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并为学习者实现精细化匹配,实时采集其过程性学习数据,智能侦测到学习者学习的盲点与重复率,从而引导教师为学习者纠正错题,补足知识薄弱环节,帮助他们减少重复学习的时间,同时有助于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从而诱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云教材的探究式深度学习

数字校园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3]。”而云教材发挥其数字技术优势,从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等方面为学生创设深度互动的学习环境。

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整个数字化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信和工具等组成。云教材利用人工智能了解学生的知识点和技能水平,通过多媒体设备,如手机、Pad、PC端等,利用互联网构建数字化网络平台,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基础。

2.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课件和视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样化、丰富性等特点,不同媒体形式的资源之间,实现大范围的开放共享,可以组合形成新的资源,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云教材依托VR、AR等信息技术,丰富教材的真实性情境创设功能,实现教学资源的“情景化、仿真化、形象化”,实时交互,资源共享。

3.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指依托数字化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成围绕学生移动学习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4],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云教材通过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学习者利用收集、分析的可视化学习数据,进行互动交流、自我反思,分析小组或个人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云教材建设实践路径

(一)完善教材建设标准和规范

云教材增加了诸多数字技术元素,使教材超越了传统的形态,为教学增加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但云教材作为新型数字教材,不应僭越其教材的知识本质,数字技术的嵌入对云教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规范。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既要考虑云教材的制作、发布、传播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又要考虑云教材的内容、形式、交互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参与。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研制高等学校数字教材的建设标准,为数字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指导性规范。2022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等3项中小学数字教材推荐性国家标准,但高校数字教材国家层面统一的技术标准暂未出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数字教材标准可以参考中小学数字教材的标准体系,也应包括元数据标准、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出版基本流程等三个方面。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主管还应“站得高”“谋得远”,确立数字教材的教育标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是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数字教材建设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关键。主管部门应从知识价值、课程意义、育人主旨等方面出发,研制属于数字教材的教育标准[5],遵照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的原则,从最紧要的学段和学科做起,边研究建设边推进完善,以设定数字教材知识的边界与范畴,逐步推进数字教材的标准化建设。

(二)组建协同合作的教材建设团队

云教材编写要“抓得准”“编得优”,在教材开发建设团队中,既要有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也要有掌握前沿信息化数字技术的成员,还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各团队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协同合作。一本成功的云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团队负责人(教材主编)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有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有较高的专业造诣。云教材编写不能简单地将原有的传统教材数字化,要在内容甄选、框架结构、顺序编排上精准聚焦,坚持问题导向、效能导向,严格把关教材审核,团队负责人要对教材的建设质量总体负责。组建教材建设编写团队时,要保证团队成员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水平先进。同时,团队负责人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和表达能力,要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协调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其次,建设团队成员要合力实现云教材数字技术与知识的融合,要多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互促共进,着力提升教材編写的质量和水平。数字技术为云教材穿上华丽的外衣,但从教材的基础功能来说,云教材本质是尽可能地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因此,云教材建设团队应协调合作,保持数字技术与专业知识发展步调的协同一致,实现“技术嵌于知识的流畅、知识附于技术的融合”,把握学科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最后,建设团队要及时跟进调研,了解学习者对云教材的评价,充分发挥云教材的数字优势,及时修正教材中的技术功能差错和专业内容差错等,努力形成教材建设的亮点,使教材保持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教材平台建设和数据安全管理

云教材不仅内容要科学、严谨,领先于学科同类水平,还要有合适的呈现方式。搭建开放、兼容的智能化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云教材内容上的学情分析、质量把控、教学管理等功能,还可以实现云教材的分发销售、出版发行、数据分析,提高教材使用的便利性。同时,平台的知识图谱绘制、学习过程跟踪、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也能够实现云教材的用户数据记录、分析,帮助出版机构优化资源类型,实现教学跃迁,为云教材教与学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数字信息的顺畅交换和共享。

相关部门要积极运用国家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尽快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净化网络学习空间,在通畅的数字校园环境下,确保云教材的数据安全。首先,确保云教材本身政治导向和内容质量,保持数据稳定,不受非法攻击和篡改;其次,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和开发平台要制定数据使用和保密规则,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合作、共谋共建,不得随意泄露云教材管理单位(学校)、教师、学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最后,有关部门和机构应设计版权保护机制,开发技术手段,加强云教材版权保护,提高教材编者、开发商的积极性,推动云教材的可持续发展。

(四)协调好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

1.教师的“教”。为有效发挥云教材数字化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掌握知识体系与脉络;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生动性;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直观、形象、海量的数字资源,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适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实时互动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老师收集、分析、整理学生学习信息,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反思各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线下成长和学习过程,指导学生理性使用数字资源。

2.学生的“学”。数字教学资源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数字学习情境为学生的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机会,使学生在学会合作、交流、探讨的同时感受到学习者和老师的关系是对等的。老师实时给予学生点评和指导,但学生不是为所欲为的数字使用者,而是有限度的自主学习者,合理地浏览、搜集丰富的学习资源,顺畅地开展交互式学习,自主地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在合作、共享中思考与探究,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创生,达成高级的学习情感体验。

结 语

云教材作为新型数字教材,其实践与教学既要“守正”又要“創新”,“守正”是数字教材建设的基础,“创新”是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数字教材建设既要立足传统教材的使用情况,把既往好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坚持下去,通过“守正”蓄积力量,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有发展的眼光、发散的思维,多学习新媒体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手段,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创新性实践,使数字教材兼容并蓄、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锋,盛洁,黄炜.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点:智能教材的设计与实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3):101-109.

[2] 李萍,杨卫平.以数字化课堂观察平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4):39-41.

[3] 华璐璐.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变革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4] 杨欣斌,曹洁,王瑛,王银花,张国军.数字教材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趋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1):12-20.

[5] 石娟,石鸥.数字教材的多维样态与开发逻辑[J].教育科学,2023,39(01):50-55.

猜你喜欢
数字校园教材建设
数字校园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
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
教材建设对高职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的促进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校园App的设计与营销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基于Direct3D的三维虚拟校园交互式漫游系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