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2024-06-05 15:34钟彦亮
月读 2024年6期
关键词:颜氏颜氏家训北齐

钟彦亮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三季书目已经发布,“四书”之一《孟子》、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墨子》、中国古代农科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巨著《农政全书》,以及《灵宪》《营造法式》《论衡》《海国图志》《颜氏家训》《左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十余部闪烁着多元先贤思想光辉、流传千古的中华典籍将在新一季节目中与大家见面,涉及史学、文学、科技、医学等不同领域。我们将对这批典籍进行逐部解读。

古人讲究“修齐治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作一体,逐层推进,而“齐家”便是其中关键的环节。这是因为家庭既是个人生活的起点、道德养成的源头,又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相当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传承,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家风文化。

而谈到家风文化,就不得不提由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了。

芝兰玉树,欲生阶庭

家训是什么?《说文解字》:“训,说教也。”训的本义是教导,家训就是家中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教导,又有“家诫”“家诲”等别称,可见“家训”天然带有训诫和教诲的意味。但正如之推所说:“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古代圣贤已将各种训诫的“大道理”讲得很完备了,更何况“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序致》),近世以来阐释“大道理”的著作亦是层出不穷。那之推为何还要冒着“屋下架屋,床上施床”重复说理的风险,为颜氏子孙留下一部《家训》呢?

从时代环境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政治,世家大族与皇帝共享天下,而这些阀阅之家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往往十分注重家庭和家族教育。东晋时,谢安问子侄辈:“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大家一时答不上来,唯独谢玄应声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階庭耳。”(《世说新语》)谢安听后很高兴。其实,希望自家子弟成为“芝兰玉树”,既是时代风气,又是人之常情,只不过在门阀政治盛行的年代显得更为突出,颜氏家族也不例外。

更何况颜氏家族来头不小、世德传衍,据之推所说,他们先祖“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祖上乃孔子高足,所谓“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诫兵》),比如位列孔门“德行”首科的颜回,正是之推的祖先。

即便不提远祖,单说近百年来的,颜氏家族也堪称门风优良、人才济济。之推九世祖颜含,东西晋之交的儒士,《晋书》盛称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其三子“并有清誉”。之推的祖父颜见远、父亲颜协“并以义烈闻”,而且颜协还“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

正因此,之推才自信地宣称“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序致》),他不仅深受颜含遗训的影响,如“婚姻素对,靖侯成规”(《治家》,颜含谥曰靖)、“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止足》),而且还称自己尚在年幼之时,便跟随两位兄长侍奉父母、学习礼仪,家中长辈也循循善诱、温言勉励,“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序致》)。祖辈代代相传的好家风、长辈耐心的教育、家庭的温馨氛围,都让他深以为念。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特别注重子弟教育的环境影响下,加上之推从小便深受颜氏家风的熏陶,又出于希望子孙成长成才的人之常情,他都感到有责任要写作《家训》,将颜氏家风传承下去。

身仕四朝,饱经世患

之推之所以要留下《家训》,除了时代的影响和家族的传承外,更与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慕贤》)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颜之推(531—约590),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西晋永嘉之乱后,颜含随晋元帝衣冠南渡,颜氏遂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世代繁衍。等到之推出生之时,北有东魏、西魏政权,南为南梁政权,正由梁武帝萧衍统治,而此前南方已历经了东晋、刘宋和南齐三个政权的更迭了。

我们知道,之推从小便深受父辈的勉励,但不幸的是他九岁丧父,家道中落。面对颜家“家涂离散,百口索然”的困局,之推的兄长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或许是怜惜幼弟,他们不免对之推有些过分宠爱,管教不严,以至于“有仁无威,导示不切”(《序致》)。

之推十二岁时,遇上武帝第七子梁湘东王萧绎讲解《老子》《庄子》。他出于一时好奇,便与萧绎的门徒一同听讲,但空谈玄理并非其所好,回来便开始精研家传的《周礼》《礼记》《左传》等儒家学问,同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并写得一手“辞情典丽”的好文章,“甚为西府所称”。

之推年少得志,又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因此颇为当时纵情任性的名士风度所染,“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与其父颜协“修饰边幅,非车马未尝出游”的端方形象恰成鲜明对比,“时论以此少之”。

然而,承平的岁月很快一去不复返。太清二年(548)八月,南梁爆发侯景之乱。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软禁武帝;五月,武帝在忧愤交加中被活活饿死。太子萧纲随后即位,改元大宝,是为梁简文帝——而这年之推刚好十九岁,在局势危急之下,他“未成冠而登仕”,被萧绎任命为湘东王国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

大宝元年(550),萧绎派世子萧方诸镇守郢州,并命之推为中抚军外兵参军,掌管记。二年(551),侯景“访知郢州无备,兵少”,便让部下宋子仙、任约率轻骑攻袭郢州,城破,将方诸、之推等人一同俘至军中,并多次想杀掉之推,所幸侯景军中的行台郎中王则再三救护,之推才免于一死,随后他便被囚送至

建邺。

552年,侯景之乱最终为萧绎平定,他也借此即位江陵,改元承圣,是为梁元帝。此时之推也从建邺回到江陵,萧绎便命其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

萧绎登基后,他的兄弟子侄都在觊觎皇位,战争仍旧继续。此时,萧绎的侄子萧詧(chá)遣使向西魏称藩,请求归附。554年,西魏派兵进攻江陵,萧詧则出兵会合。最终西魏军攻陷江陵,并“虏其男女十余万人,收其府库珍宝”,萧詧以土袋闷死萧绎后,自己则登基称帝,是为西梁——而在江陵城陷之前,萧绎竟烧掉古今图书十四万卷,造成继秦始皇焚书以来中国文化史上又一次大浩劫——而在此次江陵之祸中,之推又遭西魏所俘,但西魏大将军李穆很看重他的才华,将他送往弘农,令其执掌自己兄长阳平公李远的文书工作。

当初,梁武帝于太清元年(547)派侄子贞阳侯萧渊明接应南下投梁的侯景,不料途中却为东魏将军高澄所俘。550年,高澄遇刺身亡,其弟高洋趁机执掌朝政,并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己则登基称帝,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即齐文宣帝。当江陵之祸的消息传到北齐之后,高洋便决定扶持萧渊明返梁称帝,为示友好,还特地将之前俘于东魏(北齐)的南梁使者谢挺、徐陵等人一并送还。

这时困于西魏的之推听说了此事,想着不如逃往北齐,再借北齐之手重返故国。刚好正值黄河暴涨,之推觉得机会难得,便备好船只,带着妻儿逃往北齐。途中他们闯过素有“水流迅急,势同三峡”(《水经注》)之称的砥柱险段,“时人称其勇决”。

北齐天宝七年(556),之推一家历经艰难险阻,终于顺利抵达北齐首都邺城。但人算不如天算,次年,陈霸先于南方称帝,是为南陈,梁朝正式灭亡。之推见状,只好留在北齐出仕。高洋一见之推便十分高兴,立刻任命他为奉朝请,并引入内馆之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很受重用。后来,之推随高洋至天泉池,高洋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便让中书郎段孝信将任命诏书拿给之推。但之推正于“营外饮酒”,段孝信便将此事报告给高洋,于是高洋暂止了任命。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四年(573),北齐置文林馆,之推待诏其中,除司徒录事参军,很为名臣祖珽所重,“令掌知馆事,判署文书”,又迁通直散骑常侍,很快又为中书舍人。高纬有事要办,常令中使传旨,之推便秉旨发布文告,“馆中皆受进止”。文林馆上奏的文书,都要由之推加上封条印记,于进贤门上奏,等到答复后退出。之推“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很得高纬信任,因此“为勋要者所嫉”,并想陷害他,但没有成功。不久,之推出任黄门侍郎。

576年,已取代西魏的北周发兵攻打北齐,并很快攻陷了晋阳,高纬轻骑还邺,情况窘急,计无所出。此时之推献计投奔南陈,但遭丞相高阿那肱反对,之推的计策最终不为高纬采纳,但依旧让他担任平原太守,命其守住黄河渡口。

577年,北周灭亡北齐,一统北方,之推遂入北周,并于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二年(580)担任御史上士。581年,杨坚逼迫宇文阐禅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之推遂入隋为官。开皇中(约590),之推被太子杨勇召为文学,“深见礼重”,不久因病去世。

之推在北齐育有二子,长子思鲁,次子愍楚,都有不忘本的意思。入周后又育一子,名为游秦。

之推几经世变,身仕四朝,既见证了南北朝乱世的终结,又目睹了隋朝开创的开皇盛世,他既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却又有主动选择的“高光时刻”。因此,当他年逾花甲,病体支离,自感大限将至之时,回首平生,他或许会想到那个“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序致》),心里明知纵饮不对但却终究难改的自己;又或许会想到那个在乱世之中多次与“白刃为伍”又侥幸活命的自己……总之,之推一生丰富的经历,也让他深感有必要把自己“铭肌镂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贻留子孙,以为他们的前车之鉴,避免出现后车之覆。

《家训》何以为家训之祖

之推一生著作宏丰,《北史》之推本传称他“有文集三十卷”,其中最著名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家训》。

通行本《家训》共有七卷二十篇,据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考证,结合《家训》出现“开皇二年”“今虽混一,家道罄穷”等语,可考知此书“实作于隋开皇九年平陈之后”,为之推晚年之作(但不排除部分篇章是他早年所作)。

《家训》一般题为“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我们今天也继承了这一说法,那为何一部作于隋朝的书,却题上北齐的官职呢?余嘉锡先生解释道:“然则古人署官衔,固有从其平生所重,而不以著书之时断者矣。”在南北朝时期,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并掌机密文字,地位要害,颇为时人所重,甚至《旧唐书》为之推的后人如颜师古、颜真卿、颜杲卿等人立传时,都会提及之推為北齐黄门侍郎的身份,连之推自己也说:“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吾近为黄门郎,已可收退。”(《止足》)可见“黄门侍郎”既是时人所重又是他本人满意的官职,《家训》以北齐官职题署,亦是古书常例,不足为奇。

我们知道,家训由来已久、佳作频出。例如孔子庭训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另外如西汉刘邦《手敕太子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诫兄子严、敦书》、经学大师郑玄《戒子书》,魏晋时期王肃、王昶、嵇康、杜预等各有《家诫》。那么成书于隋朝的《家训》,在历史上并非出现得最早,并且作者之推只是普通文官而非王侯将相,那它为何独享“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美誉呢?

从体裁上看,此前家训通常是以警句、单篇文章或篇幅较短的书籍出现,而《颜氏家训》却改变了这点:它分篇撰写、各有主题、前后连贯,并首次以长篇书籍的体裁加以系统地呈现,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颜氏家训》(以下简称《四库提要》)所指出的:“至杜预《家诫》之类,则在前久矣。特之推所撰,卷帙较多耳。”因此它也成为中国首部家训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家训这一体裁发展至《颜氏家训》已然完备,此后的家训均难以逾其范围。

从内容和价值上看,由于之推既是乱世终结的见证者,又是学问渊博的大学者,所以《家训》不仅是一部立身治家的“行动指南”,又是一部以个人视角记录南北朝历史的“私家史书”,更是一部凝聚他毕生治学精华的“学术秘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远非一般以训诫说教为主的普通家训所能相提并

论的。

从影响上看,此后受《颜氏家训》影响的家训类作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崇文总目》便以《颜氏家训》为首,下列《家范》《开元御集戒子书》《六诫》《卢公家范》等受其影响的家训书籍。更重要的是,受《颜氏家训》影响的颜氏子孙如颜师古、颜真卿、颜杲卿等人,他们又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又是其他家训所不可比拟的。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行动指南:《家训》的思想价值

之推身处乱世,却又能维持家业,因而他为人处世的经验和经营家庭的方法不乏参考价值,《四库提要》便引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评论:“(《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并指出:“今观其书,大抵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

例如,家长如何经营家庭?之推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治家》)家长与家庭成员的相处中,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可“爹味”很重地单方面要求家人付出或变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此外,之推还提倡不管生男生女,家长都要一视同仁,他批评了前人把生女视作家庭累赘的谬论,并认为:“天生蒸民,先人传体,其如之何?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治家》)

再如,之推提醒家长要尽量平衡好对每个孩子的关爱,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教子》)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二胎、三胎家庭也不无启示意义。

又如,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之推鉴于自己从小失了严格的管教,长大后难改纵酒之习,认为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放纵,要严慈相济,所谓“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治家》)。

之推尤其注重教育孩子刻苦读书,专门作《勉学》篇以勉励孩子学习。他说:“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要求孩子把读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之推还强调道德的培养,反对教育子女投机钻营、攀权附贵,希望孩子成长为高风亮节之人。他举例道:“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教子》)

而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之推牢记颜含的遗训,他批评道:“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攀比门户高低和计较彩礼多寡并不能使婚姻幸福,反而导致“或猥婿在门,或傲妇擅室,贪荣求利,反招羞耻”(《治家》)。

《家训》中关于立身治家的思考还有很多,其中不少还闪烁着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彩礼买卖等进步思想的光辉,对于我们立身治家,甚至观照社会确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家训》毕竟是一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作品,其思想难免有保守甚至迷信之处。例如,虽然之推在《杂艺》中介绍了书法、绘画、射艺、卜筮、算术、医学、棋艺和投壶等各种妙趣横生的技艺,并认为它们均有怡情养性之效,不妨涉猎,但却不值得投入过多时间钻研。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若士人精通某项技艺,则易被帝王视作弄臣,以“倡优畜之”,难以施展胸中的抱负。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之推或许言之有理,但以今天的目光看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又如,之推似乎忘了梁武帝“溺于释教,弛于刑典”的历史教训,反而在《归心》篇中大肆宣扬佛教,并为佛教中诸如因果报应的迷信成分强作辩解。这些需要我们辩证看待、仔细甄别。

私家史书:《家训》的历史价值

之推涉足南北,交游广阔,他在写作《家训》时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不仅列举了当时南北方许多不同的情形,还结合自身的经历以作印证,这使得《家训》还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家训》可与正史互为补充。例如,《南史》记载梁元帝世子萧方等(谥号武烈太子)“少聪敏,有俊才”,著有《三十国春秋》,是个历史学家。之推在《杂艺》又称:“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方等还是个绘画技艺高超的画家。

此外,《家训》还记载了大量南北方风俗的差异,能幫助我们了解当时南北方风俗的异同。例如,“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风操》)。

同时,之推还从个体的视角记录了南北朝历史,为后人留下不少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这段历史。例如,之推记录了南梁士大夫养尊处优的排场,他们“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等到侯景之乱,他们“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继而描绘了建康令王复“认马为虎”的丑态,王复“性既儒雅”,却“未尝乘骑”,他“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涉务》)

学术秘籍:《家训》的学术价值

《家训》还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其小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上。

中国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称之为“小学”,而之推正精于此道。开皇初年,之推、萧该、刘臻等八人曾一同到音韵学家陆法言家中做客。夜永酒阑之际,大家开始讨论古今南北音韵的异同,希望“捃选精切,除消疏缓”,编出一部优质韵书以正音正读,其中之推、萧该“多所决定”(陆法言《切韵序》),而《切韵》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由此可见之推小学功底之深厚。

《家训》中《书证》《音辞》两篇集中体现了之推治小学之精华,不妨参看。更重要的是,之推指出小学是阅读古书的钥匙,说“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勉学》),为我们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应循之

路径。

之推一生屡掌文书,文学功底深厚,《北史》称他“辞情典丽”“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北齐书》又收录他的《观我生赋》,称“文致清远”。《家训》本身就有不俗的文学价值,其文字清丽典雅,要言不烦,时而妙珠连珠,时而如话家常,值得细细品味。不仅如此,之推还善于品评文章,《文章》篇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大可与《诗品》《文心雕龙》等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经典对读,以提升自身的古代文学修养。

正因《家训》内容丰富、价值巨大,故而《四库提要》盛称其“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曼衍旁涉,不专为一家之言”。据此,我们不妨把《颜氏家训》看成是“颜氏

家学”。

泽被千古:《家训》的深远影响

在《家训》“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帮助下,颜氏子孙很好地继承了颜氏的家风家学。据《旧唐书》记载,隋朝时,之推三子颜思鲁、颜愍楚、颜游秦,与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并称,时人誉为“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并且“少时学业,颜氏为优”。

初唐时,训诂学家颜师古,正是思鲁的长子、之推的嫡孙。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由他写成的《汉书注》,便颇受《家训》的影响,例如,师古将《汉书·高后纪》中“犹豫”的“犹”解释为兽名,便是继承了《书证》的观点而来。师古的《汉书注》成就很大,是历代研究《汉书》的必读之书。而师古的弟弟颜相时“亦有学业”,著有《汉书决疑》十二卷。

盛唐时,书法家颜真卿、烈士颜杲卿的五世祖即为之推。真卿书法精妙,所创“颜体”楷书,常常被视为书法初入门者的取法范本(或许我们还记得颜协“工于草隶飞白”,之推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在安史之乱中,真卿、杲卿亦以义烈闻。真卿曾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河北诸郡倚为长城;而杲卿则坚守常山,绝不投降,城破之日,被俘送洛阳,却丝毫不惧,瞋目怒骂安禄山不绝,最终惨遭割舌肢解而亡,文天祥《正气歌》“为颜常山舌”,歌颂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在颜氏优良家风家学的影响下,不仅颜氏许多子孙成长为“芝兰玉树”,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忠直义烈的道德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与气象万千的艺术成就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训》既教育了顏氏子孙,更是泽被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其影响早就不局限于一家一姓。由此可见,我们做好“齐家”,小者可惠及子孙,大者甚至可以推动民族进步,修齐治平之说,并非空谈。

正因《家训》具有广大的效用、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只要人们提起“家训”一词,通常便是特指《颜氏家训》。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称,确非虚言!

选读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

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专业: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努力制作各种精巧的用品,技艺之士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武士就要熟悉骑马射箭,而文人则要讲论儒家经书。我常见到一些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和商业,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提起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姓名,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就这样消耗时日,来终了自己的一辈子。有的人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知,如同堕入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的份儿。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底下去。这些人为何不肯勤学几年,以致终生含愧受辱呢!

〔选自《颜氏家训》(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颜氏颜氏家训北齐
从《颜氏》《小二》看蒲松龄的双重思想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腊节
拜堂的风俗始于哪里?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