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联动的“教—学—评”一致性探索

2024-06-05 05:50:46孟春丽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三维操作情境

孟春丽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应从三个维度进行。第一维注重情境营造,让情境“该出手时再出手”。第二维注重学生亲力亲为的操作,由“教本”课堂变为“学本”课堂。第三维注重生活印证,让学生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经验。“三维”联动,环环相扣。以《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为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情境;操作;生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更广意义上的“评”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所谓“一致性”,主要针对内在逻辑关系,就是教、学、评目标和内容指向的“匹配或吻合程度”[1]。“教”是为“学”而服务的,“学”必须基于“教”的目标而深入,“评”必须围绕“教”与“学”而展开,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如果目标、评价与教学是一致的,环环相扣,有效学习就能落到实处。

通过溯源性思考与创新性实践,我们认为,基于“三维”联动能够更好地在小学数学中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所谓“三维联动”,就是融“情境”与“体验”于一体,促“生成”于自然间。第一维:情境,是新颖具体的,容易点燃学生的兴趣。第二维:体验,是在实践操作中具身产生的。第三维:生成,基于现实生活的印证,容易同时触动学生的思维层与情感层。下面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为例进行探析,以期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情境:该出手时再出手

“入境始于亲。”如果教学内容是通过情境呈现出来的,学生容易从被动的“教”转移到主动的“学”上来。有效的数学情境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层与思维层———情境出示后,不是让学生被动欣赏,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好好伸展。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指向三个维度:一是情境与教师的“教”高度契合;二是情境与学生的“学”高度关联;三是情境与师生的“评”息息相关。三个维度互相关联,一方面指向学生类比、演绎、归纳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指向“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图形的运动》而言,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情境何其之多。但如何让情境变得有效,如何杜绝急功近利,如何“该出手时再出手”,如何让情境成为“教—学—评”之间的有效桥梁,考验着师生。以下两次磨课,情境所体现出的作用就不一样,如表1。

由上观之,第一次磨课中“情境”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尽管“巨大的、醒目的、徐徐旋转”的气球暂时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层,但未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层———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与“评”。第二次磨课则避免了这一尴尬,精彩的呈现先让位于“学”,让位于学生的入脑入心:常规情况下,四大明星的愿望自然不可能实现,那么,非常规或者创新情况下呢?平面上不可能,那么立体层面上呢?诸如此类的猜想、讨论、评价、验证之后,学生逐渐从平面静态方面转移到立体动态旋转方面来。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情境中最后的结果。如此,学生的“恍然大悟”不是来自于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源于自己一步步思考的过程,“教—学—评”融为一体,落到实处。

“该出手时再出手”的情境介入过程,可视作是“三维”联动的第一维。此维度内,重要的不是情境本身,而是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与学的契合,拒绝学生只“看”不“思”不“学”不“评”的被动做法。唯有让学生成为“剧中人”,从配角变为主角,才能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操作:亲力亲为真学习

有效课堂中的学生不仅仅是情境中的主角,也是真实操作中的主角。多媒體情境哪怕有力地指向三个维度,但其功效也是有限的。唯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知识内在的机理或规律才能更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所学所得才能更深地贮存在学生的头脑深处。教师充分放权,少一些理论上的大讲特讲,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设计”“探究”“制作”,才是洗尽铅华之后显素姿,才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应有之义。《图形的运动》一课中,完全可以淡化“教”,凸显“学”,倾斜于“评”,通过让学生“动一动”去理解“平移、旋转”的真相与精彩,如表2。

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出现因为没有找到旋转中心而导致旋转不到位的情况。而这,恰恰为学生进一步的真学习与有效的“评”提供了契机。正是在挖洞、裁剪、描绘等操作中,由抽象到形象、由“疑惑不解”到“原来如此”,学生积累了自我纠错的活动经验,学习力、实践力与迁移力逐步提高。课后学生自做几个能旋转的模型中,有的有明显的旋转中心,有的则没有。教师组织学生就旋转的“三要素”进行评价。

亲力亲为的操作环节可视作“三维”联动的第二维。此维度充分灌注实践气息,把握实践脉动,进一步接地气、接实践,注重学生的具身体验。其中,仍然注重“评”这一环节———学生“做”到哪里了,“做”到什么程度了……诸如此类的关注中,“教”与“学”、“学”与“评”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的有效落地。

三、生成:基于生活实评价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有效的数学学习必定有新的生成,能够举一反三,或者举三反一,正所谓:“举一隅得三隅。”所谓“一隅”针对教材,所谓“三隅”针对生活。如此,打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通道,学生必能涵养高阶思维,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经验。同时,“举一隅得三隅”,也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学用结合究竟达到了什么层面、学生能否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等等,其具体指向明确,评价资源丰富,如此让有效评价落地生根,如表3。

这样的生活印证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意义的。抓住现实生活这个“根”,学生既容易打开话匣子,也容易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诸如“车轮在旋转车身在平移”“部分在旋转整体在平移”等讨论,容易让课堂升温,容易让有效评价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你太了不起了,居然把一个整体分成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两部分,你的思维细腻、缜密……”最重要的是类似的评价让学生有新的生成:“不仅仅是空间上两部分运动得不一样,也有时间上的不一样,比如大坝放水时,一开始是旋转,后来就是平移……”这样由此及彼的生成,这样的“举一隅得三隅”,正是数学学习中难得的境界,正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有力体现。

这样的生成可视作“三维联动”的第三维。此维度注重“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注重生活印证上的扩充和延伸,更注重“教—学—评”的高度契合。对于学生而言,实现了学习的延伸;对于课堂而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教—学—评”一致性为落实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2]。沿着这个方向,学生必将在三个维度内都有所获。第一维,通过新颖具体的情境,“教”与“学”发生本质勾连,学生思维活跃;第二维,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操作,由“教本”课堂变为“学本”课堂;第三维,通过基于生活的现实印证,打造务实的“行走的数学课”。如此,“三维”联动,“教—学—评”有机融合,学生实现了学习的高效。

参考文献:

[1] 杨和平 课标“教—学—评”一致性、一体化等概念的内涵分析及辨别[J] 福建教育,2023(19)

[2] 王春梅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 小学数学研究,2023(3)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三维操作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18:29:20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发电项目PDMS三维设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能力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7:25
包埋在病理制片中的应用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