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2024-06-06 07:14吴广知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9期
关键词:原则价值核心素养

[摘要]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以劳动基地为主的生产劳动、以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为主的服务性劳动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在小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班级自发、家校协同不足等现象。笔者所在课题组围绕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建设和实施开展探索与实践,总结出此领域实施的价值意蕴、原则以及策略等,推动小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 核心素养;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价值;原则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导向,稳步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效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课题组结合“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价值意蕴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日常生活劳动围绕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展开,涉及衣、食、住、行、用等,指向的是每一个个体自身,对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生活劳动中增加选择机会

最初的劳动都是从日常生活劳动开始,而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穿衣、扫地、做饭等都是一个人生存的必备技能,也是绕不开的一个方面。相对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而言,日常生活劳动是学生参与时间最长的劳动,学生选择面更广、时间更自由、参与机会更多。

(二)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

劳动教育与普通学科教育相比,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不断积累更多的生活技能和方法。例如,在谈及学蒸米饭的经历时,学生讲述不是水多了饭变成稀饭,就是水少了米饭太硬,但在坚持不懈地练习和父母的鼓励指导下,逐渐熟悉了蒸米饭的流程。

(三)在自我管理中懂得责任担当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事实上,着眼于个人事务的日常生活类劳动是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大量、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深刻的经验,进而提升劳动素养。《朱子家训》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会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学生,具有规划意识,做事情就会井井有条,进而更加自律,更具有担当精神。

(四)在劳动教育中促进换位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他们的体验与感悟。以做家务为例,家长与其苦口婆心地向孩子讲述做家务的好处,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孩子自己洗衣、做饭、烧水、扫地,既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也能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从而更加体谅父母。

二、遵循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

(一)组织形式的协同性

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场域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学校劳动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家庭是实施日常生活类劳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主动分担家务。在实施过程中,将学校课程所具备的系统性、规范性优势与家庭所具备的实践机会多、时间灵活优势相结合,从而使劳动真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内容设计的进阶性

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能力训练,也包含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其本质上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要求、自我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设计进阶式劳动教育内容,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自我力量,体会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活动实施的持续性

劳動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通过参加日常生活类劳动去实现。每一个劳动项目都体现着周期性,学生通过持续参加劳动形成稳定的行为倾向,进而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

(四)教育引导的互动性

日常生活类劳动存在着师生、生生、父母和孩子之间知情意行的互动。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相信孩子,耐心指导、督促,倾听孩子获得劳动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能很好地发挥育人功效。

三、实施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的策略

课题组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基于“1+3”模式开展实践。

(一)家校融通,实现劳动场域的联结

1.家校优势共建

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优势在于:劳动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多,时间也较为自由;局限性在于:具有相对随意性,家庭劳动教育的效果因人而异。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的优势在于:有固定的课时,学生可以对日常生活类的劳动技能、劳动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局限性在于:学生在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条件有限。结合家庭和学校分别开展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的优势和局限性,通过融通的方式将学校劳动课程与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由学校进行劳动方法的引领、提升,并进行初步实践,由家庭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拓展和广泛深入实践。

2.导师制做好保障

聘任家长为家庭劳动的指导教师,家长着力做好孩子家庭劳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教师开展常态化课堂教学任务,家长做好有益补充。以第一学段“我的衣服我会叠”为例,劳动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如何叠自己的衣物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回家后叠衣物,家长做好劳动方法和技能的补充。

(二)课程主导,构建劳动教育的体系

1.目标纵向设定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生长·我是自理小达人”“生智·我是家庭小主人”“生慧·我是生活小主人”三条线索,制定劳动目标。

以“生长·我是自理小达人”树立学生劳动意识。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动意识,从个人、家庭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品质。如第一学段,目标设定为初步形成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表现为洗、叠简单衣物,擦拭桌椅、书桌等;会自己穿衣,简单整理衣物、书包等。

以“生智·我是家庭小主人”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目标设定为初步形成关爱他人、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能力,表现为会用卫生工具擦门窗、柜子等,会制作水果拼盘、加热饭菜等。

以“生慧·我是生活小主人”学生孕育劳动素养。形成能综合运用劳动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素养,目标设定为初步具备坚持不懈、不畏艰辛、追求创新的精神,表现为会整理书柜、衣柜等,简单使用与维护家用电器等。

2.课程进阶横向构建

以日常生活类劳动的四个任务群为依据,结合学段特点和任务难度的不同,分别设计“卫生的家”“整洁的家”“健康的家”“安全的家”四个课程(见表1)。通过搭建这类有体系的课程,让家校劳动实践指向明确,让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针对具体劳动项目的任务学习,又有真实的劳动体验。

(三)劳动支架,突出实践的效果

1.提供教与学支架

劳动教育注重学做合一,在劳动中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给劳动教与学提供指导支架,课题组依据《劳动课程标准》制作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20例指导手册,教师按照课程进行教学指导,增强计划性;家长依据指导手册做好指导和监督,增强指导性;学生依据劳动任务清单进行“周周清”劳动实践,增强自主性。

2.任务支架贯穿始终

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和家长成为学生实践的导师和助手,教师和家长不用布置指令性的任务“你做什么”,而是布置项目任务“你需要做什么”。比如,不布置让孩子去买牙膏这个单项任务,而是提出“家中的牙膏补充保障由你负责”这样的任务要求,引导孩子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会自我存在感和价值。

(四)评价多元,注重综合评定成效

1.劳动课程即时评价

教师明确每个环节的评价要求,在课堂教学、家庭指导等过程中对学生的劳动进行即时评价。通过家庭劳动任务清单的写实记录,对学生在持续性劳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综合性评价

通过劳动技能比赛、劳动项目汇报等多维实践展示,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以及劳动精神。

3.结果性评价

班级设立劳动成果展示墙,对学生的劳动心得、劳动作品图片进行展示,用可视化的成果让学生分享和体会劳动的乐趣。

学生在实践与评价反馈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积极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自主劳动能力与品质。多元评价让学生明确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改进;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感受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

内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回归到对劳动价值的弘扬、对具有工匠精神劳动者的推崇以及立德树人的本质上。聚焦日常生活类的劳动教育,核心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通过系统地构建和指导,学生在长期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渐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意义与价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长劳动本领,发扬劳动精神。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日常生活类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22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泛在:劳动教育的应然遵循——劳动教育原则与方法谈之三[J].教育文汇,2023(12).

吴广知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原则价值核心素养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