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研究

2024-06-04 08:51:32高丽
艺术评鉴 2024年4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艺术价值

高丽

【摘   要】 《平湖秋月》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陈培勋先生根据同名广东音乐创作的钢琴独奏曲。这首作品以其熟悉的旋律、独特的表现手法、鲜明的民族性音乐特征成为中国钢琴艺术史上重要的音乐文献。本文针对《平湖秋月》的创作、演奏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归纳作品的创作特征,发掘作品的演奏特色,探索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平湖秋月》  创作特征  演奏特色  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4-0081-06

钢琴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钢琴艺术事业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世界钢琴艺术殿堂的重要成员。陈培勋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创作了六首钢琴作品,其中《广东小调“卖杂货”》《广东小调“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平湖秋月》均是根据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流水》是根据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既有中国作品的民族韵味,又有印象派作品气质,一经问世便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广为流传。

一、《平湖秋月》的创作分析

《平湖秋月》原为吕文成创作的民族器乐合作作品,是一首著名的广东音乐。陈培勋先生根据这首器乐作品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作品婉转流畅,展现了广东音乐的迷人之处,体现了地方乐种特色,具有中国钢琴作品的典型创作特征。

(一)整体结构

陈培勋先生改编的钢琴版《平湖秋月》继承了器乐曲的结构精髓,作品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各个段落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段落,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层层递进,将音乐不断推向高潮,最后在回声中做出万象归一的总结。曲式结构见表1。

《平湖秋月》为4/4拍,作品的第1小节和第2小节的前半部分是简短的引子(1~2小节),由降D宫调式的五声音阶构成细密的音响,作曲家运用民族调式音阶展现出波光粼粼的画面。

作品从第2小节的第三拍开始进入起段(3~9小节)。这部分旋律由和弦的高声部呈现,调式调性为降A徵六声音阶。起段的伴奏部分主要是五声音阶链音,每组链音的强拍上会有对旋律起到和声支撑的保留音,并在低声部形成支声旋律。《平湖秋月》的速度标记为慢板,音乐在呈现的过程中并不拖沓,主题旋律节奏型变化丰富,作品内在生命力极为旺盛。

承段(10~13小节)总共4小节,每小节的容量很大,主题以均分的十六分音符为主,伴奏声部音符时值为六十四分音符。承段的速度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由于伴奏织体时值的调整,音乐有明显的紧凑之感,作品在承接前一段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呈现出层层递进逐渐繁茂的效果。

转段(14~17小节)旋律声部主要集中于高声部,在降A徵、降B羽的同宫系统调发展。作品节奏型改变,使得这四句较前面的音乐内容相对舒缓,听觉上具有悠长气息,音乐在变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4~17小节是作品的“中转站”,总结起段、承段的旋律,又以舒展的节奏型使得作品张弛有度,为后面的高潮句做足准备。

合段(18~26小节)分为两部分,18~22小节是合段的第一部分,在转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将作品推向高潮。18~19小节低声部呈现主题旋律,伴奏声部的音阶跨越3个八度,拉宽音乐的变化幅度。20~22小节的容量很大,作曲家在这一部分标注“随兴之所至地”“广阔的、浩大的”“富有歌唱性并有表情的”等音乐术语,以此启发演奏者在表达这段音乐时要舒展旋律线条。23~25小节围绕徵音做各种编排,26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结束在降D音,形成徵对宫的支撑,调式调性完美回归。23~26小节构成作品的宽厚尾声,体现了这首作品大气婉约的意境,以及万物归一的中国美学思想。

(二)旋律特征

陈培勋创作的音乐作品,无论是钢琴作品还是交响乐作品,都具有强烈的五声性音调,钢琴曲《平湖秋月》使用原器乐曲的音调,作品旋律婉转悠扬,具有抒情性特征。

《平湖秋月》的起段还原广东音乐《平湖秋月》的主题。这段旋律发展多为“合头合尾”,如第2小节与第4小节,或“并头句”,如第4小节与第5小节,乐句中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旋律发展具有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特征。

承段旋律是围绕着几个主干音并在起段旋律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11小节的中心音是“降E”;12、13小节则围绕“降A”发展旋律,并与6~8小节旋律走向十分接近。可见承段旋律是起段旋律的进一步发展,继承了起段旋律悠扬婉转的特征。

转段旋律声部主要集中于高声部,每句旋律第一个音的时值较长,加上四句旋律运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形成一种环环相扣且不断发展的旋律线条。转段旋律的发展手法使得作品从结构上、听觉上都表现出绵长的气息,作品在行进间舒展大气。

合段分两部分,其中19小节从第3、4拍开始,主题旋律做舒展性处理,通过华彩性质的经过音,使旋律的主音落到F、降E、降D,分别是降D宫调式的角、商、宫音,明显有回归调式调性的作用。23~26小节旋律主要是在降A徵、降D宫进行变化,尽管中间加入很多钢琴语汇,但是作品的旋律线条清晰流畅,通过作曲家在音区上的巧妙安排,使作品增添了意境之美。

(三)民族和声

在钢琴曲的创作方面,陈培勋先生曾表示既要选好的主题,又需要有好的和声,钢琴曲《平湖秋月》是一首改编类钢琴作品,主题选择广东音乐曲调,和声语言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特征。

《平湖秋月》中运用二度叠置和弦与转位七和弦来代替三度叠置和弦,以此弱化和声功能,凸显作品的民族性色彩,且运用钢琴的琶音记号,演奏和弦时具有旋律意义,例如作品第3小节bE-bB-C是省略五音的七和弦第二转位,第5小节bB-bE-F-bB是二度疊置和弦。三度叠置的和弦常常采用开放式排列方式,弱化和声功能性,加强作品的民族性音响,例如第1小节低声部与高声部的根音构建bD宫调式的主和弦,12小节F-C-bA,F-C构成五度音程,高音bA既是三和弦的三音,又是旋律音,作品中既有和声的支撑,又可以将和弦与旋律完美融合。另外在关键音中运用省略五音的七和弦,强化作品的民族性音响,例如18小节强拍音是二级省略5音的五六和弦。和弦还常在作品的旋律中起到填充作用,例如第19、20小节bA-bB-bD-F,bA-bB-bD-E,bA-bB-bD,低音不变,高音依次变化,分解和弦与伴奏织体呼应,增强了作品的写意特征,降低了七和弦的功能性。

(四)织体特征

《平湖秋月》织体以五声音阶的跑动性音型为主,通过速度、音区变化及各类装饰音技法的运用,使作品在统一的音乐性格中不乏变化,走向层层高潮。

五声音阶的跑动音型在起段和承段运用较为丰富,略有区别的是起段跑动音型多以中低声部密集型排列的音阶为主,符合作品开始部分较为安静平稳的气质;承段的伴奏织体转移到高声部,继续以五声音阶为主要织体,但是音区较前面增加至三个八度,音乐素材简洁却富有变化。作品的转段与合段运用较多的琶音、颤音、倚音的装饰音记号,这些演奏记号的共同特点都是将钢琴的立体化和声演奏形式调整为横向化旋律演奏形式,符合中国作品线性思维的审美惯性,这样的安排使得《平湖秋月》的织体既生动模仿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又保留和声的功能属性。

二、《平湖秋月》的演奏分析

表现钢琴作品仅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演奏者要对作品的创作特征、创作背景等相关理论知识有深入的学习,这样才可以深刻理解作品的音乐内容,把握作品整体布局与细节处理,进行合理且富有个性的二度创作。钢琴曲《平湖秋月》以其鲜明的创作特征指引演奏者对作品进行诠释。

(一)整体布局

《平湖秋月》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起承转合”结构,这样的曲式结构逻辑清晰,乐思圆满,四个段落环环相扣,全曲在朴素的音乐素材中变化发展。演奏者弹奏时要对作品有整体构思,对于段落之间的衔接与意境处理深刻思考。

该作品的引子部分比较短小,以五声音阶勾勒出平静的湖面,平稳地过渡到主题即可,但要注意触键柔和、音色优美。连接起段与承段的是第9小节,作品由緊凑型节奏转换为舒缓的八分音符节奏型,演奏者在弹奏此处时不仅在节奏上要有准确把握,而且要体会作品段落的转换,利用琶音的弹奏特点在韵律与气口上进行处理。承段结束的第13小节有明显的渐强加紧之感,可以做渐快处理;紧接着作品旋律到达顶点,且为附点四分音符,弹奏时应用指尖弹奏出明亮肯定的音色,并保留时值。转段在节奏型与旋律两方面做出段落转折效果,弹奏者在处理此处时,要分析作品旋律、节奏、织体的变化,从整体布局去体会作品的转折。合段分两部分,18小节连接转段,作品最后一次高潮乐句,左手的旋律音要进行强调。19~22小节是18小节的归属,音乐走向舒缓,但是还有很多发展内容,在弹奏时注意不可过于松散,与尾声部分进行区别处理。23~26小节演奏者要贯彻“形散神不散”的处理原则,颤音、琶音的处理不宜过于拖沓,对最后尾音进行铺垫。

在弹奏钢琴曲《平湖秋月》时,要从宏观上学习作品,安排“起承转合”各段落的布局,理解各部分转换带来的音响变化、情绪变化、内容变化,把握作品的韵律和意境。

(二)歌唱性旋律

《平湖秋月》原为广东音乐,作品主题部分的旋律由高胡演奏,具有拉弦乐器独有的韵律之美。钢琴曲《平湖秋月》线性思维鲜明,保留了器乐曲的大部分旋律,弹奏时要注重作品中歌唱性旋律的处理。

起段的主题旋律是高声部和弦的上方音,弹奏时务必确保旋律音的连贯,以及乐句间气口鲜明;弹奏者还要根据乐句的走向有一定的力度变化。承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分,以单线条为主,弹奏者要用指肚弹奏出圆润的音色,连奏时用手腕带动手指,在手指交替时,前音可以稍作延迟。高音部分六十四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对于弹奏主题旋律会有一定干扰,在解决伴奏部分手指跑动的技术问题后,弹奏者的注意力应始终专注于歌唱性旋律演奏。转段的旋律较为清晰,是非常有表现力的一部分,弹奏时需要演奏者在把控节奏的基础上,弹奏出作品千娇百媚的韵味,例如15小节高声部旋律要适当做rubato处理,旋律音降B-降A-降B-降D-降E-降F-降A,不是平铺直叙,略有延迟的处理将更有韵味。合段的旋律虽较为简单,但是支撑旋律的华彩音丰满了旋律线条,因此华彩音、装饰音弹奏速度不宜过快,指肚触键音色柔和,进而描绘出作品的色彩性。

(三)力度与触键

平湖秋月描绘的是皎洁月光下的西湖美景,画面静谧安详。作曲家在钢琴曲《平湖秋月》中标记了多个力度记号,力度变化幅度为ff—ppp,目的在于启发演奏者通过不同的力度变化演奏出层次丰富的音色,从而表现作品中的光影变化、色彩变化、虚实变化。

作品的开始处力度标记是p,弹奏时指肚贴键弹奏,下键速度不宜快,演奏出饱满柔和的音色。主题进入时力度标记为mp,略强于伴奏音响,整个作品在弱声的基础上处理,注意在5、7、8、9小节需要根据乐句的发展进行渐强减弱处理。在弹奏起段旋律声部时,多用指肚触键,伴奏声部可用指尖的位置去触键,将三十二分音符的颗粒性交代清楚,在此基础上运用制音器踏板给作品润色。

作品的承段继续保持主题mp,伴奏p的力度布局,但是由于主题与伴奏音区的交换,承段高声部轻触六十四分音符形成连贯平顺的音响效果,弹奏时应多关注转指时的衔接问题,切忌突兀的强音。演奏者在处理左手主题时,一定要按照作品中的表情术语完成演奏,乐句连贯气口清晰;处理十六分音符时,手指贴键弹奏,声音要连贯细腻,以此做到对于拉弦类乐器音响的模仿。

转段进入一个新阶段,音量逐步加大,音色逐渐明亮,音乐的意境也愈发开朗、活泼起来。转段的力度记号调整为mf、f、ff。由于转段的主题与伴奏不再由单一声部完成,而是通过多声部创作手法体现出来的,因此转段的力度标记要与主题旋律的强弱变化区分。例如14小节的第3、4拍,此处作品的力度标记为mf,是对主题旋律的提示,弹奏时触键要深,做好保留音的处理,而伴奏声部要控制音量。再例如16小节处力度标记为f,音乐整体变得明亮积极,力度记号对于高低声部都起到作用,主题要奏出明亮饱满的音色,在确保突出主题旋律的同时,伴奏声部也可加强,将音乐的情绪推动起来。

合段是作品的结束部分,18~22小节是对转段的总结,基本延续前段处理,力度上整体属于渐弱走向;23~26小节是作品的尾声,整首作品再次进入舒缓平和的意境,作品的力度基调恢复为p。不同于前面的力度层次,23~26小节是mp—p—pp—ppp的渐弱走向,弹奏时触键多运用指肚,下键速度舒缓,做抚摸式弹奏,运用弱音踏板,弹奏出柔和的音色。这部分内容是全曲内容与意境的结束,处理作品时不仅要考虑力度标记给演奏者的提示,更要从全曲内容来体会作品:23小节是逐渐升高的音区,弹奏时要多用指尖奏出轻灵之感;25小节的徵音在不同音区出现,仿佛奏响远处的钟鼓,弹奏时触键速度不宜过快,用手指的重量顺势弹奏下去,奏法更接近于断奏;而结束音是大字二组的降D宫音,尽管力度标记为ppp,但是弹奏时还是要有“芯”,不能过于虚弱,声音呈现出悠远深邃之感。

(四)钢琴织体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伴奏织体以五声音阶和各类装饰音为主。五声音阶的音型大多较绵密,弹奏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指法的精准,这是连贯弹奏的基本保障,也是背诵作品的基础。二是转指的平稳性,手要根据转指的需要,如1指转4指,或3指转1指等,具有合理的偏转角度。作品的调号较多,起段和承段的很多音阶都是在黑键上完成的,转指的手位更加重要。三是保持稳定律动感,演奏者在快速跑动的段落常常会出现抢拍情况,而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跑动性音符都是三十二或六十四分音符,速度较快,但是主题旋律平稳且速度不快,因此弹奏时要注意伴奏织体的分寸感,具有紧打慢唱的效果,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音乐常有的音效之一。

作品运用钢琴装饰音奏法和音区、音色的优势对民族乐器的音响进行模仿,使这首钢琴作品充分体现中国作品的神韵,也践行了作曲家以西洋乐器为载体表现民族音乐的创作理念。作曲家在《平湖秋月》中运用琶音、倚音、震音、颤音的装饰音,结合钢琴宽广的音区优势进行编创。例如作品中第2小节的主题运用琶音奏法,通过弹奏分解和弦凸显作品的旋律性。在弹奏时注意琶音的下键速度不宜太快,要做到保留音效果。作品中多次出现倚音,较西方音乐作品的倚音不同,《平湖秋月》的倚音大多与主音构成六度(如第3小节)、八度(如第16小节)、三度(如第23小节)的音程关系,这些装饰音融入旋律之中,且音区较高,充分发挥钢琴的音色优势,因此弹奏时要细腻绵滑,指尖触键,切忌过快或生硬。震音主要出现于转段的14~17小节,生动模仿了扬琴的轮奏技巧,弹奏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控制,运用延音踏板时需谨慎更换,在烘托音乐气氛的同时音响要干净。作品的尾声部分出现大量颤音,且音区很高,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照映下泛起层层波光的湖面,这是富有意境的颤音而不是技巧性颤音。弹奏时速度不宜过快,在作品力度要求的基础上运用指尖触键,弹奏出清澈的音色。

三、《平湖秋月》的艺术价值

(一)文化内涵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20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代表作有:《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旱天雷》《赛龙夺锦》《步步高》等。吕文成先生以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为创作灵感,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平湖秋月》,作品中饱含作曲家对于西湖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陈培勋先生出生于香港,祖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受家庭影响,童年、少年时期的陈培勋是在广州、香港两地辗转学习生活,1939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学习作曲。广东是年少时陈培勋先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因此作曲家对于广东的风土人情、民间音乐艺术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敏锐感,这是陈培勋先生创作粤调钢琴作品的重要根基。在钢琴曲《平湖秋月》中,作曲家运用器乐曲的旋律与结构,结合钢琴音色、音区、演奏织体等特征编创了这首钢琴作品,听者既能够体会到广东音乐明快轻松的音乐氛围,又能够通过钢琴独有的音色魅力和演奏技法,体会到西湖千娇百媚的神韵,以及文人墨客宁静致远的内心情怀,作品的文化内涵油然而生。

(二)演奏特色

《平湖秋月》是陈培勋先生于1975年应周广仁先生之邀创作的一首改编类钢琴作品,作品中既有民族音乐特征,又有相应的钢琴技巧,是一首优秀的钢琴独奏曲目。其演奏特色有三点。

首先,作品的旋律线条清晰流畅。作品四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很清晰,弹奏者要将旋律线条熟记于心,不论主题旋律在哪个声部、哪个音区出现,也不论伴奏织体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要将旋律线条连贯、流畅地弹奏出来,这样作品的音乐内容才可以准确精彩地呈现出来。

其次,作品的立体思维鲜明,很好地将民乐队立体化音响特征运用钢琴表现出来。这里所述的立体化思维:一是指和声语言,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二度、七度叠置和弦、开放式排列的三和弦、各式转位七和弦等创作手法,构建起作品的立体听觉,使得钢琴曲在线性思维的基础上有丰厚的立体思维支撑。二是指作品的音区安排、音色变化和织体布置。作品的音区横跨近7个八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区优势,弹奏者需要控制好在不同音区的觸键与力度,充分发挥钢琴音色的魅力;音乐织体方面,作曲家积极运用钢琴的装饰音奏法来淡化作品的和声音响,用丰富的线性音响描绘作品中的画面。

最后,钢琴作品一定有适应于钢琴演奏的技巧,《平湖秋月》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五声音阶的跑动性伴奏织体是钢琴演奏的一种重要技巧,弹奏《平湖秋月》作品时既要有准确的指法,又要有精准触键来保证作品的意境统一,这是众多演奏者需要完成的一项技巧难题。《平湖秋月》的意境之美是这首作品的灵魂所在,全曲力度变化丰富,演奏者应做到有想象地弹奏。

(三)传承意义

《平湖秋月》是一首经典的改编钢琴曲目,作品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语言、音乐织体都体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律,是学习民族性音乐特征的重要曲目。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了解广东音乐的音响特征,体会民间乐种与钢琴的交融。在学习钢琴音乐相关知识的同时,该作品还可以使学习者领略地域文化意蕴,真切体会到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带来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文化之美,展现出明朗乐观、悠然豁达的心境,通过钢琴这一普及率较高的西洋乐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作品,增强演奏者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钢琴曲《平湖秋月》是由广东音乐改编而来的,陈培勋先生通过起承转合的结构、原汁原味的旋律、鲜明的民族化和声语言、模仿民族器乐演奏音响的钢琴织体,使得钢琴曲保留浓郁的广东音乐特征,使西洋乐器钢琴可以生动展现出我国地方乐种的音乐特征。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奏响《平湖秋月》,人们无一不被这首作品所折服,《平湖秋月》是向世人展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一张名片,是文化自信的众多来源之一,是诸多中国优秀钢琴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因此《平湖秋月》是一首艺术价值与演奏价值兼具的钢琴独奏作品,经典永流传。

参考文献:

[1]蔡梦.中国近现代经典音乐作品与教育实施研究(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2]李俊.陈培勋及其音乐创作研究(第一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3]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第一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常敬仪.心潮逐浪高——陈培勋教授访谈录[J].钢琴艺术,2000(03):4-6+8.

[5]彭基巨.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性及演奏艺术[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1):98-100.

[6]华茂.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探究[J].四川戏剧,2011(03):120-121.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艺术价值
浅析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与创作特征
艺术评鉴(2016年18期)2017-02-22 16:25:38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艺术评鉴(2016年19期)2016-12-24 08:07:53
西方音乐的魅力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2:05:54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45:56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22:58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24:56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47:22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4:38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1: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