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医药故事,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智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中最能体现其文化属性和民族特色的词汇,而中医文化负载词则集中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核,因而其翻译及国际传播需要受到格外重视。该文在跨文化交际视角指导下,将中医文化中内涵较为丰富的几类常见文化负载词归类汇总,并基于其独有的特点分别分析探究相应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注法、直译法和意译法,以求最大限度保留中医特色,减少对外交流中的意义缺失,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翻译方法;传播
中图分类号:G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4110(2024)03(c)-0027-04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C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 Haoran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gradually going to the world, how to tell the story of TCM to carry forward its culture and wisdo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times. The cultural-loaded words can best reflect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 while the cultural-loaded words in TCM specifically embody the spiritual core of TCM culture. Therefore, their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need to be given special atten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 cultural-loaded words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CM, and explores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anno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retain the features of TCM to the greatest extent, reduce the loss of meaning in 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then better spread the culture of TCM.
Key word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loaded word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中医蕴含了极大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历代劳动人民对民间医学探索和研究的结果。中医文化特色词汇体现了其广泛而深刻的中医文化,彰显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防治疾病的理念。因此,针对中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更强调文化的传递与沟通,故译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兼顾中医文化传播和目的语读者反应两种翻译需求,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使其传译效果更佳。
1 中医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概念,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中医文化负载词则是指那些在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或象征意义的词汇。本文将中医文化负载词大致分为专有名词、动词短语和中医证候词三类。其中,专有名词较为固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动词短语和证候词分别对应的是中医中的一些防治步骤和描述性语言。
1.1 专有名词
中医专有名词代表着中医中某种特殊的概念,是最典型的中医文化负载词,翻译时既要规范,又要准确反映中医文化。本文将专有名词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中医名医,如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第二类是中医典籍名称,如《本草纲目》《千金要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第三类是概念性术语,如阴阳、五行、太极、气、道、术数等,还包括疾病名称(如“风疾”)、生理产物(如“天癸”)、穴位(如“天经穴”)、经脉(如“手厥阴心包经”)等中医专有的医学术语。第四类是中医地理名称,如“六合”“九州”“八荒”等。之所以将中医地理名称纳入是因为《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都非常重视地理环境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也会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药物的不同作用,以及治疗原则之间的关系。
1.2 动词短语
中医文化负载词中的动词短语主要是指中医中用来反映治则治法和预防措施的特殊词汇,体现的是中医独特的防治理念。这类词一般多以四字格的形式出现,在各类典籍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如“塞因塞用”“驱风清热”“平肝潜阳”“滋阴息风”“隔山取火”等,它们不仅凝结着中医在疾病防治方面的智慧,也以极其工整的对仗格式体现出了中医语言文化独特的美感。
1.3 中医证候词
这一类是中医中与证候相关的词汇,用来描述病人身体情况和疾病的性质,反映了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所观察的对象和疾病状态,如盗汗、纳呆、循衣摸床、按之没指等,文化色彩浓厚,对正确理解疾病状态和中医诊断特色有重要意义。
2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翻译在本质上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其中文化差异是译者需着重考虑的一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翻译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它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消除文化隔阂。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更需要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将各种文化因素囊括在内,既在对外传播时显示更充足的文化自信,兼顾中医特色,又能在考虑传播效果和目的语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实现中医文化输出。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之下本文灵活选用了相关的翻译方法进行处理[1]。其中,在异化翻译策略之下,依据部分词的特点选用了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的翻译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中医特色文化的输出交流。而在归化策略之下,对于部分意义复杂的词汇,则灵活选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以避免语义的缺失和原作内容的改变,同时在语言文化习惯上尽可能地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进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以更好地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2.1 音译法
音译在翻译专有名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中国文化加速走向世界的文化语境下,大胆合理地使用音译已逐渐成为包括文化负载词在内的大多数中医词汇翻译的有效方法。通过音译法,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翻译在介入的交际环境和文化中具有意义,翻译与原文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2]。如“三焦”——“San Jiao”、“太极”——“Tai Chi”、“脏腑”——“Zang and Fu”、“阴阳”——“Yin and Yang”、“气”——“Qi”等。但音译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度的音译很可能会导致原语文化的失真,特别是在传达和理解过程中,原语文化容易改变或丢失,所以单纯使用音译对中医文化负载词进行处理的情况较少,只有一些确实已经被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术语,或是因为使用频繁已经被纳入了某些权威词典的词汇才会固定其音译的翻译方法。
2.2 音译加注法
因外国学者对中医名家等词汇并不了解,所以先使用音译,然后再加注以作解释,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如,李照国最初将“黄帝”翻译为“Huangdi”,后来又加以注释:“Huangdi, also known as Yellow Emperor in the west, was one of the Legendary Kings in ancient China”[3]。再如,将“六合”音译为“Liu He”,然后在后面做了以下注释:“Liu He refers to the east, South, west, North, upper and lower directions”。因上述两类词在目标语中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词汇,属于文化空缺项,而音译可以让我们弥补这种空缺,在传播中既保留了独特的中医文化,同时又以加注的方式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相关概念。同样,对于文化因素较浓厚的哲学类概念术语,若单纯地使用音译则会使目标语读者陷入疑惑,如“术数”一词,是中国古人通过对世间万物高度宏观的归纳,总结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并充分运用这一规律,推演事物之间关系及变化,推算未来,趋吉避凶的一种理论系统,而在中医里,它指调养、锻炼身体的方法,属于中医养生术语,故李照国将其音译为“Shushu”后,又添加了注释“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在保留中医文化特色的同时达到了让读者理解其内涵的目的。除此之外,穴位名也适用于音译加注的方法,如“劳宫”“关元”两个穴位名分别被译为“Laogong (PC-8)”和“Guanyuan(CV-4) acu-points”,二者都是在音译的基础上用“PC-8”和“CV-4”两个国际编码在其后进行注释,使读者能够了解其所指内容,而大部分穴位名称都可参考此类音译加注的方法进行处理。
2.3 直译法
音译加注的方法对保留文化特色具有突出的效果,但毕竟可以音译的词较少,所以在中医英译过程中不能广泛应用,而直译能让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可能地和原文对等,在原文的理解和传达方面有独特作用,且能最大化保留原文风格,译文也更容易让目标语读者接受。专有名词中部分中医典籍名称的内容含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首先要考虑的是直译。例如,《神农本草经》被直译为“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本草纲目》常被直译为“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又如本文中所列举的概念性术语“五行”,属于中医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在西方医学语言中并没有对等语,而目前最常见的译法就是将其直译为“five elements”,另外“木、火、土、金、水”也常被直译为“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这类译法已广泛地为西医学者所接受。除此之外,概念性术语中的部分疾病名称也适用于直译,如本文所提到的“风疾”可译为“wind disease”,“温病”被直译为“warm disease”,也是较常用的处理方法。而区别于专有名词,部分动词短语同样也可进行直译,如“驱风清热”可直译为“dispel wind and eliminate heat”[4]。以上这些词虽属于中医特有的术语,但由于这些词字面意义简单明了,直译后不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不仅信息传递准确无误,而且更有利于保留中医特色,故可通过直译来处理。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部分简单的专有名词和动词短语中,直译可以最大化实現形式和内容的对等且有较高的回译性。
2.4 意译法
直译的优点是逐字进行翻译,但其局限性是在句意或词意较复杂时,其意义表达不明确,语言也不够流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结合上下文和挖掘其深刻内涵的意译法,可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并减少歧义。例如,《赤水玄珠》,这本书的名字与《庄子》一书中一个类似珍珠的典故有关。这个典故是为了表明其中所记录的东西都是医学的精髓。若音译为“Chi Shui Xuan Zhu”,或是直译处理为“Black Pearl from Red River”,二者都仅是为了保留原作风格以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虽然在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不妨直接意译为“The Essence of Chinese Medicine”[5]。又如《针灸甲乙经》在《实用汉英中医词典》中被译为“A-B Classic of Acu-moxibustion”[6],此处的“甲乙”被译为了大写字母A-B,但这样翻译难免会引发歧义,以为只有AB两卷,但事实上其中的“甲乙”是指此书是以天干为分卷序数的方式,故不如联系整个典籍的内容将其意译为“Can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7]。
同样某些中医疾病名称也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关格”一词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分而言之,小便之不通谓之关,呕吐时作谓之格,而这个词在英文中是没有相对应的病名的,且无法进行直译,故根据其症状我们可以将其意译为“anuria and frequent vomiting”[8],通过对症状的翻译来使目的语读者了解这类疾病。又如《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罗希文的译本为:“The Initial Yang syndrome with symptoms and sign of fever, perspiration, chill and moderate pulse is termed 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9]其中这里的“中风”不同于西医的“中风”(stroke),而是由风邪引发的恶风出汗发热症状的疾病,故根据该疾病所包含的信息,在此意译为“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意义明确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同时避免产生歧义。
因大多数四字格动词短语反映的是中医复杂的防治理念和治疗原则,故我们需要通过意译具体分析其结构,揭示其内在关系来实现完整语义的传递。如“滋阴息风”一词,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上,它和我们前文提到的“驱风清热”(dispel wind and eliminate heat)似乎都是并列结构,故译者在“滋阴”和“息风”之间很可能也会误用“and”连接,但我们通过挖掘其内涵后发现,“滋阴息风”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其中“滋陰”和“息风”二者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即“滋阴”的目的是“息风”,且这里的“风”实际上是指中医中的“肝风”,故考虑到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可将其意译为“nourish yin to subdue liver wind”。又如“塞因塞用”是中医反治法之一,单从字面难以理解,但挖掘其内涵后可知其中前“塞”为塞证,指本虚标实之满胀不通的病证;后“塞”为塞法,指补养固涩,综合来看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故通常将其意译为“treating obstructive syndrome with tonifying methods”,意义明确,尽可能地避免了原意的丢失和曲解。综上,部分具有复杂逻辑关系和深层含义的动词短语我们应适当选择意译。
中医证候词以描述类词为主,这类词大都意义复杂,单纯从字面意思直译较难理解,甚至会让读者不知所云,故对于这类词,可通过意译来传达其中的含义。如《伤寒论》中“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罗希文将其译为“The pulse is floating and void.A floating pulse indicates Yang, and void indicates Yin.”[10],其中“芤”字原意指葱,中医以此来形容脉象,指脉来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捻葱管,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即中央空、两边实的脉象,它属于中医诊断中所特有的证候描述类词,在目标语中没有与其直接对等的词汇,且单从字面意思难以理解其概念,根据其深层含义,故此句中的“芤”被意译为了“void”,“void”有空虚之意,恰好可以表达出中间空、两边实的空虚感,由此目的语读者便不难理解其脉象特征,同时能达到准确传播中医文化的效果。又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湿热不攘”一词,“湿热”我们通常可译为“dampness-heat”,理解起来较为简单,而“不攘”中的“攘”字意义较复杂,在汉语里有“排除、抵御、捋”三层含义,难以直接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整个词,所以我们通过意译的方法挖掘其深层含义,发现,“湿热不攘”即湿热邪气在体内难以消散,“攘”即为“排除、消除”之意,故可将其意译为“dampness-heat isn't removed”。由此可见,对于这类证候词,中医文化中大部分都有独特的描述性语言,在翻译时意译作为首选的翻译方法能够最大化减少语义的丢失。
3 结束语
近些年来,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类词的准确翻译不仅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消除中西医文化隔阂,促进中西医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上述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有助于将中医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递给其他语言的使用者。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一种翻译方法的局限性,仅使用一种翻译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需借助几种方法的融合,如“邪气”译为“evil-qi”,“阴证”译为“Yin syndrome”,而对于《脾胃论》的译法,Bob Flaw首先将其翻译成“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音译“A Translation of the Pi Wei Lun”,可算作是译法结合的典范。综上,在跨文化交际指导下的中医翻译应立足于文化差异,在保留中医特色的同时,最大化减少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冲突,使读者尽可能地理解,进而有效推进中医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5(3):82-88.
[2]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0-45.
[3] LI Z G.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M].Xi′an:Xi′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3.
[4] 沈潇.对等理论影响下中医四字结构术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2010(11):40-41.
[5] 席慧,吉乐,陈向京,等.从奈达翻译理论谈中医典籍名称的翻译[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2):121-124.
[6] 张奇文.实用汉英中医词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孙俊芳.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38-1541.
[8] 刘海舟,王小芳,李涛安,等.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英译标准对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4156-4159.
[9] 罗希文.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伤寒论[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0]罗希文.伤寒论[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浩然(2000,4-),男,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