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爱秀 黄联芳
【摘要】 脑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止血问题受到临床关注。科学、合适的止血方法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综述了人工压迫止血、动脉无创止血贴、动脉压迫止血器、血管封堵器等止血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 脑血管介入术;股动脉穿刺;止血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9-0030-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获得了医者和患者的广泛认可。脑血管介入术是指在影像学引导下利用导管操作技术对病变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微创手术。脑血管介入术是临床治疗脑梗死、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狭窄等脑部疾病的重要手段。股動脉是脑血管介入术的常用入路途径,如何减少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内瘘、局部出血等并发症仍然是医护人员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认为,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止血效果不仅与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压水平、血流速度、凝血功能等因素有关,还与适当的止血方法密切相关[1]。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止血方法进行综述,报告如下。
1 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经股动脉穿刺是临床介入术的首选路径,但由于患者体质不同、用药不同,穿刺后可能出现局部出血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有研究[2]指出,股动脉穿刺出血的发生会明显增加患者术后30 d的死亡风险,对患者近期预后产生极大的影响。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血管壁损坏、微循环平衡异常等有关。有学者[3]分析了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的影响因素,指出高龄、使用大规格鞘管、使用血管闭合器等是导致局部出血的危险因素。也有研究[4]指出,≥74岁、女性、使用氯吡格雷或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在股动脉穿刺后更加容易发生局部出血,影响预后。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范文峰等[5]选取了879例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急诊患者、血肌酐浓度、糖尿病、止血压迫时间、年龄等与股动脉穿刺局部出血存在相关性(P<0.05)。
2 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止血研究现状
诱发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的因素较多,除上述因素以外,介入术前和术后抗凝药物、肝素的应用也与局部出血渗血有关。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出血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可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减少穿刺点出血至关重要。
2.1 人工压迫止血
人工压迫止血可以分为传统压迫止血法和改良压迫止血法。传统压迫止血法的操作方式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穿刺点近心端股动脉进行压迫,同时撤除鞘管,根据止血情况调整压迫力度,持续压迫20 min后,观察穿刺点是否出血,若不出血则对穿刺点进行“8”字形包扎,对压迫部位负重6 h,保持绝对卧床休息24 h。人工压迫止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压迫止血时间较长,费时费力,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再加上包扎力度难以控制,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异常。患者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制动,可能出现烦躁、身体酸痛、压疮等不良事件。该止血方法主要依靠外力压迫止血,而穿刺点本身没有封闭,在止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体动导致血肿发生。
改良压迫止血法是对传统压迫止血进行改良的一种方法,将敷料折成长条形后置于股动脉穿刺部位,中点位于鞘管进入血管的位置,适当用力压迫后将动脉鞘管拔出,并迅速对中点位置用力加压,使用绷带将敷料进行“8”字形包扎,固定12 h。郁华勤等[6]通过对比改良压迫止血法和传统压迫止血法的应用效果指出,改良压迫止血法可以显著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压迫止血法(P<0.05)。程永平[7]研究指出,与传统压迫止血法相比,改良压迫止血法可有效减少徒手压迫时间和患者制动时间,降低腰酸背痛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2.2 动脉无创止血贴
动脉无创止血贴是一种由纱布缝合而成的无创止血工具,内含亲水混合物,有助于促进穿刺点凝血。亲水混合物中的聚糖乳酸盐通过正负电荷吸引作用将血小板吸附至穿刺点,促进血小板快速聚集,通过内源性凝血机制发挥快速止血的作用[8]。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结束后,将动脉无创止血贴覆盖鞘管,轻度用力压迫后拔除鞘管,让部分血液流出浸湿止血贴,随后将止血贴覆盖穿刺点,按压止血,待止血成功后,使用敷料覆盖止血贴,进行固定。与人工压迫止血法相比,动脉无创止血贴具有明显的优势,无需弹力绷带和沙袋压迫。止血后患者无需卧床制动,不仅有利于减少压疮、全身酸痛等并发症发生,还可有效提高患者主观舒适度。MLEKUSCH W等[9]对201名经皮介入术治疗患者进行止血,其中100名患者采用Neptune Pad止血、101名采用传统按压止血,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出院,在手术后24 h进行双相超声检查,发现Neptune Pad组和传统压迫组发生进入部位并发症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分别为0.47、2.84,P=0.76),但Neptune Pad组的止血时间略有缩短,且使用该设备患者的舒适度显著提升。刘建文等[10]对80岁以上股动脉穿刺止血患者进行穿刺点止血,52次止血均采用Neptune Pad止血贴,认为Neptune Pad止血贴股动脉穿刺止血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高秀艳等[11]选取160例初次行股动脉穿刺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后分别给予Neptune Pad动脉无创止血贴止血和人工压迫止血,结果显示,动脉无创止血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卧床时间[(6.59±0.88)min、(5.44±0.84)h、(9.16±1.11)h]均显著短于人工压迫止血[(13.28±1.63)min、(12.0±0.84)h、(23.14±1.1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下血肿、渗血、排尿困难、躯体疼痛的发生率明显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动脉无创止血贴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肥胖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容易出血止血失败,这类患者在使用无创止血贴止血时应当延长按压时间,适当加压固定包扎。对于已经发生皮下血肿的患者,不宜使用无创止血贴止血。止血贴内含有的亲水混合物可能对部分患者的皮肤具有刺激性,易过敏,使用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皮肤变化。
2.3 动脉压迫止血器
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使用原理是通过机械压迫与胶带粘连固定使自黏性无纺布粘贴在穿刺点,在螺旋手柄组件和压板的作用下对止血部分形成一定的压迫力度,进而促进血小板聚集,达到止血的效果[12]。动脉压迫止血器属于一次性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提前检查器械是否完好、评估穿刺点皮肤情况。待固定压迫止血器后通过旋转螺旋手柄进行加压,仔细观察出血情况,一直调整螺旋手柄,直到止血成功。目前,动脉压迫止血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受到了诸多医者和患者的认可。曲虹等[13]对100例脑血管患者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止血,其中50例患者采用了YM-GU-1229动脉压迫止血器,与传统的手按压或者沙袋按压方法相比,YM-GU-1229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操作及止血时间均显著更少,而且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止血舒适度。瓜超君等[14]研究指出,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操作时间、患者制动时间短于人工压迫止血,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人工压迫止血(P<0.05)。胡航佳等[15]研究指出,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对股动脉穿刺点的止血效果确切,可以显著降低医用胶布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舒适度。也有报道[16]提出,股动脉穿刺后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人工压迫止血,但可能出现压迫力度太大、压迫时间过长等,导致局部皮肤损伤。临床上可见部分个案,虽然穿刺点未出现明显的出血或血肿,但皮肤在止血器长时间的压迫下出现了局部皮肤溃烂的情况。虽然动脉压迫止血器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不同压迫止血器的减压、解除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早解除止血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2.4 血管封堵器
血管封堵器止血法是通过封堵、缝合打结、血管外闭合等方式达到止血目的的方法,具有止血效果好、损伤低、卧床时间短等优点。刘秀芳等[17]将145例行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Ex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结果显示,血管封堵器组患者术后制动时间短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组,且数字疼痛评分低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组(P<0.05)。有资料[18]显示,血管封堵器止血的总体成功率较高,可达到97.91%,止血时间可以控制在5 min以内,卧床制动时间为4 h左右,对肥胖、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样适用。与人工压迫止血相比,患者在止血过程中的舒适度明显更高,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沈鑫等[19]统计了359例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使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的成功率,结果显示,358例封堵止血成功,成功率达99.7%,1例患者封堵失败,发生穿刺处出血,2例止血成功后出现血肿。该研究认为血管封堵器在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血管封堵器的操作较为复杂,对患者股动脉血管、穿刺部位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才可进行操作。使用血管封堵器止血后需要长时间才能完全吸收,容易引发动脉远端栓塞、局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血管封堵器费用相对昂贵,在临床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结语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发广泛,术后穿刺点的止血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理想的止血效果不仅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病情康复,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主观舒适度,缓解负性情绪。目前,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的止血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优劣势各异,临床上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晓辉,钟孟飞,杨志杰,等.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11):793-799.
[2] 韩红星,朱其义,宫健,等.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11):812-818.
[3] 景毅鹏,孙晓祯,底瑞青,等.股动脉穿刺处出血性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分表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33):2581-2587.
[4] 田鸿福,王慧,邱峰.神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出血的影响因素[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0,28(4):255-259.
[5] 范文峰,龚士平,邓波.股动脉穿刺处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6,43(2):139-142.
[6] 郁华勤,张琦,杜琛.改良压迫止血法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的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4):320-322.
[7] 程永平.改良压迫止血法在股动脉介入术后止血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5):643-644.
[8] GLINEUR D,HENDRIKX M,KRIEVINS D,et al.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Veriset hemostatic patch in halting cardiovascular bleeding[J].Med Devices (Auckl),2018(11):65-75.
[9] MLEKUSCH W,MINAR E,DICK P,et al.Access site management after periphera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rocedures: Neptune Pa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anual compression[J].Radiology,2008,249(3):1058-1063.
[10] 刘建文,张同庆,张怡,等.25例超高龄癌症患者股动脉穿刺点Neptune Pad止血贴应用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79-80.
[11] 高秀艳,李静.老年肺癌患者行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止血贴的应用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8):1692-1694.
[12] 黄政,胡伟,贾业贵.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8,47(7):987-988.
[13] 曲虹,周丽娟,梁国标,等.脑血管病支架置入后应用YM-GU-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和传统加压法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52):10247-10250.
[14] 瓜超君,李铁军,马淑梅.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和人工压迫止血法对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11):975-978.
[15] 胡航佳,张露丹,简能日.Femoquick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21,42(4):368-371.
[16] 蒋和娣,肖艳林,孔冬梅,等.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术后股动脉穿刺处局部止血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29-30.
[17] 刘秀芳,张伟伟,吴海平,等.ExoSeal血管封堵器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疼痛和焦虑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8):2811-2813,2817.
[18] 朱洁莹,刘丽军,马燕霞,等.三种止血方法在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634-636.
[19] 沈鑫,李军荣,李圣华.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學杂志,2016,25(4):353-355.
(编辑:许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