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2023-05-03 06:25马一萍吴伟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主题出版

马一萍 吴伟伟

摘要:大学出版社着力主题出版,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新形势下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主题出版同样如此,要把读者满意、喜欢作为主题出版工作的重要导向。这为出版业进一步发展主题出版提供了指引。文章深入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涵,以近年来中宣部主题出版领域重点出版物选题申报、批复为代表的主题出版为例,梳理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现状,分析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例如从事主题出版的经验不足、未与母体高校优势学科形成关联、宣传营销渠道单一滞后等,提出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路径:高站位,谋划长远发展;重特色,潜心打造精品;夯基石,培养专业人才。文章认为,大学出版社要深入、全面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出版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打破原有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与创新,才能做优、做强主题出版。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201-04

主题出版以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就党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大理论问题等内容进行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和市场营销的特点,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1]。

“十三五”以来,围绕“全民阅读”1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节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各出版主体始终聚焦主题主线,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以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申报为例,历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申报数量均在1500种以上,2021年的申报数量为2232种,其中重点选题立项170种,占比跃升至7.62%,其中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辛亥革命110周年、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题为67种,占比达到39%[2]。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主题出版已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我国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育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出版业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普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出版社聚焦主题出版,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高质量发展策略,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更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近年来,主题类图书大受欢迎,各出版单位都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谋求在主题出版领域有所建树,主题出版规模不断壮大,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然而大部分大学出版社在该领域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产品规模和重点选题数量都十分有限。

(一)参与申报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能力不足

从“十三五”以来主题出版物重点选题情况来看,大学出版社虽然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个别出版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整体来看,各个大学出版社发展不均衡,高质量作品较少,大学出版社在主题出版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主题出版重点选题数量偏少

从出版主体来看,一些地方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有所斩获、有所作为,专业出版社入选的选题数量占比增加至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作为出版业和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出版社,其表现略逊一筹。

自国家组织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评选工作以来,大学出版社的入选数量一直处于低位。“十三五”以来,仅有14家大学出版社46种选题入选,占立项总量的5.46%,这与我国大学出版社占全国出版社近20%的体量极不相符。

2.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立项数量差别较大

从“十三五”以来各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立项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目前获批立项的20家大学出版社中,不同出版社立项数量差别较大,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两家就获批21种[3]21,占大学出版社立项总数的37.5%,其他多数出版社仅获批1种。由此可见,各大学出版社在主题出版领域的发展极不均衡,没有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3.体裁、形式单一,受众群体不够广泛

从近年来大学出版社入选的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来看,大部分为政策性、思想性、理论性读物,阅读难度较高,且受众群体较少涉及青少年,数字化、融媒体方面的探索较少,形式较单一。

(二)市场占有率不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主题出版领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从市场数据来看,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我国图书市场零售渠道表现不佳,新书表现疲软,但是主题出版类图书却在各类指标中均呈上升态势,引领市场销售热潮。

从2021年市场数据来看,主题类图书在零售市场的码洋持续向好,占比达到5.81%、册数占比超过7%,团购渠道表现更是十分亮眼,较2019年增幅達130%[4],其强势的市场表现说明主题图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主题出版市场整体向好、市场集中度高,以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学习出版社等为代表的中央及军队出版社享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优势明显。相对而言,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从产品的影响力来看,大学出版社在主题出版领域的竞争力都较为不足。

(一)从事主题出版的经验不足

首先,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大多是母体大学或者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员,他们大多属于专家型学者,长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耕耘,参与撰写主题类图书的经验不足。

其次,大学出版社的大部分编辑长期从事学术出版工作,从事主题出版工作一定程度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主题出版不仅对编辑的执行力、协调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而且大多数主题出版物都十分强调时效性,有的要为当年的重大节庆献礼,还有一些则要与近期的社会热点事件互动,如果按照普通图书的出版流程来推进,内容时效性及影响力都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编辑在主题出版物选题的策划、优质作者的争取、产品的运营等方面,经验都相对欠缺。

(二)未与母体高校优势学科形成关联

我国有2000多所大学,几乎每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地域背景、学科优势。众多“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有学者表示,“主题出版离不开学术的支撑”“主题出版的核心应该是学术出版,只有夯实学术研究的根基,才能把主题出版这座大厦建得更高更宏伟”[5]。大学出版社植根于母体学校,与母体学校有紧密联系,依托母体学校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既是保证大学出版社繁荣发展的基础,又是大学出版社持续开发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主题出版物的保障。部分大学出版社专注于服务高校教学与科研,未能从母体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文化专长出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策划一些具有母体大学气质的主题出版物。

(三)宣传营销渠道单一、滞后

长期以来,许多大学出版社因专注于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出版,过度依赖以“馆配”为代表的传统销售渠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众多出版社不仅筹建网店、做直播,而且成立营销中心,培育KOL入驻短视频平台。

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各类平台运营众多账号,覆盖百余万粉丝,不间断地以各种形式为读者“种草”,提高图书曝光率,带动图书销量增长。

部分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远离市场,仅仅依靠“馆配”渠道,甚至只有发行中心而没有营销中心,生产出来的图书除了进图书馆、书店便没有其他选择。在多元的市场竞争中,销售人员为了提高销量,只能通过降低折扣、拉长回款时间来换取市场。

(一)高站位,谋划长远发展

1.把握重大节点,打造多层次作品体系

大学出版社应放眼长远,提前谋划,才能制定出全局性、系统性的主题出版规划,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主题出版是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其选题内容着眼于为时代立德树魂,影响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有所体现,需要出版社长远谋划、全盘考虑,需要顶层设计与微观推进协同发力,才能统筹出版选题,进而形成可持续挖掘的产品线[6]。

2.聚焦政策支持,服务和教育引导并重

近年来,新闻主管部门对主题出版的重视程度和资助力度日益提升、加大。例如,每年一次的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申报、每五年一次的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选题、各省(区)市宣传部重点主题出版物[3]23。同时,教育部对主题出版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2019年,教育部明确阐述了主题出版工作对“促进高校出版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7]的重要意义。这体现了教育部对大学出版社持续做好主题出版寄予了厚望。这些政策为主题出版形成规模效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持续激发了各大学出版社开发、推进主题出版的动力。

当前,我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育人模式和育人品牌,彰显出鲜明的学校特色、多样的育人形式、良好的育人效果、较大的社会影响[8]。应深刻认识大学生、青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协同育人新融合才能发挥强大作用,统筹主题出版与教育双方资源,全链条地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大学出版社应把握好新趋势,利用好各项政策支持,及时关注新闻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信息,出版更多既能服务大众、又能引导大众提高阅读品位的主题出版物。

(二)重特色,潜心打造精品

1.聚焦母体学校优势,打造专业鲜明的精品力作

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前沿问题、基础学科等领域,以主题出版为引领,破解我国面临的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问题,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成果展示平台、学术研讨平台和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思想交流、学术碰撞、理论创新。同时,着力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关键领域涉外人才,从而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纵观在主题出版领域表现较好的大学出版社,无一不与母体学校优势学科有紧密关联。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颇具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聚焦母体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及作者资源,不断深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成果,近年来跻身主题出版头部行列[9]。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系列教材也是大学出版社聚焦母体学校学科优势,形成既有学术高度、又有市场影响力的主题出版物的例证。这说明,大学出版社只要选对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凸显大学出版社的担当,就能有所作为。

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彰显地方特色文化

以出版社为代表的文化机构的发展与其属地的文化有密切关系,出版社的发展离不开当地资源的浸润,更离不开当地文化的熏陶,因此,大学出版社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形成独特品牌优势方面大有可为。

例如,浙江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是红船的起航地,更是“两山”理论的重要发源地。长篇报告文学《心无百姓莫为官——精準脱贫的下姜模式》聚焦浙江省下姜村的脱贫致富之路:40多年前,下姜村村民为了摆脱贫困,不惜以资源换取利润,上山砍树、烧木炭窑,但是粗放型经营模式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村民的生活依旧贫困。

2003年4月24日,当时在浙江任职的习近平辗转颠簸来到下姜村,从解决群众小事做起,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下姜村村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8年,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三)夯基石,培养专业人才

意识形态提供了文化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新时代、新气象、新形势,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求准求新,围绕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解难答疑,引导增强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更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融入生活、融入实践,实现认同的转化[10]。这些论述令人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的主力军,主题出版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大学出版社更应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出版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规律的图书,为党和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抽调精英组建主题出版团队

出版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出版队伍的首要素质是政治素质。大学出版社应抽调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专业的学术能力、过硬的出版技能的编辑组成主题出版团队,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出版战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1]。

通过各类培训交流、配套政策等,激发编辑对主题出版的热情,引导编辑主动积累出版知识、提升技能,持续关注图书市场,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精品力作。

2.充分激发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对一个选题进行集中而持续的思考,才能在看似不经意的瞬间抓住创新性思维闪烁出的灵感。例如,2021年获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的《为了万家灯火——中国共产党百年抗灾史》,其书名敲定的过程有一段“小故事”。

相关编辑说,原本准备直接以书稿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抗灾史”作为主书名,但是有一天与作者约在杭州西湖南岸商谈书稿修改事宜,从下午一直持续到傍晚,起身离开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对岸的灯光影影绰绰,他们突然领悟到党领导人民百年奋进的初心就是“为了万家灯火”。从表面看,这样一个有画龙点睛效果的主书名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然而深入分析,却足见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编辑工作需要很强的创造性,只有激发了编辑的能动性,他们才会时时刻刻牢记使命,才会在每一个“休闲”的瞬间记挂着自己的图书,这样才能制作出有灵气、有内涵的主题类图书。

(四)促融合,优化传播效果

1.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多媒体资源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同时“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12],这些为“十四五”时期主题出版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学出版社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多媒体资源和增值内容,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推进主题出版的融媒体传播。2019年学习强国APP上线,逐渐成为广大党员群体更新知识体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提高审美修养的主要渠道,浙江大学出版社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与融媒体深度结合,推出“每日中国名画”系列短视频,不仅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项目,而且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截至2021年12月,在学习强国平台已累计播出470余集,总点播量超过1.45亿次[13]。

2.锚定年轻人的思维特质,积极创新主题出版的傳播形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H5、VR、AR、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在融合出版“多媒体—融媒体—全媒体”[14]的演进过程中,最活跃、接受度最高的是思维敏捷、喜爱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超过2亿人的00后、10后读者是主题出版的重要服务人群,这些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读者思维活跃、习惯互联网模式、喜欢尝试和创造新鲜事物,大学出版社应锚定年轻人的思维特质,积极创新主题出版的传播形式,拓展产品传播渠道。

主题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出版强国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目标和使命之一,《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锚定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的远景目标,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出版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我国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大学出版社要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以自身从事主题出版的“小逻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打破原有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与创新,不断出版文质兼美、贴近群众、带着泥土、冒着热气的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韩建民,蒋琤琤.“学、史、情、趣”与“长、优、外、融”:专业出版社打造优秀主题出版物内容与路径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20(8):14-18.

[2] 何成梁.基于选题和作品样本的2021年度主题出版盘点[J].出版广角,2022(2):33-37.

[3] 何军民.关于主题出版三个维度的分析: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为考察对象[J].中国出版,2018(1):21-24.

[4] 楼岚岚.主题出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选题策略[J].编辑学刊,2023(1):25-30.

[5] 李建红.浅析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7(10):79.

[6] 韩建民,周蔚华,毛小曼.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分析[J].出版与印刷,2022(6):29-37.

[7] 何军民,王书川.主题出版顶层设计:认知拓展、践行路径和效益展望[J].中国编辑,2022(2):32-35.

[8] 陈淑.新时代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之“变”与“不变”[J].科技与出版,2021(12):78-82.

[9] 李永强.新时代主题出版和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探索[J].出版广角,2020(1):6-8.

[10] 于连锐,田海军.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N].内蒙古日报,2019-03-19(003).

[11] 张建春.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 守正创新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J].中国出版,2022(3):3-7.

[12] 周粟,饶涛.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现状、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21(7):75-81.

[13] 袁亚春.大学社呼应时代命题 创新主题出版[J].中国出版,2021(7):16-20.

[14] 王秋艳,聂晶磊.新媒体时代主题出版物营销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22(24):50-53.

作者简介 马一萍,编辑,研究方向:主题出版。 吴伟伟,副编审,研究方向:教育出版。

猜你喜欢
主题出版
为时代奉献精品力作 营造主题出版时代新格局
2013—2017年主题出版的选题特点、矛盾及对策
聚焦工运图书 发扬工匠精神
架构新型传播形态增强主题出版效度
紧扣主题 精心策划 体现权威 主动创新
试论“十二五”时期主题出版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由《家风十章》看主题出版的大众化探索
贴近生活,引导读者,培养新知
回应时代课题,创新主题出版
传播中国声音:谈学术与主题出版的“走出去”路径