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远方

2024-06-05 05:50林华
音乐爱好者 2024年4期
关键词:练习曲大调泰戈尔

林华

记得英国兰伯特芭蕾舞团访华演出时的海报,一个男舞者单腿半跪,左手指向远方;身后的舞者一手搭在他肩上,另一手曲臂放在自己耳旁,做谛听状。两人的姿态合着就是四个字,“谛听远方”。那么问题来了:何谓谛听?从舞姿造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解释:超越现实音响,让心灵获得的信息。正如泰戈尔的诗所说的那样:“啊,诗人,黄昏将近,在你孤独的冥想中,可听到来世的消息?”

兰伯特芭蕾舞团上演的第一段舞蹈是福金根据肖邦一些乐曲编排的名为《仙女们》的芭蕾组舞,格拉祖诺夫的配器使得乐曲有了不同乐器的音色渲染,更为美丽动听。第一段就是肖邦《A大调前奏曲》。据说是他七岁时所作,虽然只有十六小节,但意境深远,每句结束都是三个同音反复,那是远方飘来的钟声啊!

那么,他们在这钟声里,又谛听到什么了呢?那就是诗呗,“我留神年轻而失散的心是否已经相聚,两对渴慕的眼睛是否在祈求音乐来打破他们的沉默,替他们诉说衷情”。看着芭蕾舞者对肖邦音乐的演绎,这一瞬间我忽然如同醍醐灌顶:诗、舞、乐原本就是三位一体啊。在抒情艺术的表达式中,一切都是隐喻:福金塑造的“钟声”就是幻境,化出虚无的远方,化出诗意的境界,化出对未来的向往;泰戈尔所谓“渴慕”的眼睛,就是一种爱恋,是对人世的爱,对天地之爱,对自由的爱之诉求。

像这样三位一体的诗情表现,在很多综合艺术中比比皆是。记得看过一部黑白版的英国电影《谍海英烈》,说的是一位姑娘打入德国军事机关盗取情报工作的故事。电影从头到尾用的配乐就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每当她回忆战前的爱情往事,想到胜利之日必将来临,这支夜曲就会响起。我们在这首夜曲中听到的是忠诚、坚持、向往。

剧场的掌声让我回过神来,仙女们在森林中的夜游结束,追光定格在双人谛听远方的造型上。我们耳朵听到的现实音响并不一定就是作曲家所写的作品本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谛听”,获得来世的信息呢?泰戈尔仿佛轻轻地对我说:“用你的真心领会,就能得到旋律背后的真情。”我想起很多往事,都在佐证着泰戈尔和我说的话。

记得那时候我已是高一的学生了。虽然觉得所有弹过的作品都很好听,但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只有很少的音乐,例如肖邦的作品,才会让我感受到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呢?老师知道我喜欢读诗,所以和我说,简单的聆听只能得到简单的感受,你得像读诗那样去解读,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真谛。难怪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换句话说,不懂诗,不能觉察、体会到生活中的诗意,那便很难得到超越音响的谛听。

有一年冬季下乡宣传“总路线”,我和一位朋友被抽调到歌词创作组。我们躺在打谷场的稻草堆上,从没想到过,在乡间只要找到一隅无风的向阳之处就可以享受如此温暖的惬意。看着蓝天上白云慵懒地舒卷,远处传来哪家孩子依稀可辨的笛声,一瞬间我忽然悟到,这不就是那首《降A大调练习曲》所抒发的情景吗?原来肖邦的音乐从来不是对实景的描写,而是一种向往,因此它必定是处处都在,但又不是总能领悟的。

还有一次在萧山,一位朋友带我到湘湖边上的茶馆品茗。正说着这里的青山绿水何等好,不料一阵暴雨突来,倾盆直泻,真像是肖邦八度练习曲那样狂烈,打在顶棚上如千军万马。可不多久却又云开日出了,如歌的旋律随着彩虹升起。原来肖邦的音乐也可能是哲理的表述,因此它也可能时时都在,可能就在你的心上。肖邦的练习曲集就像是一本动态的画册,每一首的意境都让我陶醉。第十一首《琶音练习曲》像绿柳嫩枝随春风拂面而来,在谛听中感受到生命复苏的愉悦;而第七首轻微的和音跳动,则像是湖面上的金光跃动,尤其让人心旷神怡的是中段出现的一段低音旋律,可以谛听到诗人因为美的转瞬即逝而黯生的感伤;在他那首左手始终不变的《降D大调摇篮曲》中,谛听到母亲的慈爱;在《幻想即兴曲》那三连音和四连音的摩擦中,谛听到少年不安的青春骚动;在粗犷的玛祖卡中,也可以谛听到波兰世俗风情的优雅和肖邦对此的热爱。当然,并非所有的肖邦乐曲从谛听中得到的都是可感的意象,在很多乐曲中我们得到的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概念”。

每每弹起那首《降B小调谐谑曲》,我便会想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那段内心独白。这两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一段相互映照、珠联璧合的诗乐交响:那寻寻觅觅的前奏以犹豫开始,寻思着是“生存还是毁灭”,接着就是长时间的休止符,表示以沉默“忍受无边的苦难”,转而是“挺身反抗”的爆发。接着是不断向上的奔放乐句,为着摆脱藩篱,争取自由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是肖邦最激动人心的旋律。紧接着是一阵阵的琶音对心灵的冲击,突然出现的圣咏般的凝神让诗人反思再三,在休止符中我们谛听到的是沉思和激情对比的戏剧性。

那首著名的《A大调波兰舞曲》中,硝烟翻滚中传来勇士们的马蹄声碎,其中夹着短促的十六分音符节奏,那是激越的鼓声,并且越来越强,我们在其中听到的是英雄性。或许你会对肖邦音乐中如此多的舞曲音型感到困惑,但这恰恰是他的独特语言。这种形式不仅韵律分明、节奏生动,还具有直接的渲染、鼓舞作用,因而被他广泛地用在与音乐实践相融的各种体裁中,时而为插部、连接部,时而又现身于展开部、结束部中。在这样的段落中,我们谛听到的是他的生命力。

我也练过肖邦的《第二奏鸣曲》,最初觉得神秘莫测,难以把握,用舒曼的话来说,“将四个无法无天的孩子捆在一起,以奏鸣曲的名义送他们到原本绝不可能到达的地方”。这部奏鸣曲确實如此:第一乐章短促不安,副题虽然优美,但并不占上风;第二乐章显现出坚定和决心;第三乐章插入《葬礼进行曲》很是令人费解,如果我们用心领悟,或许可以感受到它的气势,这不会是个人的葬礼,而是整个时代逝去的沉痛;而第四乐章更是英魂在墓地的呼啸。只有通过谛听,才能解释作曲家这样安排的意图,也只有在谛听中才能把整部奏鸣曲的各种乐思完整地合成为一个表现时代悲剧的形象,而这样的谛听才能领悟到肖邦音乐创作特征的独创性。

泰戈尔在我们和兰伯特一起讨论肖邦的音乐之美的时候,又在那里轻轻地自我吟哦了:“啊,我所求索的远方,你那笛子的热烈呼唤呀!我无暇思索来世,我没有飞翔的翅膀。我的心领会你的语言,就像领会自己的语言一样。”

猜你喜欢
练习曲大调泰戈尔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G大调随想曲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绘事感言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