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4-06-06 14:03王雅琼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应用路径专业教育汉语言文学

摘  要:大学生不仅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实施者,还是带动大众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文章通过研究创新创业思维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融合方式,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发展创新路径,以此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综合性人才,运用列举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性原则、渐次推进原则、需求导向原则为基础,通过促进认知融合、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强化师资队伍等方式,提升创新创业思维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关键词:创新创业思维;汉语言文学;应用路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012-04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科学设置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创新教学资源,积极渗透创新创业思想,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以此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具有极强应用性的理工类专业相比,普遍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点探讨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路径与方法进行。

一、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少数地方高校直接照搬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自身办学定位及目标不符。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面临为文学类课程占比过大,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比较低的局面,难以培养出具有高度岗位适应性和应用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二)双师双能型师资比较短缺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必须先夯实师资力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经过多年沉淀整体较为丰厚,但双师双能型师资较少。即整体上为学术研究型师资,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师资较少,难以高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三)轻视实践教学

一些地方高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一线教师缺乏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思考及探索,难以适应当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二、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必然性

(一)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不了解现代教育实践理念,未能充分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学规律,整体呈现出学术浓厚的教学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实施应用教学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因此,只有真正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的教学理念,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目标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有效将双创思维融入专业教育中,使二者从当前的“疏离”逐渐走向“融合”,才能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地方高校在全面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专业教育作为支撑,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导向,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双创思维的培养,需要针对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技能、个性化特征等展开,只有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三、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对地方高校而言,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仍然是当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将双创教育应用到专业教育中,除了要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还要保证双创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所以,高校应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学习评价、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改革:一是将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理念及学业评判都纳入教学方案;二是注重对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和课时的充分融合;三是保证双创教育具有实践性,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体系。[1]

(二)渐次推进原则

双创思维的培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基于渐次推进原则,不断探索和创新,实施动态化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以河北某地方院校Z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该专业为了建立長效性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坚持“渐次推进”原则。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布置“五十部名著”阅读任务,其中包括文学理论著作、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哲学类著作,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5—7本名著阅读任务。在选择名著时,侧重于挑选河北作家的一些经典名著,例如《荷花淀》《红旗谱》《大雪无乡》等优秀作品。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双创思维对创作文学作品所起到的作用,以《大雪无乡》这部小说为例,作者关仁山敏锐捕捉到了河北省乡镇企业在20世纪末进行改革这一社会现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乡镇企业改革对普通职工人生道路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备深刻的教育意义。鼓励大学生创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布置“五十部名著”任务的基础上,布置文章写作任务,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名著赏析”“文学理论探讨”等作为研学项目,开展写作训练,以渐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需求导向原则

地方高校应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地融入双创思维,进一步协调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关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双创思维能够有所附着,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例如河北S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需求导向”原则,深入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敏锐把握趋势,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思维,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通过举办“校园文学比赛”的方式,以“新时代河北省乡村发展”为题目,面向学生征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文学创作中创新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组织“校园文化节”,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对河北作家的文学名著进行创编,例如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通过文艺汇演的方式将这些红色经典搬上舞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应对當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四、创新创业思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促进认知融合

要想将双创思维应用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必须先搭建好顶层设计。作为双创政策的制定者与引导者,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策略,构建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提供咨询、解读、协调等服务,给具有双创潜力的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双创环境的建设者以及社会资源的掌握者,政府还需制定出能促进学生发挥双创能力的激励政策,尤其应给予创业资金保障,如通过发动民间协会、公益性基金会等筹集资金,获得各类资金支持,降低学生创业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2]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与资金保障下,企业将积极参与大学生双创教育,实现协同育人,师生也会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纯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

学校必须意识到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开展的载体。在顶层设计中,应将两者的融合关系体现出来,从专业教学目标到课程的具体落实,都要始终贯穿两者的融合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应基于专业特色正确认知其与双创思维之间的融合内涵,通过政府文化部门、媒体、行业专家以及学校一线教师的深入探讨,把专业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树立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定培养具有双创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强学生写作、文创等能力的培养,逐渐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从而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创业意识。[3]

(二)创新课程体系

1. 优化课程设置

基于双创思维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不但是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切入点,还是落实双创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将基础写作、创意写作等作为必修课,将话剧创作、文创设计、新闻采访、经典诵读、口语交际等作为选修课,再以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为核心,建立起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文创实践能力。[4]例如在教授文学课时,可以通过剖析经典案例,带领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通过写作艺术提升文本分析能力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各类文体的具体写作技巧。当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年递增。因此,地方高校还需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融入办学方案中,通过调动区域资源中的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 实现课程目标融合

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并非只是在专业课程之中简单添加一些双创内容,而是要从根本上实现有机融合。双创精神本质上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校应对其教育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可以从社会需求和地方高校的特点着手,提升人文学科优势,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一专多能”,拓展专业方向。[5]可以适当融入秘书学、新闻媒体、行政管理、摄影录像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形成扎实的职业能力。

3. 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专业课教学方案充分落实的实际呈现,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除了要传授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语言类知识时,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语言现象进行观察、分析,达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目的。对文学知识而言,则可以从某一年代或区域中特有的文学现象着手,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教学

1. 建立校内实践基地

根据专业发展情况建立“创新创业与专业实践基地”,实现两者资源共享。学校应积极获取多方支持,对有利资源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给校内实践提供硬件支持。例如与当地书店、报社等联合创办文学期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文章,并优选学生轮流值编,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创作、阅读、甄选文章的能力。

2. 实施校企合作

以企业资源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外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结合专业认知与实践创新,全面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双创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实践。还可以将企业中的优秀人员引入学校,聘任其为兼职教师,以增加校外实践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内外互补,使双创思维培养和专业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他们毕业走向社会提供更加广阔的择业空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学校可以和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由其提供实习岗位,也可以与当地出版社、新闻媒体、机关单位等实施合作,给学生带来更多优质实践机会。[6]

3. 组织开展双创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实践竞赛活动,例如创业设计大赛、辩论赛、话剧展演等,邀请专家点评,召开读书分享会、报告会,活动各个环节都有专业教师指导,达到良好的过程管理。针对该专业分级开展实践活动,如春秋季节带领学生到校外采风,使他们了解地方文化,并进行深入调研,最终将地方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每次采风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或活动总结,将课上所学知识与课下所见所感结合起来。

(四)强化师资队伍

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水平

在校内,学校应加强引导,促使各个二级学院或系部之间定期开展学习与交流,通过教学经验总结和分享,改进教学方式,实施以优带优。在校外,学校可以选出一批具有一定双创素养的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实现思想觀念与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 优化师资结构

高校应与相关企业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管理者在校兼职,开展以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为主题的讲座,通过示范课堂教学以及学术理论研讨等形式,促进校内外师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较为稳定,且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使教育工作与学生实际及社会发展更加贴合。[7]

3. 为教师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首先,应尽可能给教师提供实践机会,确保其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后,有精力投身双创教育研究实践。其次,针对教师双创能力制订有效的评估机制,基于专业教学和双创教育需求,将评估标准和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结合起来。最后,鼓励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走进合作企事业单位学习,提升其实践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升双创思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应用水平,就应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落实顶层设计,实现认知融合,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或为教师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强化校企合作,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葛建伟.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1):134.

[2] 姜辉.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发展探析:评《汉语语言要素的语境研究》[J]. 高教探索,2018(08):133.

[3] 李芳.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设探索[J]. 语文建设,2016(02):21-22.

[4] 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 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47-152.

[5] 徐清华. 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多维思考与改革: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J]. 语文建设,2019(07):83.

[6] 刘桂香,马长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7(20):70-74.

[7] 关鑫. 以矛盾视角探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4):3-5.

(责任编辑:黄文波)

基金项目: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探索”(项目编号:2021 GJJG579)。

作者简介:王雅琼(1981—),女,硕士,张家口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学。

猜你喜欢
应用路径专业教育汉语言文学
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路径研究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刍议小学数学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