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对钢琴教学的启示

2024-06-04 04:09:11李昱洁
艺术评鉴 2024年4期
关键词:顿悟钢琴教学

李昱洁

【摘   要】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有秩序、有规律的整体而非杂乱无章的总和,其完形闭合原则、相似性原则与顿悟原则均在钢琴教学中有所体现。围绕感知整体、教学整体和育人整体的钢琴教学有利于学生调动多感官体验音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全学生人格。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可立足于整体性的教学理念,构建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注重知识迁移的教学方式,提高钢琴教学效果和钢琴教育质量。

【关键词】格式塔理论  钢琴教学  完形闭合  顿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4-0008-06

美育是育人过程之中不可缺失的组成环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突出了美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钢琴教学作为美育的具体实施手段之一,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个性塑造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钢琴教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广泛借鉴各种理论及研究成果,将钢琴教学实践提升至理论研究高度,重视钢琴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使钢琴教学研究逐渐理论化和科学化。格式塔指形式或形状,也指人类经验中的固有组织或结构,这种组织或结构与人们的知觉活动密不可分。格式塔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有秩序、有规律的整体,而非杂乱无章的总和。格式塔理论最初源于视觉领域相关研究,经学者不断探索与发展后应用范围得以拓展,被广泛运用于音乐与艺术等领域。格式塔理论的思维方式能够给予钢琴教师教学时更多思路和灵感,给教师提供一种认知理解方式,因而本文通过分析格式塔理论的核心观点,探讨格式塔理论对钢琴教学的启示,为钢琴教学提供一种有益的理论分析视角。

一、格式塔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表现

(一)音响、意境与音乐形象中的完形闭合原则

格式塔完形闭合原则强调一种稳定的规则和简单的组织倾向,主要指当人们看到一个熟悉但不完整、不闭合的图案或形象时,会按照某种组织规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不完整且零散的视觉图形补全,或指人们对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格式塔所表现出极力想要改变它,使之成为完美格式塔的趋势。在钢琴教学中,人的心理与听觉通常处于一种“完形”状态,人们感觉到外界信息有所空缺时大脑会填补这种空缺。同样,钢琴作品并非仅是连续音符的简单相加,其音响、意境与音乐形象都具有内在整体性与完形性,例如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示范时,若旋律停留于一个不稳定紧张和弦上,那么学生会按照听觉信息的组织规律将不完整的部分填补出来,在脑海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个不稳定和弦解决到一个稳定和弦上,遵循着格式塔理论完形闭合原则,体现寻求缓解紧张的内在倾向,从而得到音响上的完形闭合。留白亦能突出钢琴作品的整体意蕴,以及音响的完形闭合,例如休止符的使用并非表示停止,而是作曲家根据作品的整体思想与情感,留出适当空白界離或连贯作品,塑造更鲜活的音乐形象,实现音响上的完形闭合。同时,钢琴教师围绕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乐曲发展等方面,创造出一个内在完整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完整、连贯的音乐体验,通过节奏、和声和音色等音乐要素引导学生体验作曲家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绪,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情感的音乐形象;钢琴作品结构对音乐意境与音乐形象的完形闭合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引子、主题发展、高潮、尾声等结构的钢琴作品具有内在逻辑和连贯性,能够实现意境与音乐形象上的完形闭合。基于以上分析,教师进行钢琴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钢琴音响的特点,向学生准确描述钢琴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在心理上能够构建完整的音乐画面与音乐形象,以此实现音响、意境与音乐形象的完形闭合。

(二)钢琴曲目、技术与理论中的相似性原则

格式塔相似性原则基于完形闭合原则而产生,主要指人们将感知到的事物与相似的事物归类形成统一群体的一种内在倾向,即人们感知到按照某种特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各种视觉信息,若这些视觉信息在形状、颜色、大小或其他方面表现出相似性,那么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视觉信息整合在一起,视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在钢琴教学中,教师把相似事物或想法联系在一起的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桥梁,赋予被感知到的事物或所产生的想法一种有意义的关联,其中关于曲目的选择、钢琴技术的训练与音乐理论的学习都遵循格式塔理论相似性原则。一方面,钢琴教师将不同曲目按照相似性质归类,例如按照音乐风格、节奏特点等整理和分类曲目,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曲目之间的相似性特征;另一方面,钢琴教师将相似性演奏技巧或手指练习归类在一起,例如集合所有关于跳音的弹奏练习,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不同钢琴作品中跳音弹奏的相似性。钢琴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按照相似性原则进行组织和教授,例如将关于音程、节拍、力度的知识分别归于三类,使学生清晰掌握理论内容,包括主题变奏亦体现一种相似性原则,作曲家在保留与原始主题相似的和声基础上对钢琴作品的原始主题进行修改,或在作品不同部分发展形成相似旋律,传达出一种整体性音乐感觉,进而形成整体的音乐结构,使音乐的音响效果更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基于以上分析,钢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相似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组织相似音乐元素的能力,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组织性,以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敏感性。

(三)回课过程中的顿悟原则

顿悟指突然领悟和理解,强调人们对组成整体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一种以经验为前提的变化过程,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并非渐进的“尝试错误式”,而是“突然领悟式”,主要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领悟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实现,实质在于将已有的经验信息与即将获得的经验信息之间生成联系。可见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一定联系,只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才能促使问题解决,最终实现顿悟。钢琴教学同样遵循格式塔理论顿悟原则,钢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改变学生对钢琴学习的传统认知方式与信息处理方式,使学生通过钢琴学习获取启发性知识,促使学生领悟知识并解决问题,实现顿悟。当钢琴教师向学生传授某种演奏技巧时,学生可能存在无法及时掌握该技巧的情况,例如特定的手指运动、和弦转换,或者速度控制,但是学生课下每一次练习后都能顿悟,这样的顿悟通常伴随着学生对弹奏技术或演奏理解的深入理解和突破,能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满足,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和动力,抑制练琴过程中所产生的挫败感。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回课质量,并关注学生通过练习所取得的进步,实则都是钢琴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实现顿悟的表现。学生回课后,教师给予学生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纠正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然后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方法,更容易发生和实现顿悟。学生在回课时若突然领悟到乐谱中难以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顿悟可能来自教师的示范和解释,以及学生练习过程中自身的体验和领悟。基于以上分析,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理解钢琴作品与各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督促学生寻找和体验练习与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顿悟。

二、格式塔理论视域下钢琴教学的必要性

(一)感知之整体:有利于学生调动多感官体验音乐

基于格式塔理论整体性感知,钢琴教师要充分发挥身体各感官的作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体验音乐,进而提高钢琴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视觉元素,通过观察音符的组合排列,探索钢琴作品演奏规律和表达方式,或使用色彩编码等方式向学生说明且分析乐谱结构,有利于发挥视觉感知功能,进而体验音乐。教师利用影像或视频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感受钢琴作品的情感表达,增强学生对钢琴作品的整体认知,有利于发挥听觉感知功能,进而体验音乐。钢琴演奏需要表演者拥有细致的手指动作和触觉控制能力,教师通过手指练习、键盘触感、手指触键力度等训练帮助学生感知钢琴键盘,提高手指灵活性和敏感度,有利于发挥触觉感知功能,进而体验音乐。教师结合身体律动带领学生体验音高与情感的变化,创设音乐游戏使学生通过触觉或运动体验钢琴音高或情感的变化,例如柯尔文手势可以通过空间对比使学生感知音高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发挥身体感知功能,进而体验音乐。有效发挥身体各感官的功能与作用,引导学生对音乐形成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学琴过程中脑、眼、耳等感官的协调发展并深入体验音乐,使学生对钢琴作品或音乐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二)教学之整体: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学生如何通过钢琴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促进自身发展是钢琴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若只局限于传授钢琴技能而不注重教学整体性,那么学生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地位,很难从钢琴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注重钢琴教学的整体性,将不同钢琴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发现学生在演奏时所出现的共性问题,例如学生错误理解并弹奏三连音节奏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连音专项练习,通过整合碎片化知识和相似性技巧,运用目标设置、持续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明确自身所学习的目标、内容、进度,反复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并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使学生掌握学习方向,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通过传授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技巧,例如手指技巧、节奏把握、音乐表达等,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不断促进学生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顿悟。

(三)育人之整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全学生人格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钢琴教学作为一种感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体验,一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和演奏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表达自身内心的情感和情绪,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力与情绪调节能力。另外,教师通过钢琴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感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并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巩固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施素质教育。钢琴教师制定一系列学习目标与任务,通过反复的持续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规律的练习习惯,提升学生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发现音符的意义与美感,让美好的音乐渗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涤荡学生心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非仅有技术的“机器”,进而使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找到顿悟点,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格式塔理论对钢琴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理念:立足于整体性

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对钢琴教学的整体认知,通过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如:音乐史、乐曲分析等,使学生全面理解音乐的本质和钢琴作品的内涵,而不应仅包括钢琴演奏技巧和作品练习。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教学理念,强调钢琴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教师应将钢琴教学视为一种综合性体验,注重对学生的整体性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整体结构和情感内涵,并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关注学生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及情感体验等综合能力和素养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单个技巧的练习和训练。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教学理念还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性评价,即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演奏效果,例如围绕整体表现、情感表达、演奏连贯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而不应只注重技术上的细节。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整体性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钢琴作品,多维度、多层次关注和体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将音乐理论、技术练习、音乐表达和演奏技巧等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而不是单一地强调其中某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音乐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音乐产生整体认知,并能够全面理解作品内涵。与此同时,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演奏技能和音乐理论等综合素养,锻炼学生耳、眼、脑、四肢等方面能力,以及学生对音高、节奏、力度及音色的辨别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视觉与听觉等元素,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加强学生对钢琴作品整体结构感知力,并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体系:强调循序渐进

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认知体现出一種系统性的认知模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可以被组织成为一个体系,每个步骤都是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逐步构建起对整体的理解。钢琴教师可以构建包含基础训练、核心训练、进阶训练三个阶段的循序渐进教学体系,使学生经历模仿、记忆与应用,逐步掌握音乐知识,并巩固钢琴技能,以此提高钢琴教学整体效果。针对基础训练阶段学生,教师应从基础音乐理论、音阶和琶音、触键方式和手腕发力点等方面开始,关注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基本功练习,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钢琴演奏基础,通过反复示范,加深学生对钢琴和音响的了解;针对核心训练阶段学生,教师在完成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适合的曲目进行教学,逐渐加大曲目难度,培养学生分析音符、小节、乐句或作品结构的能力,而不仅以传授技能或者让学生照谱弹奏作品为主;针对进阶训练阶段学生,教师可结合基础训练和核心训练开展更深入和综合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练习、自主演奏作品,但自主并非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更强调学生自觉思考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格式塔理论,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被视为组成钢琴整体教学的各个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是对钢琴教学体系的逐步建构,强调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钢琴教师应构建循序渐进的钢琴教学体系,把握教学体系每个构成部分对整体钢琴教学的独特意义和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学习难度较高的内容,使学生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并不断强化自身素养和能力。

(三)教学方式:注重知识迁移

格式塔理论认为知识之间具有完形性,教学是否有效果一定程度上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相联系,并进行迁移。已学的知识技能可能会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影响,学习的新知识亦会对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产生认识上的再次影响。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主动创造条件有效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将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应用于新的学习情景中,在不同钢琴作品和演奏场景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幫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钢琴技巧训练与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学等音乐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学生迁移不同类型的知识提供机会,使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同时,钢琴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建立联系,例如将学生已经熟悉的节奏模式运用于新的钢琴作品学习中,并加以巩固,或将特定的手指运动技巧类比成日常生活中的某个常用动作进行教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知与组织相似音乐元素的能力,即当学生听到或看到一首新的钢琴作品时能够关注到相似节奏型及旋律中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式的方式来学习相似作品,通过联系与迁移知识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灵活运用各类知识的能力与素质,并将零散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能够发现格式塔理论为钢琴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与宝贵启示。本文基于格式塔理论,从钢琴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格式塔理论核心观点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完形闭合原则强调音响、意境与音乐形象的闭合性和结构性;相似性原则表现为具有相似性的曲目、演奏技术或音乐理论;顿悟原则体现在学生回课过程中突然领悟音乐和理解作品的重要时刻。本文揭示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可围绕整体性教学理念,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本质,构建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明晰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知识迁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钢琴作品的内涵、结构及情感表达,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顿悟。在未来钢琴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相关学者可以继续借鉴格式塔理论并对理论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促进钢琴教学发展及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钢琴教师亦可以充分运用格式塔理论的启示,注重钢琴教学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帮助学生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水平,实现兼具个性化与综合化的钢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静.钢琴音乐演奏的艺术完形[J].中国音乐,2015(02):166-168.

[2]杜娟,郑枫.感性意象设计的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设计,2019(03):124-128.

[3]林一.“完形填空”与“完型填空”[J].上海教育科研,2020(03):50.

[4]板俊荣.浅议格式塔及其四个原则对调式和声学习的启发[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1):55-59.

[5]张宇宁.格式塔组织法则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的应用——以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为例[J].中国音乐,2023(03):206-208.

[6]曾杰.格式塔心理学对和声学习的几点启示[J].中国音乐教育,2012(03):41-43.

[7]万蕾.格式塔学习理论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启示[J].大舞台,2013(11):157-158.

[8]皮欢.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育学刊,2023(04):62-67.

[9]刘怡,张炜.新时代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4(01):58-63+70.

[10]何璇.论格式塔心理学原则对舞蹈钢琴伴奏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2):100-103.

猜你喜欢
顿悟钢琴教学
顿悟理论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顿悟”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14:27
《伊芙琳》中童年束缚的顿悟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33:13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探讨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初探
谈钢琴教学中意志力与兴趣的培养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51:52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