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4-06-04 03:28:14赵宜涛聂妍
公关世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赵宜涛?聂妍

摘要: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而资助育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精准化视域下,精确剖析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资助精准度不足、资助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重经济资助,轻精神帮扶等。通过对完善认定机制、个性化精准资助、效果反馈提升管理水平、资助育人同步发展等手段的研究,探索精准资助新思路,将精准资助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引言

作为我国教育扶贫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资助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广泛地关注。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教育资助方面做出了大量投入,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将精准扶贫理念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坚持内涵式资助,达到扶贫效益的最大化,真正有效实现贫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管理的精准度不足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资助管理工作的精准度不足主要源于信息获取的不全面、政策制定的差异化以及评估机制的不够科学,对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未能进行有效识别,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获得了资助,而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却未能得到帮助。首先,信息获取不全面是导致资助精准度不足的首要原因。学校通常仅仅通过学生的家庭收入作为资助的主要评估标准,而忽略了其他关键信息,如家庭支出、生活环境、家庭人口状况等。这种信息的不全面性使得学校在资助决策时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经济状况,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可能被忽略。其次,政策制定的差异化也是高职院校资助精准度不足的原因之一。有些学校可能采用一刀切的资助政策,对所有学生实行相同的标准,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群体在经济状况、学业表现、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不同程度的资助。若资助政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精准资助。评估机制不够科学也是高职院校资助管理精准度不足的表现。一些学校在评估学生的资助申请时可能仅仅依赖学生提交的申请表格,而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估机制容易受到学生主观陈述的影响,难以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评估体系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全面信息,包括家庭访谈、学业表现、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数据[1]。

(二)资助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的资助方式主要以资金补贴为主,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个性化的资助方案,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高职院校资助方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经济困难的判断标准上。通常学校主要以家庭收入为主要评估依据,忽略了家庭支出、债务负担等其他重要因素。这种单一的判断标准可能导致对真正经济困难学生的漏判或误判。家庭收入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和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因此,单一依据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真实需求。其次,高职院校资助方式缺乏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支持。学生在学业上、生活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和需求,而目前的资助方式往往是一刀切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特殊困难或者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表现,需要更个性化的支持,但现有的资助方式未能提供这样的差异化服务,导致一些特殊需求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最后,学校资助方式的单一性使得资助效果受到限制。因为资助方式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难以最大化资助资源的利用效果。一些有潜力但缺乏经济支持的学生可能因为现有资助方式的不足而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的进步[2]。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存在多方面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手段单一、监督透明度不足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了资助工作的执行效果和资金利用效率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首先,监管体系不健全是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监督不足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在建立监督机制时,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监督流程,这导致了在资助工作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监管盲区,监管部门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资助工作的具体情况,难以及时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其次,监督手段单一也是问题的关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监督资助工作时主要依赖常规的检查和审核手段,缺乏更灵活、实时的监测手段,这导致监督的时效性不足,学校在日常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監督透明度不足这一问题也亟待解决,某些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未能及时向公众、学生和家长公开相关信息,资助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不高,这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深入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和实施情况,难以对学校的资助工作提出建议或监督[3]。

(四)重经济救助轻精神帮扶

高职院校在资助工作中偏向经济资助而轻视精神帮扶可能涉及多方面原因。首先,经济资助相对容易衡量,而精神帮扶的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学校和社会更容易通过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等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需要资助,而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较为抽象,不容易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评估,这使得学校更容易选择直接可见的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学生可能在心理健康、学业压力等方面的潜在需求。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理解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经济资助被认为是最直接满足学生需求的方式。在社会观念中,贫困通常被理解为物质贫乏,因此社会更倾向于通过提供物质援助来帮助贫困学生。这种思维模式使得学校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提供物质支持上,而相对忽视了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适应困难等非经济层面的问题。最后,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可能存在压力,导致在选择资助方式时更倾向于经济资助,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支持[4]。

二、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精准识别系统,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的识别机制,对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行精准识别,确保资助的精准度。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应包含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学业成绩、社会参与情况等多维度的信息。信息的收集应当是系统性、全面性的,以确保识别机制有足够的数据基础。这个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整合学校不同部门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其次,学校应制定更加多元化和全面的贫困生评估标准。除了家庭收入之外,考虑到家庭支出、负债情况、家庭人口数等多方面因素,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这可以通过建立详细的评估指标和权重体系来实现,确保识别过程更为全面和准确。在建立全面信息系统和多维度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第三步是进行家庭访谈和社会调查。通过专业的社工团队,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包括家庭支出、特殊生活困难等。这种实地调查有助于发现一些信息系统中未能涵盖的特殊困难,从而更全面地认定贫困生。最后,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识别工作组,由财务、心理健康、学业辅导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个工作组负责综合分析学生的各项信息,确保评估过程全面、科学、客观。

(二)构建多元化资助方式,打造立体资助平台

1.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这需要通过综合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表现、特殊困难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资助标准和方案。例如,对于家庭经济拮据的学生,可以提供经济资助,而对于成绩优秀但家庭依然面临一些困难的学生,可以考虑提供奖学金或学费减免。这样的差异化政策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高职院校需要建设多元化的资助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奖学金、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实习机会等。通过丰富的资助项目,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对于有一定自主创业能力的学生,可以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对于有特殊技能或特长的学生,可以设立专项奖励。这样的多元化项目不仅能够提供财务支持,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了构建立体资助平台,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整合内外资源,建立合作平台。内部资源包括学校的各项资助项目、学术研究机构、企业合作等,外部资源可以是社会捐赠、行业赞助、政府支持等。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务支持,并且能够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资助服务。建立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使资助更加全面。

3.要建立信息透明、易于获取的资助平台。学校可以设立在线平台,清晰地展示各项资助政策、项目、申请流程等信息。这个平台不仅使学生和家长更容易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还能够提供在线申请服务,方便学生申请所需的资助项目。

(三)加强监督和管理,强化学生征信体系建设

1.在高职院校资助管理工作中,加强监督和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资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管理资助工作的执行情况。该部门需要制定详细的资助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资助申请、评估、发放等全过程的流程和标准。同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形成层层审核和监督机制。

2.要加强学生征信体系建设。学生征信体系是通过搜集、整合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业表现、社会活动等多方面数据,形成学生综合信用评估的体系。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学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学业成绩、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资助需求,避免信息不全面或不准确导致的误判。同时,学生征信体系也有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因为他们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信用评分。

3.高职院校还应该加强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电子化的资助管理系统,将学生的资助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这个系统可以包括资助申请的在线提交、信息的自动核查、资助发放的追踪等功能,减少手工操作的繁琐性,提高监督的便捷性。同时,信息化系统也有助于建立更为全面和详实的学生征信档案,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4.为加强监督和管理,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内外部审核机制。内部审核主要包括由学校内部的专业人员对资助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流程的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外部审核可以通过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资助工作的评估,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重视精神帮扶,实现与物质帮扶协调发展

1.深刻认识到精神帮扶的重要性。精神帮扶不仅仅关注经济困难,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需求。认识到学生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可能承受着来自学业、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困扰,有针对性地提供情感关怀和心理支持,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2.制定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使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能够协调发展。除了传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经济资助方式,还可以引入心理健康服务、学业辅导、职业规划等多元化的幫扶措施。通过在资助政策中明确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可以更好地平衡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

3.加强师生沟通与关系建设。教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引导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建立导师制度,使每位学生有一个贴心的导师,进行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通过定期的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导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学生提供更贴心的帮扶。通过这些举措,高职院校可以在资助管理中实现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的协调发展。

结语

随着精准资助政策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将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通过精准识别、多元化资助、强化监督和管理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高职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和效率。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精准资助政策,更好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

本文系1.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高职院校精准化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730);2.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精准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育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23SZC-06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卓,甘佳.新形势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8):29-31.

[2]严贝贝,胡会敏.精准资助视域下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81-84.

[3]陈晓如,彭江.提质培优视角下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实施路径研究[J]. 福建轻纺,2023(3):75-77.

[4]田慧芬.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机制[J]. 中国新通信,2023,25(15):27-29.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8:23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8:04:11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3:53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36:39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