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莉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和师生互动较少等问题,都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当前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展开研究。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在指导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要着力发展其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广大教学工作者面临着重重的考验,不仅要革新自身的教学模式,还要同学生一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学习者”,让每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一改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化学习模式,在扎实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要占据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发展规律等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须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视为与学科教育等同的地位,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
首先,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创新意识不足,仍然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知识以线性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做法既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又未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思维能力培养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的单一还会造成学生“读死书”,知识面仅限于书本上,有的教师在考试前还会给学生勾重点知识,让学生着重记忆这些知识点。学生产生了惰性学习心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不愿意探索知识了,而只是以考试为目的,觉得能记住这些解题方法就行,不需要理解知识点。
最后,“双减”背景下,教师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因此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就要多样化,要与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接轨”。小学时期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引入好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部分教师未改变教学理念,缺乏教学创新,难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发展不理想。
(二)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在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哪些不足等。
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多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对数学学科的热情也逐渐消退。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评价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学校方面,要通过培训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他们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能从教学的各个阶段有效开展教学。教师方面,既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重点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要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经历的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以“位置与方向(一)”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创设相关情境,如“周末,大家准备结伴去公园玩,A同学的家在B同学家的右边”然后让学生按照路线图分别说一说要朝着什么方向走,或者说一说A、B同学的家分别在什么位置,到聚集地时应该怎样走等,用实际问题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数学问题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受畏难心理的影响,很多学生害怕自主探究,时间久了,他们便会陷入被动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以“数学广角——推理”这节课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观察、分析、推理和表达的欲望,教师需要提前创设一种情境,借助多媒體播放双胞胎姐妹的一组照片,然后提出问题:“隔壁班有这样的一对双胞胎,姐姐叫青青,妹妹叫欢欢,大家可以分清哪个是姐姐吗?”台下学生鸦雀无声。这时,教师可以对情境作出补充:右边的女孩说“我不是姐姐”,现在你知道谁是姐姐吗?至此,本节课的“推理”主题也就被引出。而后,教师提出类似的问题:
“桌子上放着《格林童话》《西游记》和《一千零一夜》三本书,小李、小王与小丽每人拿走一本。小李说自己拿走了《西游记》,小王说自己没有拿《一千零一夜》。请问小丽最后拿的是哪本书呢?”要求学生根据情境,以排除法完成推理,提高解题速度。
(三)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数学这门科目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强,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的氛围至关重要,基于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自身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能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出现错误并不可怕,而是进一步提升的契机。
以“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如准备相应数量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操作这些实物来掌握6—10的数量,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提供物体,之后的动手操作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并非只有数学强调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学习每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科思维,以学科的思想来思考探究。数学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的每一道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单纯地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解答。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不同的解答方法都教给学生,让他们对不同的解答方法进行思考,探究相同的数学题目不同的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的思维逻辑,不同的解答方法都是从题目的哪一个点来解答的。
数学是一门连接性很强的学科,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很强的连接性,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不同章节的连接。以“长方形和菱形”教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长方形和菱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圆形和圆柱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推导出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再次对比。这种类比和联想的学习方法,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够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打造民主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降低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恐惧感,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入教学中,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引导者和助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以“时、分、秒”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接触过钟表,时针、分针以及秒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引导学生说一说关于时、分、秒的知识,包括钟表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如果让你用关于时、分、秒的知识设置问题,你会设置怎样的问题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尤其是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此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接下来,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在小组中开展实践学习,使整个数学课堂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构建高效课堂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七)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基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开展生活化的趣味教学。在备课环节,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要确保问题解决方案的多样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以“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商品的价格标签上常常用到100以内的数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超市观察物体的价格并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数字。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商品价格的规律,如折扣、优惠等,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兴趣和动力。
(八)加强日常教学评价反思
在日常教学评价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近一段时间的综合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不仅包含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现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结合学生课下作业中的学习反馈,实施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首先,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所展现出的错误,深入分析错误所体现的数学思维,着重激发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从而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教授“混合運算”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推动学生数学推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整体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法则时展现出的不足。
再次,教师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信心;通过多元教学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已有的学科知识迁移到数学学习中。这不仅有效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还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探究意识。
最后,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计算算理和算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革新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形式、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切实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注重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评价和反思,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多措并举,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