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周游壮游与研学游

2024-06-05 15:34刘永加
月读 2024年6期
关键词:游学研学孔子

刘永加

近年来,研学游备受关注和青睐。在古代,虽然没有直接以研学游名义开展的活动,但类似活动早已有之,并且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最早的周游、到壮游,逐步演化成为研学游。

周游列国 遍访名师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研学游的肇始。

当时,孔子在曲阜招徒讲学,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求知解惑,他决定率弟子们周游列国,遍访都邑,寻求名师。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孔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陈、宋等各诸侯国。他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宗旨,沿途拜访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师。据《大戴礼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除了孔子,当时赫赫有名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的“游士”。他们通过游学获取更多的学问,个个学识渊博,著作甚丰。

到汉代,游学之风更为盛行,司马迁就是典型代表。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司马迁的这次游学,为他撰写千古名著《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周游带动游学,远游异地,拜访各地名师,或当面请教,或投身门下,求知如渴,这已经成为一个优良的传统。

壮游十万里 用脚步丈量祖国

所谓壮游,就是怀抱壮志而远游,另外一层意思是这些人大都在壮年时代,外出旅游和游学,壮游使他们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同名诗歌《壮游》,其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大约二十岁那年,他从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在江南与浙东遨游了四年,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他整理行装,再次出游……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喜好游历,访友问道,饮酒赋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达到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这和他喜好壮游密不可分。724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蜀地离家远行,开始长达十八年的游历生涯。他出三峡,游历江陵、岳阳等地,接着东游至南京、绍兴等地,再北上临汝,不久到安陆结婚,后至襄阳、太原。三十五岁后,迁居到任城(今山东济宁),继续南下北上,游学不止。李白畅游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梦想建功立业,可是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始终不得志。然而,正是在漫漫壮游中,李白结交名士,形成了豪放、洒脱、仙逸的诗词风格,成就了他一代诗仙的大名。

除了杜甫、李白,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他们的成名成家定然离不开游学的支撑。

明代徐霞客游历生涯更是长达三十五年之久,自二十二岁起外出开始旅行,足迹遍及今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市。壮游山川十万里,徐霞客硬是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记录了人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和资料,最终撰写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

唐代壮游的兴起,与当时的科考制度有关。那时的科举必考诗赋和策论,因而考生必须搜集素材,增长阅历,所以学子们一般都要作长途旅行和游学。显然,壮游和旅行学习之风,让众多士子走出书斋,他们访古问俗、优游林下、寻幽探胜、结交豪杰、相互学习,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修为人格、传承文化,不少人留下了传世诗篇,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

研学游应运而生

正是在周游、游學和壮游的基础上,古代的研学游应运而生。

宋代到明清,书院文化盛行,使得士人旅行“制度化”,游学热情持续不减,在全社会形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浓厚氛围。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极力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当时的书院名师硕儒云集,每一所书院都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学术中心,学子们趋而往之。有远见的书院老师,更是研学游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子走出校门投身大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游历山川、观察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俗称安定先生。因屡次科举不中,绝意科场,在吴中以教书谋生。范仲淹迁知苏州,创建了“苏学”,聘胡瑗任教授。1042年,胡瑗应邀前往湖州府学任教。在湖州九年,他教学有方,其所订学规还被朝廷取为太学法。胡瑗为师责任心很强,他关心和爱护学生,“视诸生如其子弟”。胡瑗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教导学生要开阔眼界。他指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为引导学生走出去开阔眼界,畅游大好河山,胡瑗曾率湖州的学生不远千里,游览关中,登高望远,真实感受北方的雄伟山河跟南方秀丽风景的不同。胡瑗应该算是我国古代研学游的创始人。胡瑗教育过的学生,都有较好的修养,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其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颐。

明代教育家吴与弼,六岁入学,十九岁赴京师金陵求学。偶然读到宋代理学创始人朱熹的著作,当即放弃科举考试,返回家乡闭门钻研。他二十一岁开始讲学,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吴与弼通过教育实践认为,劳动对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品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教学活动很特别,经常率领学生来到郊外田野,参加劳动实践课。他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授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他将劳动元素融入教学中,意义非凡,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理论的名家。

从周游、壮游再到研学游,脚下走过的是路程,心中留下的却是知识、智慧。正是有了古人的探索与实践,今天的研学游才能搞得如此生动活泼、如火如荼。但是,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以避免研学游流于形式或以营利为目的,而应当使之始终在“研和学”的轨道上运行,从而真正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锤炼体魄的目的。

(选自《大同晚报》2023年12月10日,荐稿人:王世全)

猜你喜欢
游学研学孔子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研学之旅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