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是如何治愈一个人的一生的

2024-06-05 15:34古禾
月读 2024年6期
关键词:人用苏东坡夫人

古禾

有一句流行的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也可以用到我们的偶像苏东坡身上,他无疑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人。

苏东坡一生遭遇的无数坎坷,我们都是大概了解的。

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是他的随遇而安,是他的乐观和随时从头再来的勇气,是他虽饱受人生之苦,却又能及时发现生活的乐趣。

而我们大多数人迟早会有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我们在共情他的那些坎坷,感受着他的三观所传达的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时,总会由衷赞叹他伟大而丰富的心灵,并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的力量和启示。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苏东坡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生命能量和人格魅力呢?

除了天赋和自身的努力,母亲对童年苏东坡的接纳理解,与他深刻的情感链接,恐怕都可以解释这一切。

一个被充分滋养过的童年,一个被爱养大的孩子,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母亲程夫人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苏轼说也想做范滂那样清廉正直、舍身取义的人。他的母亲马上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么?”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侧重说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品格教育。这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其实更了不起的,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接纳态度,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可。一个孩子无论为了什么而选择牺牲生命,在母亲那里,肯定都是毁灭般的打击,但她没有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鼓励、肯定了孩子的志向,并表达了对孩子的支持,表示自己绝不会成为孩子的包袱。

这样的境界,的确不是普通的心胸所能做到的。所以,我们都说程夫人见识非凡,深明大义。其实,这更是做母亲的智慧。

由于史实所限,我们无法知道更多的细节,但由此足以可见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无分别

的爱。

程夫人对苏轼的影响,还有很多方面。

程夫人心地善良,有着菩萨般的心肠。苏东坡小时候,在院子里就可以很幸运地亲密接触很多鸟儿,因为程夫人不允许任何人伤害鸟儿,所以时间一久,那些鸟儿都愿意跑到他们家院里玩耍定居捕食。有些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就可以看

得到。

身教胜于言教,母亲这种对万事万物的慈悲之情,深刻地影响着苏东坡的三观。他后来写过很多给动物的诗词,有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种在细节处对动物的怜悯,让人有一种“心有猛虎,细嗅玫瑰”的悲悯与柔软。

程夫人还有着美玉一样温润而坚定的可贵品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里,记载了母亲程夫人不发掘地下藏物的故事,这种不取非己之财的自律,十分难得。多年后,苏东坡在凤翔任官,遇上了同样的事,天下大雪,有一块地居然不积雪,苏轼怀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想要挖掘。夫人王弗提醒道:“使先姑在,必不发也。”如果母亲还在,她肯定不会挖的。这句话宛如当头一棒,让苏轼一下就打消了这个想法。可见母亲在苏轼心中是何等分量。也可知这种“不求身外之物,不取非己之财”的良好家风对一个家族的影响之大。

母亲给予苏东坡的,是润物无声的能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勇气。这种能量和勇气,如磐石一般融进他的基因里,陪伴他走过人生的高峰和低谷。

所以我们在读《苏东坡全集》时,会时时赞叹东坡君的种种言行,会为他在逆境中依然乐观前行的勇气深深折服,会为他不屈不折的生命热情而感动。

他可以在“乌台诗案”的监狱里呼呼大睡,让皇帝派去的探子都觉得这人一定心中坦荡,没有做什么亏心事。

他可以在冒雨走路淋得似落汤鸡时,还能感悟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平衡的心理,坦然的态度,唯有超脱物外、忘记得失的人,才能真正拥有。

“人间何处不巉岩”?苏东坡对于人间苦难是亲历亲闻并且感同身受的。世事纷扰,谁的人生里不曾有过萧瑟的过往呢?而能在阴沟里依然仰望星空的人,一定是内心充溢着丰盈的爱的人,所以他才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吧。“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主席的这句词,其实挺适合苏东坡的。

他可以在遇到问题时不纠结不内耗,所以才能生出一些奇思妙想,也令人茅塞顿开。比如在《记游松风亭》一文中,苏东坡去松风亭游玩,走着走着“足力疲乏”,又想着到了亭子下面再休息,可是看看亭子还在树林深处,忽然想:“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这一顿悟真的如当头棒喝,苏东坡说因此“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并且一下子联想到大场面:“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这么一联想,人生的境界顿时又开阔多了。

这种可以随时躺平又可以随时起身的灵活、能屈能伸的意志,激励了无数的后人。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内心有充足的爱的能量,所以他可以身体像浮萍一样漂泊,而内心像大山一样稳定,可以随时扎根,心安之处就是故乡。

除了童年,苏东坡在后来被贬的日子,大都过着贫寒的生活,经常因为没有钱财而捉襟见肘,甚至在最后辛苦不堪的北归途中,还想方设法筹钱来安置随行的家属。但在他的诗词文章里,我们似乎又感受不到他物质方面的愁苦,他从庄子哲学中体会出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认为精神大于一切,而他自己也成了无数后来人的精神财富。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母亲对苏东坡的理解接纳肯定,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是定海神針一样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生命底色,是他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支撑他度过漫长贬谪之路的心中长明之灯。

所以,尽管他一生都在阴沟里蹒跚而行,整个人却是在谈笑之间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的状态。呵呵。

猜你喜欢
人用苏东坡夫人
刘世荣“中秋月”
维京人用水晶“太阳石”发现了美洲?
夫人与婆子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
一棵树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