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谊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只有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带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本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深入探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优化措施
DOI:10.12433/zgkjtz.20240807
一、 背景概述
科技成果转化, 主要指的是为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对各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 应用以及推广, 从而实现科研成果价值和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 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鼓励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采取转让、 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等方式, 向企业或者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采取联合建立研发平台或者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方式, 共同开展研究开发、 成果应用与推广、 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活动; 鼓励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以及企业, 在加强专业技术交流的同时, 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推广。此外,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充足, 确保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工作的目标达成,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发展动力。
国家也对税收政策进行了完善, 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科技人员、 关于科研机构与高校以及企业等, 根据其的所在行业进行特定优惠, 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二、 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关键环节, 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式。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竞争已经逐步转变为科技竞争, 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质量、 数量、 速度的竞争, 直接表现为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产业化以及市场占有率。但新技术、 新科技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新产业的形成, 要想真正意义上促进新产业的发展, 需要各创新主体的共同协作、 努力, 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构建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机制, 从根本上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转化中的引领作用, 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满足竞争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 国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由科技成果转化而来, 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 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双手的解放,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科技进步, 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与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就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 通过多种政策和措施来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广义上来讲, 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 是指将科技成果从书本转移到现实, 从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发挥科技成果的作用,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及技能, 进而提高生产效, 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最好形式
科技成果转化, 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技经济结合范畴中的概念, 在国际上又往往被称为技术转移、 技术转让。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是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最好形式, 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加快形成世界级的科技成果转化规制和体系, 能够有效集聚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创造出引领时代的原创成果和产业。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 国家相继颁布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 随后又补充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 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成果转化的细化措施。此外, 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方面做的不够, 导致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了解不充分。
(二)项目管理“放管服”不到位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放管服”存在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 “碎片化”布局的痼疾: 一是项目形成方式难以紧扣战略急需; 二是项目目标设定不够清晰具体; 三是项目组织模式不够科学高效; 四是项目管理权责不够清晰严格。导致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进而直接影响整体科研工作的进展, 不仅会造成资金浪费, 还会严重影响整体科研进度。
(三)知識产权保护不到位
社会群体以及部分科研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侵占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 甚至自身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也没有个人权益维护的意识。这类现象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科技研发工作进程缓慢。
(四)资金保障不足
科技成果从研发到真正意义上实现产业化, 整个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大部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虽然目前政府部门加强了与银行、 保险公司、 科技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实行科技贷款或转化风险损失补偿, 比如, 放宽贷款条件、 加大贷款扶持力度等, 可是考虑到自身风险, 大多金融机构还是无法满足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资金需求。
(五)服务体系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较为复杂, 需要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参与, 以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估和转化过程的详细指导。近年来, 我国各专业领域的科技服务机构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未形成健全的服务体系, 无法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提升。
(六)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自身能力欠缺
我国大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在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市场策略以及激励手段等方面都缺乏专业的能力, 同时缺乏技术市场中介的指导, 导致市场意识不足, 而在变幻莫测、 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 稍有不慎就会错失发展良机。
(七)专业人才不足
专业人才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对于研发有全面的了解, 同时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知识, 还能熟练掌握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策略。这类人才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质量的提升, 但目前我国此类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且跨学科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 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四、 优化措施
(一)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高效聚集
政府部门应破除相关政策制约, 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合作, 围绕上下游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行业共性问题和市场需求,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 形成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支持各方共享创新资源, 共用科研设备, 共建开放性研究平台, 组建各类产学研联盟, 開展合同科研、 技术转移转化等合作, 并运用市场化机制, 最大限度地吸引、 调动、 配置本地区乃至全球创新资源, 打通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 新产品、 新市场快速转换的通道。
(二)实施项目经理制
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的项目经理人制度, 赋予研发团队最大程度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建立以项目经理制为核心的研发及成果转化运行管理机制。由项目经理组织产业技术攻关, 负责对项目研发计划制定、 项目经费使用、 项目团队组建、 项目成果转化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前期可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给予资金支持, 在项目进展到市场认可的技术里程碑阶段进行市场融资时, 再将项目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 以保障项目经理在早期研发阶段的主导权, 同时以市场化方式来确定项目支持强度和获得研发成功的收益, 从而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
(三)建立知识产权高效服务机制
建设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推进技术和市场深度对接, 着力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交易、 知识产权融资和技术转移中介等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开展专利分析评议、 高价值专利培育、 无形资产评估评价、 专利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业务。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创造设立、 运用流转、 权利救济、 纠纷解决、 域外保护等环节提供高效服务, 实现对知识产权事前、 事中、 事后的全程保护, 特别加强对海外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托国家、 省、 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 拓展成果转化应用场景, 掌握一批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 激活一批可转化运用的“沉睡”专利, 集聚一批具有战略储备价值、 国际领先的核心专利。
(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模式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孵化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 建立健全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为孵化企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 构建投贷联动、 科技担保、 融资租赁等科技金融组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支持金融机构、 投融资平台等共同组建成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 搭建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以市场化方式助推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发掘和投资优质科技创业项目, 以建立全链条全方位股权投资体系框架, 推动“研发—熟化—转化—孵化—投资”一体化的多层次、 多元化创新生态体系形成。
(五)构建完善“技术—平台—生态”
聚焦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 以产业发展急迫问题为导向, 打造一批面向行业领域的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1.关键技术孵化平台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 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超前谋划前沿应用技术创新, 推进跨领域、 跨产业技术合作与产品开发, 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 组织实施重大技术集成项目, 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
2.创新成果集成平台
打通院校与地方之间在科研、 管理、 运作方面的堵点, 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形成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和交易机制, 填平科技成果转化“断裂带”, 推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赋能广大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中小企业。
3.技术成果交易平台
加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 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不同行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
4.生产性服务支撑平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共性技术平台等平台建设, 打造公共服务和检测等专业平台, 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平台
坚持大胆突破、 先行先试, 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创富活力, 为传统科研机构有效破除科研管理、 用人制度、 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示范。
(六)搭建企业培育成长体系
依托高校、 科研院所、 行业龙头企业、 投融资机构等优势资源, 搭建创业企业培育体系及中小型企业培育体系, 可为企业开展产业研修班、 企业家EDP、 企业融资辅导、 团队管理建设等课程; 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 专项项目辅导、 科技成果转化辅导、 产学研合作、 资源对接等科技服务; 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 企业管理咨询、 投融资策略、 政策解读等专家辅导服务。同时针对企业高管开展人才服务培训, 从投融资、 科技成果转化、 咨询服务、 团队建设等方面为企业家赋能, 打造企业家成长交流营, 助力企业成长。
(七)推进校所企人才联合培养
应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模式,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 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 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 教材和工程案例集, 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 实操、 实地教学。同时把产业真需求、 技术真难题凝练定义为研究生培养课题, 坚持项目制培养方式为主要特点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 并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 把联合培养工作真正做实。
(八)改革科技成果所有权、 使用权和收益权制度
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实施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团队, 可采取收益分成、 股权、 期权等方式给予个人奖励, 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 在获奖人取得股份、 出资比例时, 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 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 出资比例所得收入时, 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九)完善成果转化容错机制
建议按“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 对创新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未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未谋取私利, 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未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社会负面影响的, 可依规免除相关责任, 为科技成果转化决策者营造良好氛围, 让项目决策者敢于决策、 及时决策, 避免贻误时机。
参考文献:
[1]李舒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1):81-83.
[2]李湘萍,杨勤.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激励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65-68.
[3]黄雪菊,刘倩琦,徐峰,唐曙光,庞明涛,仲继卉.高校科技成果长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C]//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2019:2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