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维特色

2024-06-04 11:02:14冯峰
公关世界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艺事业文化强国科学思维

冯峰

摘要:新时代文艺事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和解决文艺事业发展问题,蘊含着丰富深刻的科学思维,并主要表现为: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擘画文艺事业蓝图;以察往知来的历史思维,洞察文艺创作规律;以逻辑缜密的辩证思维,把握文艺工作关系;以综合治理的系统思维,建设文艺生态领域;以引领时代的创新思维,提升文艺作品质量。这些科学思维方法既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及其运用科学回答了文艺“源于谁”“为了谁”“属于谁”“如何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文艺事业;科学思维;文化强国

引言

文艺事业长期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兴邦立国的础柱基石,也是新时代中国“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深壁固垒。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思维,也凸显着极其重大的时代价值。系统梳理与研究新时代文艺工作,归纳整理与阐明其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既是进一步深入领会这一重要工作思想内涵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科学指导新时代文艺工作实践的需要。

一、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擘画文艺事业蓝图

战略思维是指能够谋划全局、着眼长远、洞察大势,把握事物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即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对抗性的科学思维方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艺事业在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着眼民族复兴伟业,解析文艺事业战略意义

民族复兴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由衰落走向繁荣的伟大历史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艺繁荣发展为条件,文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1],文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文艺可以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民族精神。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各种形式传达民族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文艺可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引导价值观念。文艺事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社会价值观念产生引导和塑造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分析文艺事业战略地位

文艺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文艺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文艺能够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文艺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文艺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

(三)审视世界发展趋势,剖析文艺事业战略作用

文艺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将新时代文艺事业置于国际背景下统筹谋划,“是民族立场、世界眼光与人类关切的统一”[2]。一方面,文艺事业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文艺可以促进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华文化为世界注入不竭的活力,文艺犹如星辰璀璨熠熠生辉,阐释着中华民族禀赋,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

二、以察往知来的历史思维,洞察文艺创作规律

历史思维是指注重以史为鉴与察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规律,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科学思维方法。新时代将文艺工作置于历史的长河和宏阔的背景下考察,深刻揭示了“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历史经验,这为我们运用历史思维洞察文艺创作规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坚定历史自信底气,认清文艺创作历史方位

历史自信,“既根植于党在百年奋斗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孕育于党在百年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3]。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文艺工作者要紧密联系时代需求,准确把握文化传统,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展现主流价值、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文艺能量。中国文艺走过的百年历史更加证明,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是在深刻认识文艺面临的历史方位,以文艺的方式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在不同的历史时刻激励人民为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断奋进前行,从而迎来文艺发展的新辉煌。

(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文艺创作正确导向

纵观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古往今来每一个民族都会深刻受到各历史发展时期出现的文艺巨匠和文艺精品的影响,每一时期的文艺都会形成并在社会上确立起自己的创作导向。从古代的“老庄”“孔孟”“三曹”“李杜”“三苏”到近代的“鲁郭茅巴老曹”,从古代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近代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雷雨》《骆驼祥子》《红高粱》等,它们宛如奔腾在中华大地的长江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川流不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人民同步伐、心连心,指引文艺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踏浪前行。

(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通过饱含精神力量的作品引导、凝聚和推动人民去创造历史。新时代文艺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离不开众多文学艺术家代代相传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更需要以文艺的创作参与人民的创造,以历史的伟大成就文艺的伟大,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胸怀凌云之志、心怀赤子之心,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用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开辟历史伟业新篇章,用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艺事业攀登新高峰。

三、以逻辑缜密的辩证思维,把握文艺工作关系

辩证思维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用客观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抓住矛盾的关键和重点、联系和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新时代文艺工作充分显示出治国理政方略中的辩证思维,进一步阐释和明确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为我们正确把握文艺工作关系、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塑造民族之魂,人民需要文艺。建造文艺之林,文艺需要人民。一方面,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作品可以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情感的愉悦、审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发。另一方面,文艺需要人民。古往今来,那些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离不开人民的深厚滋养,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只有时刻关注人民的需求、倾听万家的喜怒哀乐,创作者才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灵感,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认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论断从辩证唯物史观的立场深刻阐明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文艺以时代为源,不能脱离时代。它需要在所处的时代中汲取营养、扎根生长。文艺作品常常通过展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特点,反映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另一方面,文艺反映时代,与时代同行,随时代而变。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创新风潮,文艺总能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成为引领社会变革之先导。

(三)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理解文艺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文艺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创作原则,坚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民族精神,摒弃铜臭之气、修正不正之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发展方向,发挥文艺的思想引领、铸魂育人、激励鼓舞、精神动力等作用。另一方面,文艺应该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激励市场的活力,坚持正确的导向来培育市场,以坚定的信念构建市场,以优秀作品引领市场,推动文艺市场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

四、以综合治理的系统思维,建设文艺生态领域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指导,把认识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系统,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综合考察对象,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结构性、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方法。新时代文艺事业以体用贯通的哲学智慧综合治理文艺领域,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一)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供给优质文艺作品创作

回顾党的文艺工作百年奋斗历程,文艺战线始终沿着一条坚守人民立场、高扬人民性的道路奋进。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文艺表演、文艺评论和文艺传播等领域辛勤耕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是文艺之母”等鲜明的人民立场。在新形势下,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入群众,开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创作实践。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评判是文艺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文艺作品能否吸引、触动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更好地感知生活、研究社会,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诉求,创作出反映人民真实情感的作品。

(二)始終坚持弘扬正道,谱写德艺双馨艺术人生

新时代文艺事业深刻指明了文艺工作者立德、修身、通文、达艺的正确人生方向,激励文艺工作者恪守崇高道德、追求卓尔不群的艺术境界,怀揣道德臻善之诚,以艺术之笔墨传递真善美之光芒。刘勰在《文新雕龙》中说:“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只有在思想观念正确的基础上,言辞才能流畅达意。文艺工作者应当注重树立正气和走正道,以清新健康、高尚端庄的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文艺工作者应当以信仰、情怀和担当为底蕴,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品德修养,谱写德艺双馨的人生华章。

(三)始终坚持明德修身,引领道德文明社会风尚

新时代文艺事业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新方位,把准主基调提供了根本遵循。文艺工作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文服人的使命。在从事这些工作时,我们应先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品德,然后才能产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也要不断追求卓越的创作。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更多富有精神深度、具有道德高度、含有情感温度的文艺作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五、以引领时代的创新思维,提升文艺作品质量

创新思维是指突破常规、超越陈规,转变思维习惯、克服思维定式,不断关注新趋势、解决新情况、开创新局面的思维方法。新时代文艺事业提升文艺原创力、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等一系列理念,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创新文艺创作理念,反映人民群众伟大实践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创新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新时代文艺事业是对文艺创作发展历史精髓的深度提炼,对中华民族优秀文艺传统的创造性传承与高度凝练,对文艺“二为”方针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发展和再创新,从思想上和实践上为文艺创作画出了重点,锚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文艺只有扎根人民生活、顺应人民意愿、表达人民关切,用脚力熟悉新领域、用眼力开拓新视野、用脑力掌握新方法、用笔力谱写新时代,才能得到人民认可、心口相传,才能具有时空影响力、精神凝聚力,才能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二)创新文艺传播策略,推动多元文艺交流互鉴

新时代文艺事业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文艺交流互鉴,以中国文艺国际影响力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新文艺传播策略。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艺主体性,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凸显中国鲜明特色,既不因中华文艺源远流长而妄自尊大,也不应因西方文化霸权而摧眉折腰。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中国文艺海外传播力。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推陈出新的叙事面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握文艺世界语言的内在机理,在世界多元文艺融汇、激荡潮流中站稳脚跟,行进在集世界文艺之大成的高峰之路上。

(三)创新文艺建设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萃取传统思想的精华,延续中华文化的基因,弘扬中华美学的精神。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学古不泥古、破法不变法,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更好的以深受喜爱的文艺形式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进一步拉近传统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增强原创能力,不断在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等方面充分发展,努力推动观念、内容和风格的革新。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平台和新方式,拓展文艺领域的创新空间。创新文艺建设路径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结语

上述科学思维方法构成了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系,体现于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各层次、各方面、各环节,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贯穿和相互补充,全面地回答了文艺“源于谁”“为了谁”“属于谁”“如何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把握新时代文艺事业蕴含的科学思维,对于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育德重要论述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346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新疆艺术(汉文),2021(03):15-21.

[2]陈金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维统一[J].学术研究,2024(01):1-7.

[3]付高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自信重要论述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7(07):20-28.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文艺事业文化强国科学思维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卷宗(2019年10期)2019-04-22 09:42:20
贯彻“两学一做”精神做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先锋
戏剧之家(2017年18期)2017-10-25 08:58:19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6年8期)2016-12-24 10:17:35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27:54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24:44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54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15:12
关于高中三年级的第二轮复习的思考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13:12
助力文艺事业 培养编剧人才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
艺术百家(2015年1期)2015-04-07 04: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