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鹤
摘要:为了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金华市提出了打造国际枢纽城战略部署。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在打造国际枢纽城进程中担当重要使命。本文就金华市三所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做出分析,发现三所院校存在不同程度国际化理念、资源配置、地方文化融入程度不高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完善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国际化平台机制、重视地方文化国际化传播,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更好地为金华区域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国际枢纽城
引言
2022年12月26日,金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作出“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战略部署。以“立足华东、辐射全国、联通世界”为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陆港枢纽,打造世界小商品集拼中心、区域陆港经济发展中心、构建国际陆港大通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
一、打造国际枢纽城人才需求分析
“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具体路径,需放大人才资源优势,打造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成果、世界一流陆港建设示范成果、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示范成果、新时代人文高地建设示范成果。结合金华市赶超发展“八大行动”等相关文件,打造国际枢纽城需要国际创客型与科技创新型、基础制造型、文化传承与创新型人才。
(一)國际创客型与科技创新型
金华作为世界“新十字路口”,约1.8万外国人口常驻金华,为金华地区外贸、科技、制造等行业发展注入活力。为深化“一号改革工程”、放大数字经济优势,需要培养创新型及国际创客型人才,推进人才与产业深度结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础制造型
为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需要实施国际陆港引领、产业基础再造等行动。涉及华东国际联运港、义乌国际陆港“两个核心”,兰溪、东阳、永康“三大片区”,金义空铁新城、义乌港等重大平台。建设“港、产、城”等大型设施和平台,需要大量基础制造人才。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型
八婺文化包含婺学、手工技艺、婺商文化、戏曲文化、古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是民族也是世界,要放大八婺文化优势,擦亮八婺人文标识,持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打造与现代化都市区相匹配的文化品牌,需要文化传承与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融入国际维度中[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途径。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综合职业素养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要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摇篮,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根据国家战略及产业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国际人才。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十四五”时期开展职教改革、服务产业升级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路径。
(二)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金华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职院校寻找与整合外部资源、国际资源促进自身人才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吸引更多国际学术项目和合作机会,可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推动金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金华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
三、金华地区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现状
金华地区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四所重要高职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得最好。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程度低,不做比较分析。本文就其他三所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进行分析。
(一)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国际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新西兰、美国等39个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中美会计、体育运营与管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1个海外分校。国际化办学可总结为“三结合”“三示范”“三培养”。
1.三结合:与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多渠道协同发展。“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优质资源、打造人才异地摇篮,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发展。“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派遣人员援外交流、培训和建设。
2.三示范:中新合作办学示范,中新联合管理委员会管理怀卡托国际学院,规范合作办学体系。中非海外分校示范,成立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卢旺达教育体系。互学合作-搭建区域性职教国际交流中心,加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等高层次平台,推动学科国际化发展[3]。
3.三培养:两地两段培养,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布局和地方优势产能,2年在合作国、1年在金职院培养人才。定点援助培养:建立境外人才培养基地,采用“中文+技能”教学模式和“分阶段培养、双基地轮训”育人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协同合作院校、企业开发教学资源、实训平台,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工学交替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4]。
(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位居浙江省高职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三名。学校与境外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设立6个海外师资培训基地,在马来西亚和西班牙成立“丝路学院”,建立摩洛哥义乌商学院,累计培养国际学生12000余人次。开设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9个语种课程,语种数量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建有全国首个县级市HSK考点。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体现在教学主体国际化、产教融合国际化、教学体系国际化三方面。
(1)教学主体国际化:先后共派151名教师赴境外进行短期专题培训,引进数十名不同国家高学历外籍教师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2)产教融合国际化:与国际学校、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往来,搭建国际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举办国际技能竞赛。如开设中泰数字技能合作项目国际研学班,举办中北非国际职业教育数字化创新技能竞赛跨境电子商务赛项中国赛区决赛等。
(3)教学体系国家化:以校企合作方式编写“十三五”高职高专电子商务系列教材。邀请专家、企业精英共同开发职业教育国际化产教融合教学课程。
(三)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浙江省目前唯一以“影视”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影视行业生产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通过学生交流、师资引进和合作办学三种形式。如向台湾大叶大学、大仁科技大学派出交换生,实行“3+1”联合培养、暑期夏令营等[5]。聘请外国专家担任学校英语课程教学。与韩国首尔艺术大学、京畿大学等开展交流,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中韩合作办学)班。
四、金华地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瓶颈
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在中国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各个高校努力探索下取得良好成绩。尤其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典范。但纵观金华地区高职院校总体情况,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约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
(一)国际化资源配置不足
当前金华地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源配置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不充足,师资力量薄弱、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不足。首先在资金不充足方面,相对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财政投入占比相对较少。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外交流项目经费、国际化课题科研资金投入、中外大型学术和交流等活动经费不足。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问题是“三教”问题之首,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打造国际视野宽、外语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但目前教师国际化水平和外语水平未能满足国际交流需求。且随着“中文+职业技能”发展,需要更多“语言+技能”复合型教师。最后,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不足。由于国内外存在信息源不对问题,很多合作机会和项目资源不能被及时获取和利用,对于已开发项目缺乏有效联合管理机制、规章制度、课程标准。
(二)国际化理念不够开放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存在不同程度上国际化理念不够开放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国际化认识不足、国际交流与合作视野不够开阔。(1)对国际化认识不足:对国际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重点。这一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做得相对较好,把“国际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三大特色之一,其他高校缺少顶层设计布局,未能充分依托金华经济发展优势,把国际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战略重点。(2)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局限于少数形式和领域,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规划。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形式是学生、教师之间交流、引进外籍教师、中外合作办学等,院校间国际化特色不明显,所依托优势专业不突出,缺乏长期规划和规章引领。
(三)地方文化赋能国际化发展程度低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高校在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同时,不应忽略八婺文化传承与弘扬。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少地方文化融入国际化项目进程问题,具体表现为(1)缺乏地方文化元素课程设计:在对国际学生课程设置中缺乏地方文化特色,无法将地方文化充分融入课堂,缺乏适合国际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教材。(2)缺乏地方文化传播渠道: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多是职业技能、优势专业、教育模式相互借鉴交流,但在国际传播中未能充分展示地方文化魅力,缺乏有效渠道向国际社会传播本地文化。
五、金华地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路径
(一)完善国际化资源配置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师资力量、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1)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在科研、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外交流与合作项目、学术与文化交流活动上经费支持。(2)其次,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和外语能力,注重教师内部培养,培养“语言+技能”复合型教师,助推优势专业走向海外。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派遣教师前往摩洛哥教授《国际贸易》+《基础汉语》课程,可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纳入国贸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培养“专业+技能”型教师。(3)最后,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加强与国外院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开发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如联合办学、远程教育、国际课程开发、科研合作等。對于已经开发项目和资源,加强管理和合作,可借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怀卡托国际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对已合作项目进行联合管理。
(二)强化国际化理念,建立国际化平台和机制
(1)明确国际交流与合作目标、方向和措施,积极探索和建立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种形式合作关系,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国际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核心内容之一。在这一点可参考金职院“三结合”模式。(2)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形式,挖掘本校特色,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如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在电影制作,服装设计等专业有自己特色,且依托横店影视城基地,可将本校优势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承办国际影视展、各国服饰展等文化交流项目,推动本校特色和优势专业走向国际化,同时引进优质项目助推学校和地区发展。
(三)重视地方文化国际传播
八婺文化历史深厚,打造国际枢纽城需要打造金华文化名片,高职院校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优化文化课程设置。设计开设八婺文化相关课程或课程模块,让国际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在文化活动中加入地方文化体验项目,组织国际学生参观金华古建筑景点、体验红糖制作工艺、欣赏婺剧等活动,让他们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做好体验者和传播者。还应培养具有地方文化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保障地方文化教育质量和效果。(2)拓宽文化宣传渠道。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八婺文化,制作多语种八婺文化介绍宣传片,在职教出海同时将八婺文化带出海外,让国际社会感受八婺文化魅力。
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第四阶段,金华提出打造“国际枢纽城”战略布局。打造国际枢纽城,建设国际化都市需要各高职院校发挥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重要作用。当前金华地区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阻碍国际化发展因素,因此需完善国际化资源配置、强化国际化理念,建立国际化平台和机制、并重视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为打造国际枢纽城、助力高职教育飞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打造国际枢纽城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优化分析》(项目编号:YB20233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2-12-22(001).
[2]刘必旺,谈颖.高职院校“中文+职业技能”境外办学实施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02):1-5.
[3]李友得.“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输出之SWOT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2):29-34.
[4]郝婕.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共享+文化互鉴”境外办学路径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0):71-73.
[5]李惠翔.新时代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路径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9(03):81-85.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