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霞
【摘要】差异化教学,即以学生兴趣、天赋为导向,组织具有层次性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差异化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教学改革路线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简述了差异化教学的意义,并从大数据背景出发,探究了如何高效开展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
学生发展是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等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再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与“一刀切”的教学形式相比,差异化教学更具灵活性、有效性,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尽管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可以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一)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课堂理论教学结束后,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识点,只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而有的学生却只掌握了一部分知识点,还要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二次学习和探究.这种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有明显不同,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甚至还会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朝着“两极化”发展.而差异化教学的开展,能为每名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尽可能滿足每名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差异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差异化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异,大幅度提升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有效攻克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师生互动频率
传统教学多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态度并不积极,在互动中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很难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差异化教学能提高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频率,让教师可以分出精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在设问时使用梯度性问题,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了解.
(四)实现学生良性成长
差异化教学是建立在现实教育基础之上的,通过系统、科学的分析,按照学生兴趣、能力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其能够接受最恰当的教学辅助,这对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结合当前小学数学实际情况来看,差异化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教师通过差异化教学更容易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挖掘学生学习中隐藏的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善,以保证学生健康、良性成长.
二、大数据背景下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
(一)大数据贯穿课堂,充分了解学生差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也是一个“战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才能在这场知识博弈中获得胜利.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数据就是教师获取胜利的“秘密武器”.当前,市面上涌现出了多种类别、功能丰富的学习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走进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类应用的大数据功能,将其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检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学习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状态,故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为下一次教学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为例,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应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在课堂预习环节,教师应录制微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中,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行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浏览后标注出自己的疑惑.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后台数据,判断数据资料被浏览的时间和次数,总结出学生预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备课重点.随后,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后,为学生布置随堂练习,如:“佳佳的妈妈要去商场买桌布,已知佳佳家里的桌子长为110cm、宽为60cm,桌布的周长最少为多少?”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功能,写下问题的答案,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其对周长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最后,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利用大数据功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差异,调整复习内容和节奏.基于此,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学习效果等展开分析,客观掌握每名学生的能力变化,针对性引导学生完成独立学习、探究新知、查缺补漏等活动,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二)大数据辅助教学,设置不同教学目标
教师在对学生有基础了解后,需要结合其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根据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订教学方案,难以切实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目标也多围绕单元内容制订,很难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而有大数据的辅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数据明确学生的差异,且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而制订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
以“面积”教学为例,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并取得长足的进步,教师应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内容如下:
问题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测量房间的大小要用( )作单位,测量房间的长度用( )作单位.
问题2:请画出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能画出几种?
问题3:想一想,找出以下文字中的错误并积极改正.
傍晚,思思一家三口坐在一张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晚餐,思思在咬排骨时不小心磕掉了那颗表面积约为1平方米的门牙,思思的妈妈连忙掏出一块4平方厘米大的手帕,让思思捂住嘴赶去医院.
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将答案以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利用大数据统计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对“面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此,教师能充分认识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状况,从而制订出符合其发展的差异化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可以将目标制订为:(1)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面积单位;(2)正确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对面积单位的数感;(3)运用所学面积知识解决问题,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并助力空间观念发展.基于此,教师制订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并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发展,设置不同的目标,最大限度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差异化分工合作,丰富数学活动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呈现类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收获丰富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趣味性、直观性、操作性等特征的活动更容易吸引其注意力,这些活动有的需要单人完成,有的则需要多人分工合作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对其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客观、合理的分工,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成功体验.
以“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吨”这一单位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每人了解5户居民家最近6个月中,每个月的用水量为多少,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如何节约用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出任务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探究.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吨”的知识和数据收集相关知识,完成调查任务.随后,学生在组成学习小组后,要先结合探究任务合理分工,完成数据收集、整理、探究、汇报等工作.小组长需要先对组内成员的性格有充分的认识,再为其合理安排任务,如小组成员A的性格较为沉稳,适合完成数据整理工作,而成员B的亲和力较强,适合完成数据收集工作,成员C的性格活泼,沟通能力较强,适合完成任务汇报工作,等等.基于此,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其能力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岗位上各尽其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体验,以便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梯度性合理设问,数据分析反馈成效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引出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让其集中注意力,再结合学生的回答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中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超过半数,甚至还会出现教师提问后,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学优生认为教师提问过于简单,缺少挑战性,不愿意举手回答,而学困生则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思考时间较长,无法及时举手,久而久之,则养成了懒得举手的习惯.让问题有差异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办法,教师应结合学生能力水平设计梯度性问题,即适合学困生的简单题、适合学优生的拓展题,等等,以线上共享的方式邀请学生完成问题,并利用大数据技术统计学生的解题正确率,避免出现举手回答中学生人云亦云的情况.
以“三角形”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三角形性质”相关知识时,应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梯度性问题.首先,教师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分为数学能力较弱、数学能力中等、数学能力较强、数学能力极强四个层次,再针对性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设计“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等问题,这类简单的问题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数学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设计“能否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第三条边的长度”“能否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未知角度数”等问题,这类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助力教师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求三角形第三条边长时用了哪些知识点”“在求等腰三角形底角度数时,用到了哪些知识”等问题,以此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助力其形成数学思维.对于数学能力极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为什么三角形三边存在这样的关系”“能否尝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追根溯源.随后,教师在对问题进行梯度划分后,以线上答题的方式,将问题发送给学生,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学困生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学优生的思维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课堂整体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五)大数据多样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自新课改实施至今,多元化評价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质量,教师应尝试在评价中融入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多样评价中融入大数据技术,促使教学评价更高效.具体来说,信息技术设备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为学生、家长介入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大数据技术还能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再由教师对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差异化的评价标准,落实评价标准多元化.此外,大数据技术还能搜集到学生除学习外的数据,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通过多元化评价内容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以“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要结合课标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展开评价.首先,教师在课堂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知识,并为学生布置实践探究任务,要求其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对象完成调查活动并绘制条形统计图.而后,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讨论过程、统计图绘制结果、成果汇报情况等,对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客观的点评.随后,课标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方法的基础上,还要能根据题意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对此,教师要利用大数据开展“快问快答”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并在教师端及时批阅,并将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教师将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发送给学生家长,让其观察到孩子学习中的进步.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鼓励其根据对孩子的了解,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如某家长认为孩子平常粗心大意,但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没有遗漏关键要素,就值得表扬,又如某家长认为孩子在绘制统计图时没有用直尺,是学习态度敷衍的一种表现,等等.基于此,教师综合自身、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完成教学评价,整合多方面评价结果,真正完成差异化教学.
结 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一班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学习状况不尽相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日常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共性点和个性点,立足整体教学目标,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实施分层、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俞英存,俞东升.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2(21):84-86.
[2]丁爱平.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路径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2(28):53-54.
[3]阳海林,章勤琼.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22(4):15-20,2.
[4]葛春晖.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差异化教学法的思考[J].读写算,2022(7):171-173.
[5]吴晨.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