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方面达到新的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该文研究了文化的内涵,讨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分析了河南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资源,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传统文化传承的指导原则: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三是秉持开放包容,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最后针对河南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河南传统文化;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保护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3(c)-0051-05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OU Ya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 China)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marks that we have reached a new level in historical confidenc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consciously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discusses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alyzes the conten and resources of Hen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on culture are put forward, firstly,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excavate and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econdly, to adhere to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irdly, toup hold the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 son the problem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Henan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2023年10 月7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以往相比,该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文化”两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该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突破与创新,也有对全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河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创新与实践。河南省文化旅游廳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中原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河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建立了3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在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效。目前,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从全省层面统一、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多部门联动协同创新机制,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工作中发出“河南声音”,拿出“河南方案”,成为未来河南文化工作的重点。
1 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界定
1.1 文化内涵与特质
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繁复多样,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1952年,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别从描述性定义、历史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心理性定义、结构性定义和遗传性定义6个维度提出了168条有关“文化”的定义[2]。
就我国来讲,从古至今“文化”一词主要有4层意思。一是文治教化,封建王朝国家社会的治理手段。如西汉史学家刘向在所著《说苑·指武》一文中提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如:晋代束广微的《补亡诗·由仪》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二是指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一般化的知识,如文化水平、文化知识等。三是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遗址的综合体,通常作为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殷商文化”等。四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财富总和,广义上包含物质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狭义上主要指精神财富、意识形态,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国学大师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3]。文化的特征包括多样性、民族性、继承和发展性、共有性、可传播性、可融合性、渗透性、持久性、人类独有性。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仅指狭义上的精神财富或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笔者认为,文化是智慧族群基于改造自然,从事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或族群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其次,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最后,文化具有传承性,人们以语言、文字、绘画、行为等为载体将古代先贤创造的文化,以神話、传说、典籍、舞蹈、重大活动、风俗习惯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展[4]。
1.2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关键词,即“中华”“传统”和“文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大任务。我们注意到,这里使用的是“中华文化”,而非“中国文化”。“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时期,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居之地,即京师,与诸侯国相对应;二是指商周封建之地,与周边羌胡夷狄地区相对应;三是专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即中原大地之夏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孕育过程中,中国的概念数次发生变迁,由专指郡县一隅,变为指代整个疆域;由专指汉民族居住之地,变为涵盖所有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区,并随之产生了“中华大地”“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这一概念,1902年最早由梁启超先生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明确提出,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几千前来早已存在。自夏商周以来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不断繁衍生息、交融汇聚,形成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亲相近,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5]。
传统是来自过去而现在仍然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先人创造的,通过历史凝聚,沿袭下来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6]。传统不意味着过时、陈旧,是一个地区、民族超越历史的璀璨成果。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汉族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本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形式、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积淀,并被大多数人认同并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化。从时间跨度上来讲,自夏商周时期至鸦片战争之前,长达五千年的时间范畴皆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1.3 河南传统文化概述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省内已探明的各级各类文物资源有28 16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文物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7]。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出丰厚的传统文化。河南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值得在新时代新征程继承和发扬的部分。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河南传统文化的主体与精神内核。传承和发展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河南故事的重要途径。从宏观上来讲,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7个方面。从微观资源禀赋来讲,河南有以杜甫、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洛阳、开封、安阳为代表的古都文化,以殷墟商王陵区、北宋皇陵区为代表的墓葬文化,以白马寺、开封相国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洛阳水席、郑州烩面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豫剧、曲剧、河南坠子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载体特征明显的具象文化资源。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上述文化或资源载体都代表了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需要全社会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精神等方面,从挖掘保护、教育宣传、创新传承、创造转化等维度进行保护与传承。
2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原则
2.1 坚定文化自信,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自信才能自强。在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当中,一是要深入理解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弘扬其文化精髓,摒弃崇洋媚外的思想认识,不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区域文化的关系;二是坚守自信底气,坚定走我们自己的文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2.2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守正才能创新。守正是指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方能不迷失自我和方向;创新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使用中大胆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新制度,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思想解决当代社会文化问题,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形态。
2.3 秉持开放包容,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
开放才有活力。开放包容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弥久不衰,其本质特点就是兼容并包,博大万象。对内,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汇聚各地区、各民族传统文化,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民,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学习吸收一切人类社会优秀文化基因不断发展壮大,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众多有志于实现本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处理国际、国内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3 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力度不够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国家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个别领域甚至出现传统文化遗失、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群众文化的主流意识受到冲击,暴露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摒弃与弘扬还缺乏统一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评判标准,在国学经典阐释、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民俗文化弘扬发展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3.2 有效利用不足,建设性破坏严重
部分地区政府对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个别地区领导干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传承”观念尚存,一切向GDP看齐,对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死保死守,保而不用”。比如:对短期无法看到发展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部分优秀传统戏剧、剧本和演出面临失传风险;某些部分重点文化资源一圈了之,畏首畏尾不去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对传统文化资源乱开发、乱利用,破坏严重;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小,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道路曲折。
3.3 传承和弘扬方式手段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缺乏有效的现代化手段,当下文化传播主要依赖纸质媒介、博物館展览、节庆活动等形式,传承手段单一,人工智能、数字化手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应用较少,严重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社会大众吸引力不足。地区文化部门执行能力和博物馆等单位布展能力弱,文化传承仅限于节庆、会展等活动,深度开发利用不够。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了争抢“西门庆故里”,争建“金瓶梅旅游区”这样的文化价值观扭曲、审美观歪曲的闹剧,凸显出个别地区传承方式简单粗暴、手段单一的问题。
3.4 头部文化企业少,文化产业规模小
文化与市场的关系联系不紧密。一是文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文化产业集聚和溢出效应不明显。河南全省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二是文化产品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弱。虽然有像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这样的影视文化佳品,但总体来看现有文化产品、作品尚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支撑。三是产业配套政策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培育力度低。文化产业是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消费市场培育难度大的产业,不像房地产、加工制造业等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政府在税收、补贴、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低,部分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活态演出缺乏产业化运营和政策支持,濒临失传。
4 河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4.1 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党的二十大召开,绘制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育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挖掘、保护和传承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中,自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积极研究、探索河南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点,弘扬唯物主义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
4.2 坚持立德树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属性,明确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当中[8]。在启蒙教育阶段,文化部门有组织引导编写、出版和创作一批中华文化幼儿绘本、歌谣;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部门制作、推广和示范一批中华文化课程,组织开展一系列传承中华美德的活动;在职业教育阶段,注重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作用,推动传统戏曲、书法、传统体育进校园,鼓励非遗传承人与职业院校协同开展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导和鼓励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开办文化保护、运营等相关专业,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以项目形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挖掘文化元素,鼓励进行创造性转化;在继续教育阶段,鼓励社会培训机构、老年大学、各类学会及协会和社会团体开展国学研究,以及书法、绘画、曲艺、传统乐器等培训,并通过宣传、文化、城市管理等部门开展汉语普及、传统经典宣传等活动。
4.3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加强对河南境内濒危文物的保护工作,在进行城市开发、新农村建设当中注重对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农业和工业遗产及革命文化基地的保护,避免大拆大建对文化建筑遗产的破坏。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在各区市加快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以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为重点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聚集传播示范区。安排专项资金,在县区开展城市文化广场、文化休闲区和特色文化主题场馆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传承和展示优秀乡村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开发和利用[9]。协同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公共文化休闲场所;推进地名文化、经典文献、民间传统文学、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音乐、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中增加地方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类节目、内容,加大对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
4.4 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由宣传、文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设立“优秀文化产业培育基金”,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产品创新项目”,通过揭榜挂帅、竞争性创作等方式,引导文化企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素材、获得灵感、汲取养分,鼓励文化企业创作更多符合时代特点、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书典籍、影视作品、品牌文化活动等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化作品、产品[10]。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启动“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企业培育建设工作,从文化传承性、产品独特性、销售收入、研发设计投入、外观专利数量等不同维度指标对“双创”文化企业进行评价与认定,并依据企业评价结果给予税收优惠、文化金融、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启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对标文化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对进入园区的文化企业给予适当支持,推动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引导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加强传统艺术、创意设计、文旅文创产业运营人才的培养,为文化产业供给大量高素质人才,多措并举培育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4.5 树立国际化视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世界各国日益关注中国发展、希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性机遇,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1]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加强对外文化的传播、交流工作,借助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并通过中国文化节、电影节、戏剧节、图书展销、文物展览展示等活动宣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方式和内容,提高文化交流的水平和成效。
5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研究传播力度不够、有效利用不足、建设性破坏严重、传承和弘扬方式手段单一、头部文化企业少、文化产业规模小等,针对河南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现状,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持立德树人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树立国际化视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南方日报评论员.首提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次会议意义重大[N].南方日报,2023-10-09(A2).
[2] KROEBER A L,KLUCKHOHN 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J]Cambridge,MS:the Peabody Museum,1952,47(1):247.
[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158.
[4] 郭莲.文化的定义与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1):115-118.
[5] 黃克剑.中西学术思想比较之先声: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J].读书,1985(12):95-103.
[6] 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15-119.
[7] 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7):181-18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 黄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8):18-20.
[10]钟天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1):37-45.
[11]储峰,赵聪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36(5):83-92.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专项项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河南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寇燕(1983,4-),女,河南邓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传统文化及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