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松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融入相应的乡土文化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存在的问题,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乡土文化资源,拓展教学时空,同时做好家庭指导,以此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写作;家庭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137-04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增强对故乡的情感,并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乡土与乡土文化的内涵、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策略,以此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方法借鉴。
在《简明古汉语字典》中,“乡”字有12种解释,其核心要义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出生地、家乡、城市以外的地区等以及特殊语义“崇尚”。而在字典里,“土”的意义解释有14种,其核心要义是泥土、乡土等以及“社神”“陶制的乐器”并通“杜”(指根)三个特殊含义。“乡”与“土”的组合,不仅是空间上的名词,还动态性地体现着个体的生活表征,并融入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内容,构成独特的文化内涵,表现为一种伟大的文化精神[1]。台北师范学院吴明清教授认为,“乡土”是以个体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徑而画出的有家有生活的土地,而生活中的人与事,土地上的景与物,交织成延绵不绝的历史文化。可见,“乡土”的意义不是二维的,而是四维的,不仅包含“人”,还包括在特定地域内发生的事及基于这些事而产生的情感、理念,即以“人、事、情、地方”为基础构建的具有活力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空间架构。而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乡土文化资源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地区的风物人情。对语文教学来说,乡土文化资源包含的丰富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保护、传承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在选择具备本地特色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时,教师要同时关注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其广度,二是其深度。在广度上,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应体现本地的自然风光,且体现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在深度上,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应体现本地的传统文化,且具备丰富的教育价值。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乡土文化资源展示当地独有的自然风光、历史文脉、民族风情,且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独特的教育价值,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目前,我国的经济、科技以及城镇文明建设都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其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冲突也日益凸显。这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就是缺少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具有优良传统的农耕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而乡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既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有选择地延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也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此,语文教师应努力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掌握其精髓,并积极弘扬、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说,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时代的需要,但从教学实践来看,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学校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中乡土文化作品匮乏
在新课改推进的背景下,语文教材内容极大丰富,开始关注地方特色和历史,并增加了许多独特故事和人物,以展示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2]。但从整体上来讲,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多以名家名篇为主,缺少与乡土文化有关的作品或资料。名家名篇的结构规范、语句高雅,对于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包含乡土文化气息的文章或资料同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忽视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入
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素材。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土地上发现、重温和贴近这些资源,从而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这对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增强语文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开发、利用本土语文课程资源,即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当地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人文常识、风俗习惯。但部分教师受教学时间、精力、视野等因素所限,未认识到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并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或对当地乡土文化缺乏认同感,而忽视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就导致语文课堂的内容受限,学生的知识视野受限。
3.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资源。而乡土文化就包含以上内容,但对这些内容,部分学生因为过于熟悉而失去探究兴趣。有的学生受“升学”“离农”等思想影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城市文化知识方面,而不愿了解乡土文化,甚至对乡土文化产生质疑或忽略。显然,这不利于优秀乡土文化的弘扬、传承,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更新教学理念,挖掘乡土人文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重视语言材料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工作重点,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并提高教学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指导、评估、收集、使用课程资料的责任,要有效传播这些课程资料,为此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挖掘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乡土人文资源,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其主动参与和推广各种乡土文化活动。但部分教师缺乏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在语言资料选择上存在偏见或误区。对此,学校要重视,并将提高教师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意识作为培训重点,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邀请外部专家或内部教师参与等,促使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此推动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
另外,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乡土文化资源的呈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高效课堂构建需求。对此,教师要有清醒认识,充分发挥课堂传授知识和技巧的主阵地作用,以灵活多樣和创新性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出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学习兴趣[3]。第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内容并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为此,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能唤醒学生思考的乡土文化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乡土文化的内涵。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到困惑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独立地查阅资料;当学生想要表达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想法时,可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体会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及其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第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培养其独立阅读、自主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此,教师要营造新颖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及融入其中的乡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探索、思考、创造,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同步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春季,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忙碌的农田感受农耕之辛苦及蕴含其中的乐趣,并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野上自由探索。只有真正融入饱含乡土资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对“乡土”有更真实的感受,形成更真切的情感、更深刻的认知。
2.基于课堂,改变教学方式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需求,使其扎实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问题解决中,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积极调整课程教学方式,使其更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口语交际作为语言技巧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融入乡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人文常识、风俗习惯,并鼓励其与教师、同学进行积极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有效内化语言知识,掌握口语交流技巧,并树立表达信心,积极主动地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口语交际:我来当向导”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当“故乡解说员”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体验故乡中的人与事、景与物。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收集相应资料,如当地的美食、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人文典故、民俗文化等,并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分享其搜集资料的平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探究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这样还可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形成浓厚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资源不仅包括课堂资源,还包括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为此,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具体学情、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包含乡土文化资源的课外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阅读、写作以及古典文化的传播活动。例如,教师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将《庄子祠楹联欣赏》《图说庄子名言警句》《图说庄子成语传说》等庄子系列图书中的精华内容引入语文课堂,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重点并非仅讲解字词、语法知识,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素养。为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并将爱国主义精神、爱家乡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其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并树立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学习目标[4]。
3拓展时空,融入乡土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积极拓展教学时空,为学生营造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融入相应乡土文化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并在乡土文化的浸润、熏陶中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课,并在实践活动课上融入乡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探索各种主题,深入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的发展情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服务家乡发展的责任意识[5]。在融入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在班级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宣传氛围,如摆放与乡土文化有关的饰品,或张贴呈现乡土文化内容的宣传画,或以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内容。这样,在浓厚的乡土文化学习氛围中,学生可随时获得各种语言材料,并从中获得形成丰富的学习体验[6]。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为此,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以角色体验的方式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并获取更多有关乡土文化的知识。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今天我当家”“小小导游”“当一天小农民”“我是小小农业科技员”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与乡村生活有关的各种职业及其所具有的艰辛和挑战。这样,不仅能有效利用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自己,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7]。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实践活动记录下来,并选择其中内容丰富、情感真切的实践记录刊登在班级小报或校报上,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基于乡土文化,丰富写作内容
乡土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改变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为此,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收集相应乡土文化资源,并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应用于写作中,积极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二首》时,教师可针对其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融入乡土文化中与乡愁有关的文化历史或故事等,并让学生基于以上内容写一篇与思乡有关的小短文。这样,学生可借鉴“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描写的场景及意境,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离乡人的思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8]。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以当地的乡土文化内容为写作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当地的人与景、事与物进行写作。乡土文化一直是书面语言的灵感源泉,也是人类文明的根基,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感受到最真实的文化,并对这种文化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并深入生活丰富体验积累。这样,不仅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还可使学生在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的过程中丰富情感经历,并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其不同的美,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灵动。
5.开发当地资源,做好家庭指导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而乡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在农村地区,乡土资源丰富,植物、动物以及不同的乡土风貌,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语文学习资料。为此,教师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鼓励家长向孩子传授有关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等知识,以家校合力,促进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带给学生不同的语文学习体验。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乡土文化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家长可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和农耕活动,以此豐富孩子的劳动知识储备,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将这种理解、认识应用于语文学习中。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为此,教师可积极融入乡土文化内容,以此丰富课堂内容,改善课堂结构,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其体会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通过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学生可深入体验到语文课程的魅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效果和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兴红.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22(21):87-90.
[2]卫秀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1(13):37-39.
[3]徐小梅.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59-60.
[4]张正有.挖掘乡土资源优化语文教学[J].甘肃教育,2019,(16):154.
[5]温从飞.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乡土文化的传承[J].名师在线, 2019(19):42-43.
[6]杨辰.彰显乡土文化应用价值,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J].内蒙古教育,2020(12):56-57.
[7]王飞.让小学语文课堂弥漫乡土芳香———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21):47.
[8]吴超群.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研究[J].教育导刊, 2015(12):59-62.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Jiang Song
(Guizhou Province Changshun County Baisuo Town Zhongba Central School, Changshun 550700,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achers can integrate correspond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eaching needs to enrich teaching content, expand students cogni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eachers can actively updat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deeply explore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eaching content, expand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and provide good family guidance based on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fully leverage the teaching value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methods; writing; family gui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