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之“他者”

2024-06-05 07:03:13刘彦玲
音乐爱好者 2024年4期
关键词:帕尔默德彪西他者

刘彦玲

《一首酒之歌》(A Song of Wine,Op. 46,No. 3)是一首出自横跨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作曲家西里尔·斯科特(Cyril Scott)之手的作品。当开头部分进入耳际,钢琴伴奏中那浓郁的德彪西风格便让人难以忽视,随着乐曲的进行,钢琴伴奏中快速跑动的音型一次次地被强化,又让人觉得这是企图模仿德彪西而“未遂”的作品。那么,这会是一种对德彪西作品较为粗劣的模仿吗?(我承认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因斯科特在西方音乐史的书写中属于边缘人物而略带偏见。)难道作曲家在模仿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同时也亦步亦趋于其东方文化主题吗?抑或作曲家企图通过仿作对德彪西进行批判?

“边缘”之上

1959年,与斯科特身处同一时代的评论学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Thomas Armstrong)从“开拓者”(pioneer)的角度介绍了这位作曲家。他说:“斯科特的许多大型作品都被人们所忽视,有的只演出过一次便被束之高阁,而有的甚至从未被演出过。(当下的)年轻人对斯科特的成就一无所知,但我相信重新评价斯科特的时刻终将到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山度士唱片(Chandos)发行的一系列斯科特管弦乐作品专辑面世,乐界涌现出一股重拾斯科特作品的风潮,但即便如此,斯科特在当下西方音乐史著作以及音乐学者的研究中仍是缺席的。

学者克里斯托弗·帕尔默(Christopher Palmer)曾针对斯科特被边缘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斯科特的作品存在着强烈的实验性、与欧陆的亲近性、折衷主义,甚至他的“不务正业”(在音乐之外,斯科特还热衷于研究神智学、印度瑜伽、神秘主义、营养学与另类自然疗法等)也是阻碍其“成名”的原因之一。

阿诺德·惠特尔(Arnold Whittall)在帕尔默的基础上,从审美、社会性等角度对斯科特这一圈层的作曲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包括斯科特在内的1910年至1930年这一阶段的作曲家都是“孤立主义者”,他们那种与社会脱节的心态促使他们成为“注定失败的世代”(doomed generation)。他们在怀抱浪漫主义情结的同时深陷孤立主义之中,对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通过吹捧“小众艺术”的修辞论述来逃避自己在艺术上的失败,他们的音乐除了无止境地追求“激动”(agitation)与经验中的强度以外,没有创新可言。这种直言不讳的批判让斯科特等人成为将自己边缘化或“他者”化的唯一负责人。

学者萨拉·柯林斯(Sarah Collins)认为,斯科特等人的“边缘”地位与他们有意识地同当时的“英国音乐的文艺复兴”(English Musical Renaissance)潮流以及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颓废主义疏离有关。其实,斯科特等人并不是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持漠然的态度(无社会责任),而是相信美的判定标准非举世皆然。他们坚定地认为,若要达成美,艺术家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即“自我培养”(self-cultivation)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颓废主义支持者的生活实践过于松弛(flabby),不是优质实践能力的展现。

斯科特在藝术创作上与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法国有着深厚的渊源。斯科特、珀西·格兰杰、亨利·巴尔福·加德纳(Henry Balfour Gardiner)、罗杰·奎尔特(Roger Quilter)、诺曼·奥涅耳(N o r m a n ONeill)以及弗雷德里克·塞普蒂默斯·凯利(Frederick Septimus Kelly)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兰克福集团”(Frankfurt Group),他们不以展现英国民族情怀为旨志,选择向欧洲大陆创作风格靠拢。1962年,格兰杰为戴留斯音乐节撰写节目册时曾提到他们是如何深受德国式情感影响的,他将自己和同伴自诩为“拉斐尔前派”(Pre- Raphaelite Brotherhood)。

受到德彪西的影响,音乐和声的写作备受斯科特与“法兰克福集团”成员的关注。帕尔默称他们的和声处理是“无政府主义”(anarchic)的,但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年轻作曲家,斯科特与他的同伴们更重视个人音乐风格的独特性,瓦格纳的半音主义是他们的心之所向,而他们唯一的共同信念就是对贝多芬的敌视。斯科特的狂热支持者称他为“英国德彪西”(English Debussy),不仅因为斯科特曾表明他对德彪西的崇敬,还因为两人在创作技巧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一个小插曲可以体现斯科特在和声上所享有的“实验”名声。当时,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的《第二交响曲》演出结束之后,萧伯纳(Bernard Shaw)向埃尔加表示了对作品中那“令人惊叹的现代和声”的肯定,而埃尔加的回应则是:“你别忘了,现代和声是由斯科特开始的!”除此之外,斯科特的狂热支持者不仅认为斯科特在不规则节奏的使用上可以与斯特拉文斯基齐名,格兰杰甚至还提出《春之祭》背后少不了斯科特的影响。

02斯科特乐谱手稿

猜你喜欢
帕尔默德彪西他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他者”眼中的“她者”
世界文化(2016年12期)2016-12-21 17:21:57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20世纪北美汉学家对中国文论的研究与启示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6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3:23
画中有话
澳“狂言大亨”竟要求总理自杀
环球时报(2015-03-05)2015-03-05 09: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