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昌 张梦珺
摘要:研究“0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既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蓬勃发展,又符合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将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观教育是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发挥职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必要性、现状、路径三个部分展开探析,为高校开展就业观教育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以期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合理就业观的塑造,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就业观教育;就业认知;就业情感;就业意志;就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013-04
基金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调查研究项目“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GXJ202105)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就业群体,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储备。近年来,“00后”大学生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研究“0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既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蓬勃发展,又符合大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将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观教育是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高校发挥职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本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观教育的必要性、现状、路径展开探析,以期为高校开展就业观教育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合理就业观的塑造,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学習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党、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就业观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择业、就业、创业观念的主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其学生培养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情况,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观教育是必要且重要的。
1.时代之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观教育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时代之需。就业观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工作、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价值有着积极的作用,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观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近年来我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更应将为国奋斗、为国贡献的理念传达给学生,用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自立自强。
2.教育之求———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新人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更要有爱国情怀和政治灵魂,这样才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际行动。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需要为祖国建设培育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思想引领,为大学生培根铸魂、润心启智。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思想结晶,既符合培育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又顺应高校人才培养要求,既能从内在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又能从外在推动大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观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引,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党、祖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3.发展之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迫切需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的提出,既立足近期,又谋划长远,二者相互衔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持续前进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路线图。人才是第一资源,“十四五”规划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依据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00后”大学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生力军,其就业观和就业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特别是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引领高校大学生坚持“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就业观,养成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才能有效推动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能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地区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22年1076万人,2023年1158万人,2024年预计将升至新高。经调研,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高质量就业指导保障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及受近些年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新的情况。首先是“慢就业”现象升温,部分大学生对企业就业意愿有所下降。尽管高校就业率比较稳定,但待就业、升学等“慢就业”现象始终存在,特别是本科院校中每年考研、考公的人数逐年上升。其次,灵活就业成为很多毕业生的新选择。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新行业的诞生,出现了新的业态,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新的选择。比如自媒体博主、直播带货等工作性质灵活、报酬较高的新兴职业,与当前“00”后大学生的成长个性具有较强的契合性,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首选。最后,新农人成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市返回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有的利用直播电商为乡村带货,有的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产销一体化,自己创业的同时带动村民就业。整体而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灵活多样,升学、考公、考国企依旧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同时部分毕业生选择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创业,还有毕业生选择返回家乡、建设家乡。
2.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教育现状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便是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就业时所呈现出来的观点、心态,而就业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就业观的系统课程,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高校的就业观教育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学校就业观教育不充分。很多高校关于就业、就业观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就业课程或创新创业课程,且较少形成章节体系,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当前就业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旧存在,一些行业岗位招人难,如制造业、物流运输业、家政业等,一些毕业生认为这些行业“有失体面”,对岗位没兴趣。这说明高校的就业观教育还不充分,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缺乏深入引导。此外,就业观教育不充分还表现在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很多有效信息,只停留于书本知识,导致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其次,学校就业观教育缺乏价值引导。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功利性、实用性较强,他们追求高薪资、高福利,却忽略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只关心个人发展,对专业、行业及国家发展关心较少。人不能脱离社会发展,时代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人的发展。然而,个别高校毕业生投机取巧,有的公费师范生毕业后违约不去农村、偏远地区任教,有的大学生频繁跳槽,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无法积累更多的行业经验。这表明高校的就业观教育还存在较多问题和漏洞,没有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价值理念引导,导致一些大学生没有将自身理想信念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心任务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因此,高校就业观教育应以此为根本遵循,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1.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认知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就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就业认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认知教育,可以以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国家需要、行业需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如今的大学生更加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职院校作为向地区高质量发展输送人才的战略高地,在就业观教育中有必要向大学生介绍周边地区的历史背景、发展前景和建设规划,以及各行各业劳动模范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实例,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地区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到基层、乡村,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化作报国行为,将就业作为实现人生理想与报效祖国的途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与社会浪潮,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心怀祖国和人民,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人才储备力量,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就业,在学校认真学习,掌握真实本领,在社会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指引,让自己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2.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情感培育
就业情感是大学生面对单位、岗位、工作时的情绪。董世洪、胡顺顺、李明岳对浙江大学学生就业观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观中的“自我发展”因素与“保健”因素并重[3]。问卷中“自我发展”因素中的“职业环境舒适优雅”,“保健”因素中的“符合兴趣爱好、自主性强、不受约束”,就是就业观中就业情感的体现。当代高校毕业生相比之前,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除了薪资待遇外,工作是否顺心、是否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等也是影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情感培育,需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引发大学生对自身就业情感的关注。二十大精神高屋建瓴,是纲领性文件,高校开展就业观教育时,应将二十大精神细化,精准地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还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准确把握就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的最新动态,从而根据最新部署及时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对应模块[4],为大学生介绍优待政策,增强大学生扎根地区、服务地区的认同感。同时,高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党员日活动、党员读报等多种活动推动二十大精神在青年大学生中落地生根。还可以举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专题讲座,将爱党爱国情怀融入大学生血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充分了解民生,投身乡村振兴,通过“三支一扶”等政策让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大展身手,将其个人就业情感上升到胸怀天下、心怀人民的高度。
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意志锤炼
就业意志是支撑大学生就业后在一个领域深耕的精神力量,大学生除了要拥有对行业、专业的兴趣爱好外,还要拥有较强的意志力,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深入学习、发展,成为自身行业、领域的专家。人需要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意志则是保证人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坚持下来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需要更多技术过硬、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高校要以工匠精神打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态度。高校可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大国工匠的表述融入大学生就业意志培育,以工匠精神培养大学生就业态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投身基层。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祖国高速发展、物质基础丰盈、精神生活丰富的时代,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个性特质更加明显,在淬炼其就业品质时,高校要与家长充分沟通,家校协同培养,强调品质引领,让大学生勇敢去做,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契合祖国发展需要的道路,才能真正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让自己充满力量,在就业中不断学习、不断前进,为党、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4.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行为引导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00后”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对其后续的就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应实施就业行为引导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企业、社会形成三方合力,共同发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行为引导。首先,高校可以通过道德观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就业观[5],指导其就业行为。其次,为解决高校与社会的人才供需矛盾,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保障“00后”大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行为。唯有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才能为大学生就业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输出环境,进而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如何实现从“毛坯房”到“精装房”的蜕变,是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观塑造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仅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就建立基于性格特征的职业兴趣爱好数据库,不断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观辅导服务,还要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训练课程,时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同时,还要抓住毕业黄金时期,向大学生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及时与企业、社会联合起来开展各类招聘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多元联系,组织校友会等,并对难以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给予特殊关注,精准帮扶,甚至在学生毕业之后继续为其提供服务,使其切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进行就业实践。
总而言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不仅要学习报告内容,更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校发展过程,融入对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努力培养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基层建设的时代新人。具体实施时,高校可以通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就业认知教育、就业情感培育、就业意志锤炼、就业行为引导等途径,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3]董世洪,胡顺顺,李明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教育引导———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49-154+160.
[4]黄国辅,刘静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0(04):1-5.
[5]高晓旭,王陶冶,崔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就业教育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2020(12):54-57.
[6]孟宪生.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3):116-122.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o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Lin Jichang, Zhang Mengjun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 213100, China)
Abstract: Studying th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 views among post-2000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stability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personal growth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o th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 outlook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learn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play their functions and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talents for societ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o th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 views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provides data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education of employment views in universities, aiming to shape a reasonable employment view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practice and help them find high-quality employment.
Key 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ducation on employment outlook; employment awareness; employmentsentiment;employmentwill;employment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